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师大人物» 【人民日报】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 把研究和推广中华文化作为一生的事业

【人民日报】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 把研究和推广中华文化作为一生的事业

岁末年初,已是85岁高龄的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依然很忙。


20200106157827322202701383.jpg

黄会林(右一)在红旗渠指导“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与来自以色列的师生交流


由她一手创建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刚刚举办了第十届年会,来自多个国家的学者围绕着中国与世界、当代语境下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同样是在这几天,由她创办的“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登陆国外电视台,世界各地的人们将有机会随着不同国家青年的镜头,看遍中国的山川河流、走进中国的大街小巷、了解中国的文化故事。


黄会林,为让世界看到、了解中华文化老骥伏枥、躬耕不辍。


“让世界各国青年走进中国、认识中国、爱上中国”


采访当天,黄会林早早地来到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办公室。只要在公开场合,她必着中式服装。在她看来,中国人的穿着打扮也是在传播中华文化。背后整整一面墙的学术著作,诉说着主人致力于中华文化传播的努力和成果。


“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是我一辈子的任务。”谈起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黄会林一下子打开话匣子。


话题从“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开始。这个由北京师范大学会林文化基金、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的文化体验与影像创作实践项目,已走过第九个年头。“印度青年导演马里穆图跟随49岁的残疾自行车运动员,拍摄了《车轮不息》;韩国青年导演莎拉深入采访祖孙两位剪纸艺术家,用一部《大剪小剪》讲述了一个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提起有代表性的影片,黄会林如数家珍。


谈及2019年影像计划的主题,黄会林娓娓道来:最终确定的主题是“时刻·时节·时光”。中国人自古就有惜时意识,不论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豪迈, 还是“与时俱进”,都是不同时代背景下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希望外国青年导演能通过影片,呈现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和历史成就,及其背后的文化理念、风俗观念和价值体现。


“尽管已进入全球化时代,但新闻、书本、影视、音乐让外国青年产生的中国想象,与真实的中国还远不匹配。”黄会林说,“那我们就改变一下,请国外青年,让他们从自己的视角、以自己的思维来观察中国,再用镜头呈现出来。”


一个例子很生动。美国波士顿大学学生丹尼尔,来中国前只知道中国有功夫和李小龙。他到一个盲童学校拍摄有关太极拳的纪录片《侠》:老师先摆一个姿势,让孩子一个个上去摸,从头摸到脚。就这样,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学……“我这才知道,中国功夫不是打打杀杀,讲求的是仁义。”丹尼尔在短片里总结道,“大人帮助小孩,强者帮扶弱者,这才是中国功夫的精髓。”


9年间,来自60个国家的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610名外国青年,在中国一共拍摄了609部“看中国”纪录短片。这些影片在国外平台上被大量观看、转发、评论,被邀请到不少国家展映,并在国际影展上获得100余项奖项。


重视青年的声音、激发青年的力量,让世界各国的青年走进中国、认识中国、爱上中国,黄会林始终初心不改。


“中国独有的,才能在世界上立得住”


从教60余年,黄会林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1958年毕业留校,讲授中国现代文学;1982年后,转型教授现代戏剧;1992年,复建北师大艺术系、申请全国高校第一个电影学博士点、构建北师大艺术学科体系……


“中国独有的,才能最终在世界上立得住。”黄会林回忆道,申请电影学博士点时,她研读当时关于中国电影的学术论文,发现论文话语结构、研究方法多以引用国外理论为主。而中国电影要发展,西方理论、技巧可以翻译、学习,但绝不能翻版、照搬。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黄会林意识到,必须创建中国影视美学的本土体系。于是,她带着学生,提炼中国美学的独特观点,研究中国影视戏剧现象,用“情理”“形神”“气韵”“境界”等民族传统美学范畴解读我国影视戏剧艺术的民族化风格,完成了八卷本的“中国影视美学”丛书,推动了中国影视美学的学术研究发展。黄会林的研究,为中国影视发展提供了学术借鉴,自此,很多学者开始自觉使用中国美学传统、话语体系进行学术研究。


基于这样的思路,不仅要实现学理层面的民族化,还要实现影视艺术的“民族化”。黄会林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秉承“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自此诞生。26年过去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已经成为中国青年导演崭露头角的舞台,国外影片展映、国际学术论坛等也让其成为国际交流的平台。


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很多人问我,都这么大年纪了,你怎么还是那么有干劲?”黄会林爽朗地笑着,“还有人评价我,‘那老太太——蔫儿拱’!”


这一生的坚持,这一生的执拗,缘于一段特殊的成长经历。


上世纪50年代,16岁的黄会林被批准参军,随部队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的战斗。


从军无异于一次洗礼。几乎每天,黄会林都会目睹战友的牺牲;好几次,炸弹就在身边不到10米的地方爆炸,土石迸溅,她与死神擦肩而过……目睹无数的牺牲、无数的坚守,朴素的使命感在黄会林心底萌发——“我的生命不只是我自己的,也属于无数牺牲的战友。作为幸存者,我要继承他们未竟的事业,把一生献给祖国。”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黄会林到北京师范大学继续学业,毕业后留校任教。作为讲授中国现代文学、中华文化的大学老师,研究中华文化、推广中华文化,自然而然地成为她一生奋斗的事业。


从教60多年,从教学到育人,从科研到创作,黄会林开创了很多“第一个”,都是源于这个信念,这份坚守。


一息尚存,奋斗不止。“85后”的黄会林,每天仍旧忙于各种会议、项目。别人总是劝她:“老太太,你歇歇。”可在她看来,要走的路还很远,该做的事还很多。


原文转载自《人民日报》2020年1月5日05版,原文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0-01/05/nw.D110000renmrb_20200105_1-05.htm?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