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北师大校园里,优秀的年轻学子,凭着理想、凭着信念、凭着热爱、凭着执着,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让平凡的生活如星辉熠熠闪亮。凡星灿烂,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团采访了2020年度宝钢奖学金、十佳大学生、自强之星、十佳志愿者、阳光体育之星等获奖同学,讲述身边榜样的故事。
人物卡片:
乔璐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2019级博士生,2020年宝钢奖学金、 2020年博士国家奖学金、 2019年硕士国家奖学金 、2018年学业一等奖学金获得者。曾参加“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钙钛矿太阳能材料前沿进展研讨会”、“中国材料大会”、“计算纳米科学与新能源材料国际研讨会”等学术会议,在全国太阳能材料与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发表口头报告。科研成绩突出,硕博连读期间共发表SCI文章11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文章7篇。获化学学院优秀墙报展示优秀奖。曾任2017级硕士一班宣传委员,2019级博士班团支部书记。
江风拂过夜晚,珠江水奔腾,泛起波浪和泡沫,庆祝建国70周年的标语流淌在城市的建筑中,对岸的烟火照耀了整个夜空。在渡轮上的乔璐将这一幕定格,心底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波澜不惊日子流过,在从高考的考场再到迈入大学的校门,乔璐的内心永远有一朵坚韧的花。她的每一张照片,都是浅浅温柔如水般的笑着望着镜头,弯起一双眼眸。
她用自己的芳华,诠释着属于科研人的“平情应物,藏器待时”。
“教育是一场伟大的爱恋”
乔璐对自己人生的最初规划是成为一名老师,和普通的大三学生一样,乔璐也在大三那年以化学实习老师的身份再度回归校园。
在河北参加高考,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乔璐变了一个身份去亲临高考的压力,不变的却是短暂的睡眠和繁重的任务。
刚开始乔璐负责的班级化学单科并不突出,家长会上以教师的身份为学生提供指导意见的那一瞬间,乔璐觉得自己的责任很重。还是初春,冷冽寒风未散,朝阳很晚才会拜访小城,学校每天的跑操仍然是在夜幕里进行。在哨声和口号里,乔璐和学生迈着相同频率的步伐,灯光下舞动的影子交织,与学生们的心也贴的更近。
她的付出最终也助力这个班级的化学单科成绩直升至年级第一,成就感和喜悦包裹着她,这是独属于她和自己第一批学生的共同成长记忆。
乔璐参加实习教师竞赛时的照片
成为教师对乔璐而言是一件幸福感很强的事。在闲暇时间里,乔璐喜欢坐在校园里槐树林下的石凳上,看着不远处少年们在乒乓球台前挥洒汗水,看着奶黄色的花朵用幽香铺满水泥地。每次结束完实习教学竞赛后的疲惫也会因为学生悄悄送来的早餐、贺卡和星星折纸一扫而空。
半年时间——交织着压力、青春和趣味的日子,与学生的浓烈情感,于乔璐而言,却是后日不再有的珍贵体验。乔璐觉得,教育是一场盛大的爱恋,她爱上了一群这样的人。
离开校园时学生们在班群里刷屏,亲切地说:“璐姐 照顾好自己 我们会想你的。”她参与了这群少年高中生活的六分之一,少年们也祝愿着她“一璐顺风”。实习的结束意味着考研的开始,接下来乔璐马不停蹄地开始了考研复习的历程,投入到人生的下一个阶段之中。她告诉自己,也告诉学生:希望我们以后再遇见,都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温柔坚定,向上生长
在准备考研的过程中,外界的“诱惑”总是那么多。乔璐也在考试和就业之间犹豫挣扎过,但在她参考多方意见后最终决定:咬着牙完成考试。乔璐觉得,我们明明那么年轻,却又怎么能想着不进步?她还想要去更好的地方看一看。
公共教室里成堆的复习资料和疲惫的黑眼圈是考研人的日常。考研前的最后一两天,自习教室被封锁;乔璐只能独自一人在实验室的走廊里复习背书,在微信里打出几个小太阳的符号为自己打气。功夫不负有心人,乔璐最终也顺利地来到了北京师范大学。
虽然是一个标准的理科生,但乔璐也喜欢诗词,书籍和一切与治愈有关的事物。她喜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然与豁达,喜欢《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里主人公塔拉的自我成长和自我救赎。她能在日常的温馨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小确幸,能在励志的鸡汤中获得向上生长的能量。
进入北师大后,本科的过往生活、心情立刻清零,一切都要从头做起。“自律”这样的优点,也变得不像是优点,而是身边人都具有的特质;这也是一种象征——她在朝山顶走去。乔璐对此触动很大,她也在思考自己该追求怎样的人生格局。
从硕士到博士,乔璐的自我要求和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在努力培养自己独立科研的能力,不只是做知识的接受者,更要做问题的发现者。面对博士生科研日常的高压,乔璐也以从容的姿态学会了同自我和解。
细小琐碎的习惯让乔璐慢慢强大,环境转换时不变的那份自律让她有更高的追求。她努力学习编程,希望能够写一个编程脚本;提高英语水平,练习听力和口语;她一直在温柔坚定中,向上生长。
永不想象没有风浪的大海
