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林斯顿暑期北京中文培训班(简称“ 普北班”)是1993年成立的。到今年,除了因为2003年“非典”和最近几年的新冠疫情而改在线上或在普大线下办班之外,“普北班”都在北师大举办。若以实际年头推算,今年是第32年,也是疫情之后重回北师大办班的第一年,我们“补办”30年庆,有重启征程的意义。
中国人常说“三十而立”。30年,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团体来说,都是一段漫长的岁月,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我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共同庆祝普林斯顿暑期北京中文培训班成立30周年。我首先要感谢北师大提供给我们优良的办学条件,特别要感谢汉语教育学院和留学生办公室的历届领导、老师和同学。他们中有许多位参加过我们实际的教学工作。当然,我也要感谢每一位参加过“普北班”教学工作的老师和同学,你们的辛勤工作是“普北班”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我每年夏天在开学典礼的时候,和老师、同学说明的第一件事,就是“普北班”不只是普大的一个培训班,它更是北师大的一个项目。没有北师大,就没有“ 普北班”。普大和北师大的合作,为当时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提供了一个新的合作模式,为往后许多美国在华培训班所采用。
在“普北班”成立之前,我负责美国明德中文暑期学校(The Chinese Summer Language School, Middlebury College)9年(1984-1992年)。明德中文暑校是个蜚声海内外的好项目,学校坐落在美国东北角的维蒙特州(Vermont),原来是法国殖民地,Vermont的法文原意是青山,青山绿水,风景美极了。可是,我总觉得有些美中不足,因为在那儿的中国人少之又少。学生出了教室,很难不说英文。这样的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是孤立的,是和实际生活脱节的。8-9个星期下来,学生在口语的运用上,也许有相当的提升,但是他们对中国社会的了解,并没有多少增进。我想要是能在北京办一个真正只能说中文的暑期班那该多好!30年前,我们成立了“ 普北班”,把汉语学习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汉语学习落实到一个真实的语言和文化的环境中。这个由虚到实、由孤立到融合的过程,是“普北班”在过去30年里的一点成绩、一点贡献。
“普北班”每年平均培训大约160名学生、60名老师。30年下来,我们大概培训了4500名学生、1700名老师。如此数目庞大的学生和老师,现在分散在世界各地,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从政治、外交,到经济、文化,当然也有许多人继续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我相信过去30年的经营,“普北班”对中美两国人民和政府之间的交流、沟通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普北班”的成立也标志着中美两个学术机构——北师大和普大在国际汉语教学上多方面的合作。这是一个漫长的磨合和调整适应的过程。在过去30年里,我们从北师大得到的远远超过我们所能回馈给北师大的。所有在华汉语培训班都需要有这个认识,中国是汉语的源头活水,外国学生能有机会到北京来生活学习两个月,对他们一生的中文学习有决定性的影响。对他们来说,中国从书本、电脑上的影像转变成了一个真实的所在。这是一个由虚幻想象到真人实事的转变,这样的转变是无法替代的。
在过去30年里,中国社会各方面日新月异,我们的教材也必须作出与时俱进的修订和重编。“普北班”为我们教材的编写提供了最真实,又最亲切的素材。这也是我个人对“吾土吾民”不同阶段了解的点滴记录。
“普北班”不仅是培训外国学生汉语的暑期强化班,也是汉语老师的养成所。普大东亚系中文组,每年从普北班六七十名老师中选取最优秀的老师,聘任成为普大的老师。美国其他高校也有慕名来“普北班”选聘老师的。30年来,“普北班”培训出来的老师在美国高校已经建立了卓著的信誉。“普北班”在我们这界所代表的是务实认真的教学作风。我们不追随洋理论,不赶时髦,不趋极端。我们相信:字正腔圆,是文化得体的先决条件;先准后快,是教授外语的基本原则。
人和人的相互了解需要时间,也需要合作。孔子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这句话里,最富哲理的是“ 久而敬之”这四个字。在30年的漫长岁月中,北师大和普大共有的唯一信念,就是要创办一个最好的汉语项目,让在这个暑期班里工作学习过的老师和同学,在经过8-9个星期的共同努力之后,除了汉语水平有了快速的提升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中国、中国人、中国的语言文字、中国的历史文化都产生一种可敬和可爱的情愫。30年来,我念兹在兹的,惟此一念。
我想借这个机会,说两句“普北班”对我个人的意义。我出生在上海,长在台北,老在普林斯顿。我一生的研究和写作都是和中国文史分不开的。早期我作晚明文学的研究,后来集中在现当代的中国思想史。离开大陆36年之后,我在1987年——我40岁那一年,第一次回到了上海,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那一次回国,我去了苏州、杭州、南京和北京,这些城市在我的研究中出现过无数次。袁宏道游记所写的苏杭,“五四运动”的北大红楼,当我身历其境的时候,那种感动是从幻象到真实。我居然到了李贽、袁宏道、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鲁迅、胡适、林语堂这些历史人物曾经生活过、工作过的地方。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突然之间,好像都不存在了。“普北班”的30年,也是我重回故土、重新认识故国的30年。每年夏天,我能在这片祖先的土地上,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学子切磋学习,推广我所挚爱的中国语言和文化。人生的幸事,无过于此了!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虽然我们的年龄、工作和所在的地方各有不同,但是我们所共有的是在北师大曾经共同度过的暑期——炎热,忙碌,为了学好中文和教好中文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外国大学生、研究生营造了一个只许说中文的语言乌托邦。每年暑期,在这个乌托邦里有说不完的欢乐和兴奋,也有道不尽的辛酸和沮丧。如今回首,但愿所有的苦难艰辛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北京师范大学的夏天有过我们的工作、我们的梦和我们的爱!
原文刊发于《中华读书报》2024年8月7日第19版;作者周质平,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荣休教授。本文为纪念“普北班”成立30周年的演讲,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