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师大人物» 北京师大附中:用杰出校友名字命名学校楼宇

北京师大附中:用杰出校友名字命名学校楼宇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百廿校庆之际,东西两校区楼宇命名完成并制作安装完毕,这所中国成立最早的公立中学从此有了楼名。


为缅怀附中先贤,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突显百年老校历史底蕴,增强附中师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同时方便师生生活学习和校外访客行止,学校决定为东西校区校园楼宇命名。用北京师大附中杰出校友的名字命名的主意最早是刘松伟老师提出来的,得到学校领导班子的一致同意;梁原草副校长选取了若干附中杰出校友名字,在周思博老师的帮助下形成命名和施挂方案。


原东校区研修楼命名为“砺儒楼”。林砺儒先生是学校1922年-1930年期间的校长,也是对北京师大附中学校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杰出教育家。他在北京师大附中倡导和实施全人格教育,领导了附中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和创新。在他担任校长期间,北京师大附中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中国许多领域、众多学科的奠基者和领军人物。目前具有主要行政功能的研修楼以林砺儒先生的名字命名,能够时刻提醒长校者们继承学校优良传统,锐意创新进取,保持学校发展的先进性和高水平。


砺儒楼


东校区原教学楼以赵世炎烈士的名字命名为“世炎楼”。赵世炎烈士1915年-1919年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曾担任北京师大附中学生自治会干事长。他思想进步,关心时事,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后赴法勤工俭学,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和早期领导人之一,1927年在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被杀害,年仅26岁。学校立有赵世炎烈士塑像,“世炎楼”位于塑像正南面。“世炎楼”的命名,旨在激励附中人铭记烈士的不朽精神,继承附中的爱国传统,以爱国兴国的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告慰先烈。


世炎楼


东校区的综合楼以我国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名字命名。钱学森1923年-1929年在附中学习六年,这六年是他永远也忘不了的六年,成为他人生的两个高潮之一。钱学森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为国家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中国爱国科学家的杰出典范,也是所有附中人心中无比敬仰的楷模。综合楼为学校设施设备最为先进完备的楼宇,以他的名字命名此楼,一方面突显设施设备的现代性与先进性,一方面也希望附中学子能够从钱学森校友的求学经历和人生道路中获得深刻启迪和巨大鼓舞。


学森楼


东校区原实验楼命名为“德伦楼”。李德伦1931年-1938年在北京师大附中学习。在这里,他博览群书并醉心于艺术,尤其痴迷乐理、歌剧、钢琴,为他以后走上艺术道路打下坚实基础。他还是附中参加一二·九运动的骨干成员,是抗日群众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成员。从附中毕业后先后考入辅仁大学历史系、上海国立音专,1946年奔赴延安。1953年,进入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研究生班学习指挥。李德伦是新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交响乐之父”。以他的名字命名学校艺术组所在及艺术教育设施集中的楼宇,可谓符节两合,浑然自成。


德伦楼


西校区教学楼以校友张岱年的名字命名为“岱年楼”。张岱年是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1923年-1928年在附中学习。在这里他接触到读物《哲学概论》,聆听过校长林砺儒先生讲授康德哲学,从此定下学习哲学的方向。他先后担任过北京大学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等职。他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认为这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西校区主要是高三年级师生所在地,以张岱年校友的名字命名西区教学楼,可激励高三学子发扬自觉性、坚持前进精神,涵养以和为贵、宽容博厚精神境界,勇猛精进,为国成才。


岱年楼


岱年楼的南面,是西区的老教学楼,现在的学生宿舍楼,命名为“健吾楼”。李健吾1921年-1925年在师大附中学习,在校期间与同学蹇先艾、朱大柟等组织文学团体曦社,创办文学刊物《国风日报》副刊《爝火》,开始发表小说、剧本。曾担任校学生会主席。从附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是中国著名作家、戏剧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法国文学研究专家。李健吾在文学上有杰出成就,名字也蕴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用以名楼,对学子可起到润物无声的濡染作用,与岱年楼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健吾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