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师大人物» 关爱·尊重·共情 ——记第二届北京师范大学“四有”好老师金质奖章获得者陈英和教授

关爱·尊重·共情 ——记第二届北京师范大学“四有”好老师金质奖章获得者陈英和教授

人物简介:陈英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心理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Journal of Pacific Rim Psychology》《心理发展与教育》副主编等。长期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教学与科研,主要研究方向是认知发展与学习。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全国明德教师奖及宝钢奖等多项荣誉。其撰写的《认知发展心理学》先后获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希望每一个学生毕业时都能带着自信走向社会,勇于担当,过有力量的人生。


20210331161717098141803566.jpg


上学期每周三晚,“智力发展心理学”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
  课前五分钟,交谈声逐渐变弱,陈英和老师拿着一沓厚厚的资料,在一众目光的聚焦下走上讲台。第一次来听课的同学往往很难相信,自1985年留校任教,陈老师已坚守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一线36年。

       因材施教,寻找每一个人的“闪光点”

  为了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每学期的开始,陈英和都会让助教收集两份资料,一份是为每个学生拍照制作的名签,另一份是学生们手写的“个人信息卡”。所有名签会被陈英和备份在手机里,便于她对照着记住每位同学的姓名和长相,而那些记录了每个人生日、籍贯、爱好、性格以及人生目标的“个人信息卡”,会被装订成册,待她悉心翻阅后,摆放进她每天面对的书架里。“到学期结束的时候,我对他们每一个人都‘了如指掌’啦!”陈英和说话时带着骄傲,尾音上扬。


  对学生“了如指掌”是陈英和因材施教的基础。30多年来对智力发展的研究,让陈英和坚信,每个人的智力总体上不会相差太多,但每个人都会有个人偏向和闪光点。怀着这样的信念,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陈英和从不会轻易否定学生,而是尊重他们的选择,尽可能多地给予鼓励和支持,努力发掘每一个学生的优点。陈英和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她也在把这个信念传递给学生。她希望每一个学生毕业时都能带着自信走向社会,勇于担当,过有力量的人生。


  因材施教还体现在陈英和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上。综合多次出国访问的经验,陈英和总结出中国学生课堂学习的一大不足———缺少发问。“我们中国的学生会进行高度的沉浸式思考,很有逻辑,很有深度,但缺少课上主动提问的意识和审视性思维习惯”,而发问恰恰是学生参与课堂最好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拥有质疑权以及创造知识的能力。因此,她决心借鉴“翻转课堂”的某些理念,结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一系列课堂教学改革,如更加强化课前预习环节,在预习中布置很多思考题,将课堂的时间留给讨论和提升等。陈英和的 “翻转课堂”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不仅要翻转传统的教学流程,还要翻转国人意念中固化的师生地位。陈英和提倡“大学教师的作用是根据他的经验帮助和引领学生融会贯通,更像是助学者”。在陈英和的期望中,未来的教师将交出课堂,不再扮演主导者或者权力者,相反,学生慢慢走向“舞台”中心,和老师在同样的平台上,进行知识的解读、分享与创造。


  “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是陈英和因材施教的重要表现,受到了学生们的大力支持和喜爱,学生在课上高度卷入,心智专注,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陈英和的这门“改革课”,连续数年在评教中获得满分,很多同学给她发邮件表达感谢,不少人表示这样与众不同的课堂让自己收获了许多。基于“翻转课堂”及其他教学改革的理论及实践探索,陈英和带领五人教师团队荣获了2018年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教师,是职业更是使命

       获得“四有”好老师金质奖章,陈英和老师表示“非常高兴,也非常自豪”,虽然已经获得了很多与教育相关的奖项,其中不乏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但她仍然十分珍重这个北师大授予的荣誉,认为这是自己的领导和教师同仁们给予的肯定,并且是从多个维度对自己长久以来教学成绩的肯定,对她有很大的激励和鞭策意义。


“做一个好老师,要求是很高的。”在陈英和的心目中,成为一名好老师,不仅要有方正的人格、胜任工作的能力,还要有对教育事业深厚的情怀———所谓“教师”,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使命。


  这份使命感首先体现在陈英和认真无私的工作精神中。2019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部分“明德奖”“名师奖”获奖教师前往青海师范大学开展交流,作为心理学部的代表,陈英和也在出行教师的队伍当中。通过“高校本科生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以心理学本科教学为例”和“儿童数认知特点及机制的系列研究”两场报告,她把自己多年来教学与科研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并为边远地区的教学改革发展提出了建议,得到了许多与会人士和业界同行的赞美。而交流活动成功的背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因为严重晕机,陈英和只能选择乘绿皮火车往返青海,独自在夏季的高温里穿行,单程就需要20多个小时。


  出行前,不是没有人劝陈英和,“身体条件不好的话就别去了。”陈英和回应道:“那里也有教育学部,也有心理系,也有被指导的需求啊!”


