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师大人物» 校友故事 | 曲建武:爱生如子的“最美奋斗者”

校友故事 | 曲建武:爱生如子的“最美奋斗者”

曲建武,北京师范大学2000级教育管理学博士,现为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新疆少数民族、西藏学生辅导员。


1578637250178000723.jpg


1982年,曲建武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辽宁师范大学学生辅导员,1998年担任学校党委副书记,2004年底调任辽宁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后兼任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2013年辞去领导职务回归高校,成为学生身边的一名普通辅导员。2017年12月,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曲建武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18年获“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019年9月,曲建武获得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诚实守信模范”;2019年9月,又获得“最美奋斗者”荣誉个人称号。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30多年来,他用自己的坚守,生动诠释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为青年人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他用弃官从教的别样人生,彰显了一名教师的坚定信仰;他用淡泊名利、恪尽职守的最精彩一课,谱写了一曲新时期的园丁赞歌。


赤子之心——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假如让我再选择,我还会做一名辅导员。”谈起6年前的那个决定,曲建武依然态度坚定。2013年3月,56岁的曲建武作出了人生中一次重大的抉择:主动辞去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职务,回到大连海事大学教学第一线,做一名普普通通的、没有任何行政级别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年级辅导员。这一决定遭到了许多人的质疑与反对:跑去教学一线,人生是不是倒退?然而,对于曲建武来说,这些年,不论在什么岗位,曲建武最牵挂的始终是学生,他只是在继续人生的梦想,将光与热奉献给所爱的学生们。


1578638977773033468.jpg


辞职的念头酝酿已久。2005年初,曲建武头皮下长了个瘤,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没有及时去医院检查。直到瘤子长成鸡蛋般大小,压迫神经,无法睡眠的他才去医院看病。“我要和家属谈一谈。”医生神色凝重地说出这句话。“要把人生最后的时间留给学生。”那是当时曲建武脑海中的唯一念头。他拒绝了医生的治疗建议,在刀口还没有完全愈合的情况下出院。当曲建武缠着绷带、带着帽子参加辽宁省大学生纪念“12·9”运动大会时,他语重心长地对辅导员们说:“一定要爱自己的学生,嘱咐他们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彼时,一颗“育人梦”的种子,再次发芽。


2009年,中央召开“加强和改进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辽宁省在会上介绍了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经验。“把‘辽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建立起来再回去做辅导员吧!”曲建武把“回归”的萌动在心中默默搁置,这一等就是三年。


2012年,正逢曲建武对全省孤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进行调研,并委托某高校完成了一份三万五千字的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曲建武撰写了“免除孤儿大学生学费和住宿费”的建议,经同多方沟通,这件事最终尘埃落定。“是时候回去了!”这次曲建武“归心”似箭,再难动摇。


三十多年了,他何曾一日离开过学生。无论是身为辽宁省委高校工委任副书记,还是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曲建武永远是那个喜欢“微服私访”,经常跑遍各大校园食堂、教室、图书馆、宿舍,乐意与学生谈心的“曲老师”。多年了,对学生的爱,早已深深植入他的心田。


“不要行政职务,给我一个教鞭就可以了。”曲建武说。2013年9月,曲建武如愿回到了心之归属,担任大连海事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2013级辅导员。求知的春天里,疾步如飞的曲建武和意气风发的青年,一起追赶着世界。 


凌云之志——学生逐梦路上的“引路人”


再次回到校园,曲建武主动提出承担大连海事大学本科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任务,并先后为外国语学院2013级和信息学院自动化专业、软件专业2015级学生上过课。还没有开课,他便找到所教年级学生的辅导员,详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思想状况,并做了一份问卷调查,请学生谈一谈“你的大学梦想”“当前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一件事、一本书”……以便在授课过程中有的放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578638999270023604.jpg


思想理论教学,通常给人的印象是晦涩、枯燥、说教。为了使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每堂课开始之前,曲建武总是认真备课,经常工作到深夜。虽已近花甲之年,但他仍然学习和掌握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进行理论课教学。他走访了国内外上千所大学,被世界记录协会收录为世界上参观大学最多的人。他将这些大学中蕴藏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梳理,寓于理论课教学之中,将课上与课下结合起来。曲建武称自己做的这些都是“平凡的小动作”,而正是由于这些平凡的小动作,为他备好每一堂课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在大学里,做学问不难,难的是能成为学生精神上的导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不难,难的是学生怎样通过你的人格影响树立起坚定的人生信念。