从准教师到科研人的角色转换,乔璐表示,做教师固然是一份幸福的选择,但她更希望去尝试在人生中扮演更多的角色,像打怪升级一样,完成自己的荣誉图鉴。
乔璐并不是一个在一开始就目的明确的人,但是她会勇于挑战,最终选择自己感兴趣且能够坚持下去的方向。对于现阶段的她来说,做科研更有挑战性。
乔璐在科研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寻找一个课题的时候,很难发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明明觉得课题的发展能够得到一个很好的结果,但是一切却没有按照预想的方式进行。手中在进行的一个比较好的课题,在快要接近完成的时候,发现有别的课题组在同一时间已经发表了很类似的成果。
在这时乔璐常常会想起自己看过的一部综艺,央视的主持人们对自己工作中的焦虑程度进行打分,康辉认为他工作中的焦虑占到了95%,但他的一句话深深地刻在了乔璐心间:焦虑,是一种常态,所以我们要学会做的不是如何消除焦虑,而是如何与焦虑和平共处。乔璐心想,再优秀的人,他也有觉得自己做不好完成不了的任务,所以自己应当更坦然地面对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乔璐也担心自己在学术中缺乏耀眼的核心竞争力,即使在硕博连读期间共发表SCI文章11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文章7篇,她仍然对一切事物都保持着谦逊的姿态。对于获得奖学金,乔璐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乔璐知道身边的朋友和同学也非常的努力,但是当努力会有回报的时候,那就是幸运的人。乔璐也幸运自己遇到了导师龙闰。当自己努力的方向和老师研究的方向一致的时候,就会得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双向奔赴的努力,会得到更高效率的回报。
在乔璐看来,人应当在逐渐摸索中,寻找到更多可能性,然后才能发现自己擅长的点和感兴趣的点在哪里。用自己不足四年的科研经历与那些将科研事业贯穿一生的教授们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她心中暗下决心:自己所崇拜的那些老师们用了多少年才形成了独具自己的那样的风格,总有一天我也努力会形成自己的风格。
在学生工作中,乔璐也经常会遇到挑战。让她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作为团委副书记和团委老师一起参加团委评优。当时时间紧,任务重,评比的前一天乔璐放弃睡眠,在学院的大楼里用台式机彻夜修改讲稿,材料以及PPT,凌晨三点却突然遭遇停电,写完的成果不翼而飞,只能再次返工。自此,乔璐也养成了随手写,就随时按下control+ s保存的习惯。
学会应对挑战,就像对待焦虑,乔璐始终保持坦然和旷达,她经常对自己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无论是科研还是生活,本身就是不断遇到困难,解决困难;不断接受挑战,战胜挑战的过程,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反思和超越自我,不断地成长获取价值,这就是做科研人的常态——永不想象没有风浪的大海。
尘雾之微,增益山海
乔璐的研究课题聚焦在可再生光伏能源领域,是目前新能源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她日常的任务需要对着电脑做大量的理论计算,给后期研究实验提供指导意义,运动量很小。所以乔璐会选择跑步来中和枯燥的科研日常,在跑步中规划、理清科研思路,复盘每日清单和下一天的目标,慢慢捋顺生活中的结。她在不断地锻炼体力,希望有机会做足准备能够挑战一次马拉松比赛。
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魏苏淮教授来访北师大做学术报告时,乔璐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在会议结束后她大胆上前提问,尽管教授与她素不相识,却没有半分架子,耐心地用纸笔为她演算,讲解问题, 教授的儒雅与沉淀的学者气质也深深地影响着乔璐,她希望自己也能成为这样的人,优秀而谦逊,岁月静好中温柔地对待一切。
乔璐在学术会议现场做口头报告
提起自己最想感谢的人还是导师——龙闰,乔璐充满了尊重和敬佩。她曾问过导师,什么是青年科研者该具有的品质?因为她也会在复杂的科研中不断怀疑自己的知识基础,导师告诉她:持之以恒比天才品质更为重要 。她慢慢地也悟到了“学到老活到老”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的重要性。乔璐觉得作为一个普通人,很少会有天才式的灵光一现。科研思路的拓展是来自看文献报告基础上的思考和研究。而不是源于空想。龙闰导师会积极倾听她的想法,帮助她走出低谷期。在未来持续做科研这件事上,老师给予她很大的影响。
外界人总觉得,有这么一大批研究生和学者,究竟能研究出什么来?乔璐却一直让自己修炼得足够强大,平静地面对评价。她明白每个人走出的每一小步,才是科研进程的一大步,所谓众人力量汇聚成海。现在的科研不会很容易出现一个伟人,而自己和其他科研人员做的工作就是铺垫,伟大的成就是站在前人的坚实基础知识之上。做学术研究报告时,就应当盯准一个点一击即中,准确而细致。
乔璐形容自己是科研运转机器上螺丝钉的一个小分子,平情应物,小心翼翼地修炼着自己的“器”,待时而动,希冀将来为祖国的新能源事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