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传宝(教育学部教授)
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檀传宝教授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团队合作完成的德育画本丛书《我的家在中国》是专门为青少年打造的“优质国情教育读本”,自发行来受到多方认可,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发行。今年4月,在教育部陈宝生部长访问澳门特区期间,向澳门特区77所中小学校赠送了一批图书,其中就包括《我的家在中国》。就这套丛书的特色、创作过程以及对青少年德育美育工作的看法,校报记者对檀传宝教授进行了专访。
由北师大教师团队完成的大型青少年德育画本丛书《我的家在中国》
记者:当初您对这套书的设想是什么?希望这套书在青少年德育上发挥什么作用?
答:这本书是由我主持的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国民身份认同教材开发”的研究成果转化而来。我们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团队的“初心”,是希望基于我们的教育学专业为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探索一条有专业性、实效性、创新性的路径。我们尤其希望中国青少年能够愉快、理性、积极地建构自己的国家认同、国民身份认同。至于国外的小朋友,我们当然也希望丛书能够成为他们了解、理解、热爱美丽中国的最好平台。
记者:这套书是用什么方式来讲述的呢?它的内容线是怎样铺陈,又怎样用引人入胜的方法吸引读者的呢?
答:一定意义上说,这套德育画本丛书是我个人主张的 “德育美学观”的一次重要教育实践。我们团队从一开始就拒绝强制灌输,希望通过对爱国主义内容、形式的审美化处理,让孩子们在伟大祖国的自然、文化、成长之美中愉快前行。本书总的叙事方式是“在地图上旅行”,丛书分 “山河之旅”“湖海之旅”“民族之旅”“节日之旅”“城市之旅”“道路之旅”,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旅行”中了解、亲近一个立体、真实、伟大的中国。
记者:和其他青少年读本相比,这套书的特点是什么?
答:简而言之,这套书是一部 “教育学作品”。具体来说,除了贯彻“德育美学观”,丛书还综合应用了批判性思维、建构主义、比较教育、青少年亚文化理论以及儿童游戏、儿童文学等方面的教育理论成果。概括地说,《我的家在中国》主张的是一种真实的、立体的、建构的、美感的爱国主义。比如这套丛书可能是新中国第一套敢于“讲祖国坏话”的爱国主义读本———我们在介绍中国美好、积极的一面的同时,并不讳言中国的问题。比如讲北京,我们除了讲故宫、长城、航天,也讲北京的“首堵”、雾霾现象;讲黄河的时候,不仅讲“黄河之水天上来”等壮美诗篇,也讲“地上河”、黄河断流等问题。我们认为,只有从小就学习一个真实的中国、确立公民责任的自觉,孩子们的国家认同才经得起风吹雨打。
此外,这套书特别强调建构主义学习方式,我们不希望孩子们只是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而是在与信息的交互中实现国民身份的自我建构,为此设计了许多互动、游戏、研究性学习的环节。这些也是丛书发行以来广受各界,尤其是孩子们、家长们喜欢的主要原因。
记者:这套书发行后社会反响如何?
答:2016年7月,丛书在北京举行了出版发布会,教育部领导曾经致信表示祝贺。贺信指出:“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德育活动中,如何避免简单说教、提高教育实效,一直是德育工作的瓶颈性课题。《我的家在中国》画本系列依据‘德育美学观’教育理念,以带领孩子们‘在地图上旅行’的审美设计,将‘自然中国’、‘文化中国’和‘当代中国’三个维度融为一体,设计出了一套专门讲给孩子听的 ‘中国故事’”“(丛书)充分融入了审美化学习、建构性学习、批判性学习等先进的教育理念,既是有关中国历史、地理、文化、发展等综合国情学习的资源手册,更是当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质德育读本。”
丛书发行之后深受孩子、家长、老师、基层学校的喜爱。现在这套书已经成为很多孩子喜欢的枕边书、优秀的亲子阅读材料和校本课程用书。
记者:国家很重视青少年的德育、美育等方面的教育工作,您认为优秀的德育、美育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答:优秀的德育、美育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应当是孩子们真正喜欢。人们经常说要 “快乐教育”,但是我以为“快乐”不能仅仅是感觉意义上的,最重要的“快乐”应当是孩子们在接受德育、美育等教育时在精神上是愉悦的,有收获的。
记者:如果还有机会做教育读本,您有什么新的想法?
答:北京师范大学不仅是全国教育学科的重镇,而且有十分丰厚的德育、美育资源。作为学校德育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团队已经在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师德研究、港澳台教育研究等方面确立了一定优势与特色。今后我们仍然会在学校的支持下不断为中国德育理论创新以及教育质量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
如果条件许可,我们希望能够在《我的家在中国》的基础上再做努力。《我的家在中国》的目标读者是小学生、初中低年级的青少年,我们希望未来有机会为更高年级的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提供最高品质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