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头条关注» 【光明日报】程建平:大学筹资,不只是缓解经费压力

【光明日报】程建平:大学筹资,不只是缓解经费压力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办学发展历程,无不与充足的办学经费并行。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大学以筹资促发展做出了制度层面的激励保障。建立健全多元筹资机制,是“双一流”建设高校提升办学竞争力、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以点带面推进高等教育事业长足发展的迫切需要。笔者借鉴世界高等教育筹资办学经验,结合北京师范大学有关实践,谈三点思考。


1 为高校发展筹集三大独特资源价值


经济资源价值显而易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充足的经费支持是大学持久发展的动力源。美国教育家克拉克·克尔甚至断言,“哪些大学得到最大数量的金钱,将决定哪所大学拥有十年或二十年的发展优势”。当前,我国经济全面步入新常态,全球高等教育竞争更趋激烈,高校办学成本持续上涨。尤其是“双一流”建设高校须为在校师生提供更好的办学硬件条件、更多海内外交流机会,更丰富的教研资助计划等,师资招聘和人才培养成本日益增加。为此,政府不断优化顶层设计给予财政支持,高校也需要积极主动应对改革发展对经费强烈需求带来的矛盾,筹资就成为高校获得更大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意味着能够缓解办学经费压力,更能够以多元化、全方位、持续性的资金资源支持,帮助高校规避经济周期性危机带来的办学风险,有利于高校保持办学特色,充分参与全球教育的竞争行列,稳步运行、持续发展。数据显示,国内各知名高校筹资收入占高校收入的比重也越来越高。以北师大为例,2019年初学校基金会资产规模突破10亿元,基金会筹资收入占学校总收入的比例由2016、2017年的3.6%、4.5%提升至2018年的8.1%。“双一流”建设给予高校强劲的筹资动能,筹资也为“双一流”建设提供越来越强有力的支撑。


社会资源价值举足轻重。高校筹资蕴含着巨大的教育贡献,能否获得巨额捐款,反映的是一所高校的教育成就。普林斯顿大学之所以成为校友人均捐款最多的高校,与其闻名全球的教育水平直接相关。对于“双一流”建设高校来说,其办学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各行各业领军人才的培养,就越会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回报,企业家、学生家长就愿意提供善款,加入到捐赠的行列,筹资事业就会越做越好,带来的学校声誉越来越大,办学水平也会越来越高,由此形成正向互动、良性循环。此外,筹资往往不是孤立的经济行为,而是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密切相关。一些因筹资而设的以名师大家、优秀校友命名的奖助学、人才奖教项目,将树人与立德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营造出“重教重学”的教育氛围。如知名企业家、慈善家美籍华人唐仲英先生自1998年起在北师大设立“德育”奖学金,截至目前已资助了606名北师大贫困学生,计2184人次、801.6万元。获得帮扶的同学自发成立了师英爱心社,身体力行、薪火相传地延续着“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的慈善火种。


文化资源价值意义深远。文化是高校办学的“灵魂”。内涵式的高校筹资并非只求筹资的额度,更基于捐赠人对大学、基金会使命和价值观的认同,注重筹资的意义、资助的导向,以切合高校需求为本,以回归教育本质为元。此外,筹资本身还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筹资过程来看,今天的募捐努力多是为明天打基础,以经验创造经验;从筹资结果来看,今天的募捐结果多用于未来的教师和学生,顺应代际发展;从筹资效应来看,从政府为主的财政提供到多元渠道的财政收入的转变,离不开筹资文化的健康培育。高校筹资工作对培养师生的捐赠意识,在校园内外乃至全社会营造“人人参与”的公益理念和筹资文化大有裨益。北师大每年在迎新季、毕业季、校庆日等举办校园捐赠活动,虽然捐赠数额微小,却意义深远。


2 高校筹资需遵循内涵发展的要求


当前,中国教育发展方式正从以规模扩张、空间拓展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与之相应,高校筹资也需要遵循内涵式发展的要求。这需要我们准确理解筹资的初心与内涵。


第一,筹资,不仅筹集有形资金,还要整合无形的社会资源。高校筹资是通过项目设计,获得支持项目发展的资金、资源。高校基金会涉及的业务种类包括现金捐赠、实物捐赠、股权捐赠等,还包括培养一流人才,带动一流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社会交往,积极寻求资源互通,将桥梁作用发挥到极致,打造资源链接的合作框架、与第三方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而形成长效合作机制,提升社会影响力。


第二,不仅关注筹资中的“筹”,更要关注筹资后的“资”,即投资和资助两方面并重。高校基金会通过专业的基金投资、保值、增值,增强自身的“造血”能力,实现资金规范化、科学化运作,最大化资金蓄水池功能,扮演资金转换的角色,真正实现资源从“聚财”向“散财”流动,发挥“资助资源库”作用。


第三,不仅重视和展开筹资的行动和实践,更要发展和宣传筹资的理念、引领社会的价值。高校筹资需要发扬办学精髓,实现文化的凝练、升华和传播,其倡导的公益慈善价值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努力推动引领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3 高校基金会还需持续创新发展


从世界高校发展轨迹来看,捐赠基金规模巨大的高校并不一定是世界一流大学,但世界一流大学必定拥有运作成熟的基金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基金会整体起步晚,规模小,投资运营经验少,正在经历着历史性的发展演进。高校领导是筹资的第一责任人,理当解放思想,勇于担当,创造崭新的“双一流”建设与筹资氛围文化。


突破“筹资是为了弥补办学经费不足”的传统认识局限。为此,要摆脱“等、靠、要”的思维惯性,倡导“为了更好的教育”内涵式理念,用发展的眼光理解“筹资”,开拓筹资渠道,发动理事会、院系、师生、校友等各方力量,形成筹资主体的多元化;力行“筹资”,鼓励企业通过共建基地、联合研究、联合培养等产学研合作的方式,筹措出更多的自由资金推动自身发展。


重视高校基金会的特殊价值和机构特性,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激发其活力。为发挥其核心功能,可给予高校基金会宽松的发展空间,适当的激励机制,推动其扎根高校发展需要,从而成为整合校内资源、对接社会资源的平台,全面参与学校事业发展。


统筹规划基金会资金池,实现基金运作效益的最大化。充分调动社会资源,重点筹集可自主支配的非限定性资金和可持续发展的留本基金,做大资金池,进而通过稳健的投资政策、合理的资产配置和严谨的管理制度,做活资金池,为高校在世界一流的竞争中源源不断地提供资金资源“保险”。


(作者:程建平,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相关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20-01/14/nw.D110000gmrb_20200114_1-15.ht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