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木铎文韵» 萧放:在节气流转中咂摸生活味道

萧放:在节气流转中咂摸生活味道

编者按:今天,一年之中的第22个节气——冬至如约来临。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先民广博智慧,彰显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与民俗风尚。虽然其深植于农耕文明,但在时代变迁中,仍不断被传承弘扬,焕发着温润的光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重要论述,并提出殷切期望。如何让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活态传承,与人们的生活如影随形?在这个特别的时令,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教授、民俗学家萧放,为我们讲述他与节气的点滴故事、对节气的深邃之思。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时间体系,它以自然时序提示着、服务着我们的生活,带来传统文化的温暖和智慧。围绕冬至以及其他节气形成的活动形式、饮食习俗丰富多彩,令人难忘。


有一年冬天,我在深圳开会。午饭时,每人面前都摆放了一碗小汤圆。一问,原来是为迎接冬至而准备的冬至团。我此前只知道福建有冬至团,那天才知,岭南也有与冬至有关的食品。当即想起,一位马来西亚学者曾给我看一张华文报纸,上面登载着当地华人冬至吃汤团的情形。可见,虽然跨越千山、地域相异,但节令文化始终以不同的民俗习惯为载体,不断传承发展。


节令文化还关联着人间亲情。有一年春天,我接到母亲股骨骨折的消息,急忙赶回老家探视。在病房陪伴母亲闲话时,突然听到窗外叫卖软曲粑。这是一种清明时节特有的食品,而我已有几十年没尝过了。当年,我的博士论文做的是关于《荆楚岁时记》的研究,这本书里就记载了荆楚人清明时用鼠曲草加工成糕团食用的故事。想及此,我不禁向母亲忆起小时候的情形:每到清明时节,田边长出成片的青蒿(鼠曲草),蒿叶背面有软软的绒毛,我们采上一箩,在碓臼里捣碎,与米粉一起搓揉做成“粑粑”,讲究一点的在里边裹上芝麻红糖。待上锅蒸熟后,糕团的清香便填满了农家屋舍……那次病愈后,母亲记住了我的小遗憾,便让家人采摘新鲜鼠曲草晒干留存,到食用时浸泡捣碎,与米粉一起搓揉、蒸制,虽不如当季新鲜,但清香依旧。现在,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几年了,每当我回家时,弟弟弟媳仍会特地蒸上一笼,让我品尝,临回北京时还带上一些。清明的时令佳肴,是我割不断的乡愁。


印在我脑海深处的,还有很多节令仪式。例如浙江衢州的九华立春祭。寒冷的清晨,人们聚在梧桐神殿,静静等待春的到来。在春来那一刻,众人齐声高呼“春来了”,现场顿时热烈起来。杭州有半山立夏节,每年的送春迎夏仪式盛大热闹,且与都市人跑山健身的习俗相结合,使立夏成为杭州人全民健身的日子。立夏称人、立夏吃蛋、立夏吃乌米饭都是江南习俗,在半山立夏节中依旧传承。人们在运动健身、品尝美食中咂摸生活味道,在现代与传统的碰撞中,体验中华民族独有的乐趣与美好。


文章来源于《光明日报》(2020年12月21日 07版)

原文链接: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0-12/21/nw.D110000gmrb_20201221_1-07.ht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