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木铎文韵» 春天的叹息———孟浩然《春晓》鉴赏

春天的叹息———孟浩然《春晓》鉴赏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春晓》,在中国可能是最脍炙人口的唐诗。它形式短小,但思路婉曲;情思细腻,但语言清浅。它的每一个字都包含着幽微的情韵,需要我们放下不耐烦心态,从零开始,从头欣赏。


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这个题目,是对首句“春眠不觉晓”的压缩。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历来有个命名的传统,取头几字或头句中的几个字来作题目。比如《关雎》就是取“关关雎鸠”中的两字。这里,《春晓》可能也是写完后取了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为什么单取这两个字呢?其实我们细细往下读,会发现“春”和“晓”恰恰是全诗的两个关键字,而且,“晓”是表面的关键字,“春”则是深层的关键字,二者共同撑起全诗的意境。


  咱们首先来说说“晓”。


  第一句,固然有“晓”字。作者对“晓”是不知不觉的。为了强调这种不知不觉,作者刻意加了个“眠”字,意谓我是因为睡过了头,才没有觉察到早晨的到来。这就是所谓的春困吧。


  既然春困,容易睡懒觉,那怎么又醒了呢?叫醒的方式有很多,光照,人语,水声,风声。但是,光照太不美,人语也嫌庸俗,水声和风声,又不一定是早上才有。唯有啼鸟,兼具两种性质:一是好听,二是只有早上才有很多啼鸟。“处处闻啼鸟”,这里的“处处”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描写鸟鸣很恰切,人刚醒来,感官不是很清晰,难以辨别啼鸟从何方传来,只听到屋子四周、院落内外、大树上下,处处都是鸟鸣;二是暗暗地为下文所回忆、所想象的“外面的世界”埋下伏笔:外面处处是啼鸟,是不是该出去走走呢?


  第三句:“夜来风雨声。”此时作者的思绪突然发生跳跃。本来,作者应该在四面啼鸟声中慵懒地走出去,但现在,似乎作者身体没动,而心灵飞回到昨天夜里了:睡的模模糊糊的时候,听见外面有风雨交加的声音。这句来得很突兀,仿佛作者刚刚提起的脚凝固住了,思绪坠入回忆。这是怎么回事呢?


  最后一句给出了谜底:“花落知多少!”知多少,是反问语气,意味着不知道该有多少花都落了啊!原来,他魂牵梦绕的是屋外的花。因为挂念花,所以想起了昨夜的风雨,此时作者一定一拍大腿:坏了!这一夜风雨,我的花要遭殃了!紧接着,作者一定走出了大门。只不过,后面的所有行为、姿态、语言都没必要再写了。因为,爱花、惜花之心,在刚才的那次停顿、那次回忆中,已经表达得淋漓尽致了。下面的事情,无非抚摸花瓣、长吁短叹,甚至像林黛玉那样葬花、再写个《葬花吟》。可是,跟林黛玉相比,孟浩然显然要淡定很多。他的惜花是顺其自然、优游自在的,不含身世之苦,不含同病之悲。


  上面四句诗,每一句都押在“晓”字上:第一句是晓起,早晨刚起;第二句是晓闻,早晨听闻鸟鸣;第三句是晓忆,早晨回忆昨夜;第四句是晓见,早晨开门见到落花。从表面看,作者要展现的时间跨度很长,至少有好几个小时,但经过作者的剪裁、安排,所有事件都被定位在同一个时间点上,就是“晓”,就是刚起床的那个时刻。于是,当诗歌写完了,我们仍然可以认为,孟浩然还没有走出门去。他所经历的,所听见的,所回忆的,所看到的,都是他站在床边,用极短的瞬间,用感官和思绪去完成,丝毫没有浪费一点时空转换的能量,从而也就没有浪费一丁点的笔墨。每一个字,都押着这个瞬间,同时指向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不同的心情。所以,这首小诗,在平白如话的语言下,埋藏着极为精致的构思。它能流传千古,让人咀嚼不尽,是有缘由的。


  说了这么多“晓”字,我可并没有忘记“春”字。刚才说了,从表面来看,“晓”是关键字,它串联起了全部诗句,塑造出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早晨。俗话说,境由心生。为什么孟浩然要写这样一个特殊的起床瞬间呢?其实,一切都因为他具有“惜春”之心。他爱花、惜花,归根结底是惜春。他所描写的这样一个清晨的瞬间,其实就是春天离去的那个瞬间。所以说,“春”字才是这首诗的深层关键字。孟浩然用一种最自然同时又最精致的方式,来表达了他的惜春之心。


  孟浩然之所以能写出这样大巧若拙的惜春之作,与他的身份、心态是息息相关的。他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真隐士。这和王维不同。王维是时官时隐,亦官亦隐。所以,无论就心态还是风格而言,王维都更刻意、更雕琢,不如孟浩然来得自然。一个真正的隐士,同时又有极为敏感的诗心诗性,才能与自然同步,做到真正的顺其自然。这首《春晓》固然隐藏着精致的构思,但这精致,是心理活动的必然路径。换句话说,从事实看,它是跳跃的、费安排的,但从心理事实看,它又是自然流淌、毫无安排的———就在起床的那个时刻,孟浩然想起了刚刚唤醒他的鸟啼,想起了昨夜的风雨,想起了魂牵梦绕的落花,于是他走了出去。这是多么自然的一段心理活动啊!所以,《春晓》这首诗,初看上去处处自然,细分析起来处处精致,再转念一想,还是处处自然。我想,这就是最圆融的艺术境界吧!


  最后,顺便提一个小问题。这首小诗,大多数《孟浩然集》的版本都题为《春晓》。但偏偏是今存最早的一个宋代版本《孟浩然诗集》,题目作《春晚绝句》。此外,还有明代人编的《唐百家诗》本《孟浩然集》题作《春晚》,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版本。两个很重要的版本,都把这首诗题为“春晚”,那么真相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学术界还有争议。咱们现在就事论事,稍微琢磨一下“春晚”是否可通?春晚,就是晚春、暮春,意味着春天结束了。所以,从全诗的情感内涵来看,“春晚”比“春晓”更合适,它直接表明了惜春之情。然而,从全诗的语句脉络来看,“春晓”又比“春晚”更合适,因为“晓”字可以串联全篇。在没有学术定论之前,咱们还是从俗,依旧把“春晓”作为题目吧。只不过,要提醒自己,这首诗的真正重点,不是“晓”,而是“春晚”,是惜春之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