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头条关注» 【光明日报】张琦:从温饱迈向全面小康的跨越 

【光明日报】张琦:从温饱迈向全面小康的跨越 

  9月18日,《光明日报》在“壮丽七十年 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 脱贫攻坚篇“的专家谈栏目,刊登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教授《从温饱迈向全面小康的跨越》的文章。全文如下:

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水边镇黎家村发展沙地红薯种植,“扶贫红薯”带动村民实现增收。陈福平 摄/光明图片

  

  中国扶贫70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7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一起砥砺奋进,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携手前进,解决了7亿多人口所面临的赤贫问题,实现了从封闭落后贫穷迈向开放进步富裕。70载春华秋实,中国政府持续向贫困宣战,从温饱迈向全面小康的跨越,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

  

  70年来,中国始终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和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宗旨,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大力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脱贫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是世界上贫困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各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消费水平普遍较低。

  

  到2018年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已减少至166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7%,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228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24.3倍。

  

  照此速度,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必将一个不落地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解决,中国几千来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解决,我们很快迎来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历史时刻。

  

  70年的扶贫脱贫史就是中国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进步和提升史。通过连续多年努力,以“三保障”为核心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也大幅提升,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教育、医疗水平大幅提高。尤其是精准扶贫以来,在实现公民基本生存权的基础上,政府通过产业开发、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和易地搬迁等方式,采取更精准的举措和超常规的力度帮助贫困者实现发展的权利,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人人都能脱贫致富。同时,在扶贫过程中更加注重维护特殊群体利益保障,将贫困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作为重点对象予以保障。扶贫开发大大改变了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全面进步和提升。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积极消除自身贫困以推动国际减贫。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民积极探索、顽强奋斗,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创造了人类扶贫史上的最好成绩,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2015年,中国基本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成为全球最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起到了“火车头”的作用。我国针对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提出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的精准扶贫策略,有效破解了世界减贫工作中遇到的贫困瞄准困境,充实和丰富了世界减贫理论。中国的精准扶贫实践在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生动的成功案例,为世界减贫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模式。与此同时,通过开展南南合作、“一带一路”建设等合作形式和平台建设,中国及时将扶贫经验分享给全世界,让世界人民有更多的经验和思路去摆脱贫困。

  

  (作者:张琦,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