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师大人物» 北师大虎豹研究团队:追寻华北豹的踪迹

北师大虎豹研究团队:追寻华北豹的踪迹

在古代,“管中窥豹”是一个贬义词,意为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能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见识狭小,对事物认知有限,看不到全面。但在现代,科研工作者不仅可以通过观察豹的一块斑纹进行物种鉴定甚至个体鉴定,还能借助自动触发相机窥探山林中豹子生存的秘密,进而研究整个食物链、监测整片区域生态系统。


IMG_256

 

华北豹,是中国唯一的特有豹亚种,俗称金钱豹,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历史上,华北豹曾广泛分布在我国陕西、甘肃、河南、河北等多个地区,但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加之人类的大量捕杀,导致数量骤减。这种现象在早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缺乏科学系统的调查,导致华北豹在野外生存的现状一直是个谜团。


从2014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团队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与陕西省林业部门一起携手,在陕西北部子午岭山系开展华北豹种群的科学系统监测和研究。经过数年的努力,团队在子午岭林区建立起以华北豹为旗舰的生物多样性红外相机长期监测网络,并产出首批重要成果。初步结果显示:子午岭林区生活着大约110只华北豹,是我国已知数量最大、密度最高的野生华北豹区域种群。日前,这一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国际期刊《整合动物学》上,为全球提供了首个可信的野生华北豹区域种群现状评估,在国际上引发高度关注。


“90后”的北京姑娘谢冰是论文的主要作者之一,谈到华北豹种群的数据,她兴奋表示,实际数量可能比本次估算的结果还要多。“调查区域内存在多个雌性和雄性定居,相机拍摄到越来越多的幼崽,种群呈现持续繁殖趋势。”从2016年开始,谢冰就长期往返北京和陕西,追寻华北豹的踪迹。“我们选定的范围大约有800平方公里,设置连续网格,每个网格中选择华北豹和野生动物经常经过的地点架设红外相机,共计52个相机位点。每隔2至3个月收集一次存储卡数据和更换电池,不移动相机位置,实施长期定点监测,用以获得种群的长期动态。”


在此之前,谢冰所在的团队还做了大量的调研和准备工作,制定详细的调查方案,组建巡护和管理队伍。“识别野生动物的野外痕迹、架设相机、数据回收处理……导师都会给我们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指导,整个流程必须按照规范开展,做到毫无差错,否则将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谢冰介绍,所有环节中,安装红外相机是重中之重。红外相机调查是当前国内外野生动物调查常用的技术手段,对动物造成的干扰低,采集的数据真实可靠。“红外相机可以帮助我们获得确凿的影像,真实记录动物在野外生存的行为和状态,并且便于多次复查。”


借助红外相机远程监控,并不意味着关起门来在家就能做科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科研人员有了红外相机这双“千里眼”,还需要随时做好“行万里路”的准备。谢冰挑起了组织和管理实施的重任,她多次深入保护区,定期执行设备维护和现场勘查等工作。“有的相机可能被损坏,甚至失窃被盗,需要修复或重装;有的需要不定期检查和更换电池、储存卡,调整基础设置;还有些机位被杂草挡住了镜头,都需要早发现、早处理。”


深山寻豹,危险可想而知,但在谢冰看来,豹子并不算是最危险的动物。“俗话说,‘一猪二熊三老虎’,相比虎豹,野猪可能更容易对人造成威胁。”据她介绍,每次实地考察,都与当地有经验的护林员一起进山,只有极少数路段可以开车,大部分情况下需要借助摩托车,更艰难的山路只能徒步行走,还得随身带着镰刀“开道”。如何在山林里驾驶车辆?被毒蛇、毒蜂咬伤了怎么处理?遇到猛兽怎样化解危机?在什么地方比较容易获取手机信号?……这些都是野外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技能,但在科研人员看来,华北豹才是技能满点的“丛林王者”。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子午岭林区所在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出现在影视剧中也多是黄沙漫漫尘土飞扬的画面。此外,团队还在调研期间发现,部分研究区域曾是矿区,有过大片人为开发的痕迹。谢冰的导师冯利民副教授回忆道:“早期,子午岭传出有华北豹的消息,并且记录到视频,当时我们非常兴奋,同时也心存疑虑。子午岭林区的华北豹是不是残存的数量个体或者从别的地方扩散过来的游荡个体?因为只有完整且健康的生态系统才能支撑华北豹这样的顶级食肉动物长期生存。”


现代版“管中窥豹”,早就不只局限于窥探一种动物,科研工作者的关注重点,通常都包含这一物种的整个食物链,致力于研究这一区域的生态系统全要素,力求“窥一豹而知全貌”。


豹以野鸡、野兔等小型动物为主食,也可以捕食鹿、野猪等大型食草动物。一只成年豹每年需要数百只猎物才能存活。如果子午岭林区足以满足110只华北豹的生存、繁衍的条件,其整个生态系统就需要具备数以万计的中小型动物。谢冰告诉记者,仅在2016年秋季,红外相机就拍摄到亚洲狗獾590次、野猪568次、蒙谷兔634次、狍895次……“我们记录到子午岭林区丰富的食肉动物群落,除了大型食肉动物华北豹,还有赤狐、黄喉貂、果子狸、黄鼬等中小型食肉动物,狍、野猪等大中型食草动物,更发现了大量的野兔、雉鸡等小型动物。令人振奋的是,这些动物记录的频次和相对密度出乎我们意料的高,完全能够支撑现有规模的华北豹种群。”详尽的科学数据打消了大家的疑惑,更验证了我国陕西、甘肃地区退耕还林、退牧还林等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地野生动物种群和生物多样性呈现明显恢复趋势。


冯利民表示,豹作为进化辐射最成功的大型猫科动物,有着广泛的食谱和强大的适应能力。当生态系统得到恢复时,豹自然会得到充足的食物来源,种群数量也随之反弹,这就是子午岭林区能够庇护迄今最大的华北豹种群的真实原因。除了在子午岭林区发现华北豹种群,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团队还在燕山、太行山、吕梁山等华北地区重要山系发现华北豹越来越多的身影,这折射出我国华北和西部脆弱生态系统正在积极恢复的信号。“我们可以乐观地看到,豹作为生态系统关键物种和生态恢复的指示物种,继东北虎之后,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旗舰物种。”


近年来,科普知识、动物保护意识的有效宣传和增强,淡化了人们对濒危猛兽的排斥和恐惧。另一方面,因为生态环境恢复,加之媒介信息发达,我们总能听到“某地出现豹子、老虎”的消息,如果同时曝光现场照片或视频,更是令人大为惊喜。面对丛林劲敌,华北豹充分展现了其强大的生存能力;面对自然环境,这一群体也表现出超强的适应能力;面对人为猎杀、侵占、干扰,它们只能渐行渐远。一只豹子的领地就代表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深山寻豹,可见自然。



原文刊载于《人民周刊》2021年第1期

原文链接http://www.peopleweekly.cn/html/2021/lvse_0122/5668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