为了与学生更好地沟通和交流,课堂外,曲建武开通了微信、博客与学生互动,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学生思想诉求、解决学生思想困惑。特別是在社会上出现较大事件时,他都会及时向学生发送微信,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些事件,将生活中的事情与教材知识相结合,使学生主动吸收知识,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在讲授“爱国主义教育”专题时,他结合钓鱼岛问题,对大学生进行理性爱国教育,要求大学生自觉做到“四个自信”;遇到西方的节日,曲建武给学生写下了这样的话语:每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文化来支撑。我们要有自己独立自主的文化,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今天,对西方文化,我们可以微笑,可以握手,也可以拥抱,但是绝不能躺在人家的怀抱里,这样就会失去自主性。千万不要忘了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要往哪里去。


一位任厅级干部的学生说:“于我而言,您是我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精神导师。”曲建武说:“一个老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天职。”


一片丹心——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诗和远方


成为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2013级139名学生的辅导员后,曲建武首先给每一位同学做了一份电子档案,并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大学梦想和最关心的问题。他24小时为同学们开机,他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每个学生的生日。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有学生过生日,他都会结合学生当时的情况送上一份祝福,有时甚至是上千字。他对同学们说:“我将伴随和见证你们的成长。”曲建武说到,同时也做到了。


为了学生的成长,他给学生发了260多万字的微信信息;他建立爱心基金,全部用于帮助家庭困难学生;端午节,他给每个学生送粽子;中秋节,又给学生们送月饼;冬季,给贫困生每人一箱苹果……曲建武不只是在学校里关注着每一个学生,而且很多学生和他们的家长都说,曲老师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只是老师,还是知心朋友,甚至是亲人。


1578639020491004820.jpg


谈到是否和学生产生代沟,曲建武笑道:“我的学生可喜欢我了。很多学生给我发来的那些祝福,给我发的微信,有的都是网络语言,亲爱的老师他不说亲爱的爱字,他说,亲红嘴唇老师,有的学生落款就是么么哒么么哒,所以这些学生都非常喜欢我。他们跟我交谈,我约他们谈话,他们都敞开心扉。”


闫沛兴来自西北山区,因为家庭贫困等原因,进入大连海事大学后总是愁眉不展,大一下半年甚至产生了退学的念头。曲建武不远千里赶到了位于甘肃的闫沛兴家,在了解他的困境后,拿出5万元为学生家翻修房子,帮他解决了后顾之忧。如今的闫沛兴在曲建武的影响下,立志毕业后要到西藏、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


曲建武说到对于学生的教诲:“我经常讲一个观点,我说做思想政治工作者,做辅导员要敢于喊一种口号:向我学习。你都不做,你让学生做,你来骗我们,学生是傻瓜?所以我就说,思想工作,一定要敢于喊出向我学习的口号,所以在八十年代的时候我就是这样。我当辅导员的时候,我为什么要第一个到操场,我为什么成了一个业余万米运动员,我有这个特长吗?没有的。但是我坚持每天跑几千米,就是要给学生做榜样,我现在当辅导员也是,就是坚持这一条,这是必须的。”


行者之路——奔腾的浪花抵达理想彼岸


在曲建武看来,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凭空来想,只有把握其规律性才能增强其针对性,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自1982年站上讲台,他就始终在探索思想政治教学的最佳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曲建武取得了累累的硕果:建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以学科为依托、从辅导员工作特点出发,解决了辅导员职称评聘这个制约辅导员发展的瓶颈;首创了“新老生同寝”(将每个新生寝室派一名组织挑选出来的高年级学生党员与新生同住)的管理办法;在辽宁首建了全国辅导员博士培养基地;创立了“八个百”工作模式,使学生教育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统一起来;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到红色景区考察,开展“千名辅导员万家行”活动……这些做法都得到了时任中央领导的批示肯定,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曲建武把工作、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完成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一般项目,公开发表著述500多万字,应邀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高校做过200多场报告,他的著述、交流对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曲建武建立了“仍然在路上”公众号,坚持每天都在公众号上发原创文章,目前已撰写文字40多万字,不断交流着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再思考。“这些对我个人没有什么用了,但是对工作有意义,对高等教育发展、学生成长有助。”曲建武的眼里充满了坚定。


1578639042388073565.jpg


曲建武说自己这30多年就干了一件事,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一个青年学生,即便知识再多,如果没有情感,无论对民族、国家,还是对他的父母,甚至自己,都是不负责任的,所以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是至关重要的,我要做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在三尺讲台,他慷慨激昂;面对学生,他睿智真诚。他是可以说心里话的“爸爸老师”,他的“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让人看到了“师者”的力量,传道、授业、解惑,他默默跋涉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把一份矢志不渝的坚守,写在了大爱无声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