  这份使命感也使陈英和在疫情中发挥了带头作用。去年年初,新冠疫情暴发,陈英和观察到有些师生不适应线上教学的形式,于2月底率先发表了“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学习形式的适应与突破———线上学习的优势”的推文,告诉大家“不要忐忑”,要把这作为一个迎接挑战的机会,并给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指导建议———“我们应该充分运用线上教学独特的优势,在当下疫情时期发挥其长,也为未来的学习做好准备。线上教学是大势所趋,我们应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它。”这帮助广大师生及时消除顾虑,受到了广泛好评。之后,她又带领团队快速设计了疫情期间线上教与学的相关问卷,于2020年5月19日起在北师大全校师生中开展网调,充分分析了近8000份来自学生和教师的问卷数据,并基于数据做出了关于高校线上教学的80多页的综合调研报告。


  陈英和告诉记者,她希望自己能够担当起教师的使命,努力推动教育发展,用知识服务社会。十余年来,她为国家关于儿童教育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献计献策,并因在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工作中贡献突出,获得表彰。作为一名资深的儿童心理学研究者,陈英和还经常受邀到幼儿园、中小学做学术讲座或科研指导,只要有家长来请教或咨询,她都尽可能礼貌地接待并热心地给予帮助,令家长们感动不已。

  教研相长,教学是不变的初心

       35年来,陈英和一直致力于心理发展与教育领域的研究,取得杰出的成绩,包括SSCI、CSSCI论文18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20余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余项。陈英和坚持教育教学改革,创造性地提出并实践“三维立体全人发展”的教学理念。由其领衔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体系改革成果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对国内高校具有显著示范引领作用。2019年她还在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率先完成了中国儿童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全面测查,建设了含数万名儿童青少年认知能力的数据库,为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分析资料,填补了国家在此方面的数据空白。


  丰厚的科研成果为陈英和赢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学术影响力,但她并没有因此忽视教学。在陈英和看来,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应该是“教研并重,且教学为先”的。陈英和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与科研实践当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当然,两边都做到100%难度很大,但都做到85%到90%这个程度是可以的。当找到一个合适的点,或许就能让教学和科研两方面更完美地交融。”一直以来,陈英和都在身体力行,将教学的心得应用于科研,同时也依据科研进展更新教学内容,将科研成果第一时间传递给学生。


  陈英和在教学过程中倾力付出。近些年来,陈英和每年都承担四门本科生、研究生课程的教学。


  “专注”是学生们给陈英和的评价。陈英和的办公桌上摆着一台27寸显示屏的大电脑。她经常使用双屏显示。五笔输入,打字飞快,产出高效。一些熟悉陈英和老师习惯的学生说,陈老师在工作时经常会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所以,学生们常在用餐时间发消息提醒陈老师“别忘记吃饭”。对此,陈英和表示,科研和教学对她而言 “都是极有趣味的”,一旦投入其中,就会乐此不疲。


  在完成繁重的科研任务的同时,陈英和如此重视教学,她说“这离不开恩师林崇德先生的教导”。她称林崇德老师是一位 “视人才培养高于生命”的老师。正是恩师的躬身垂范,使她立誓坚持教育初心,坚守教育一线。北师大的重教氛围也给她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一直觉得,在北京师范大学,就是要把老师做得更好。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是学科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但教育,尤其是教师教育,仍是我们的传统特色和优势所在。”


  陈英和一直向青年教师们强调,成为一名老师,“是人生一大幸事,一定要珍视”。因为与学生在一起,教师的一生都在成长和进步。因为有学生的信任与期待,教师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可以由衷地对自己说一句,“没有虚度此生”。


原文刊载于《北京师范大学校报》2021年3月30日第3版;

原文链接http://bnu.ihwrm.com/index/article/articleinfo.html?doc_id=362068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