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初学长196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长期致力于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在担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期间,他率先提出并实行了公办学校“国有民办制”办学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综合活动课、分层教学等育人模式改革,使学校由一所普通的中学发展成为颇具特色、办学成绩享誉京城内外的基础教育改革名校。他是一位大师级的“名校长”,更是一位学者型、研究型的教育管理者。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
北京的初秋寒意微起,又是一年开学季,孩童扭捏着不愿早起,到学校却又是一番欢声笑语。这里,琴棋书画和国学英语和谐相处,“开心聊吧”是属于孩子们的秘密,远远地看见有人着装整齐笑着走来,学生们冲上去,恨不得扑到他怀里。
“校长爷爷好!”
“嘿!”
这是最让建华实验学校董事长、校长李金初触动的景象,也是建华学校最常见的靓丽风景。从著名的北京十一学校20年校长生涯谢幕,在建华实验学校,李金初又找到了新的教育桃花源。40多年一直在中学任职的他更被小学生们特有的活泼、纯真、率直感染着,一声“校长爷爷”让70岁的老人感受到了生机与活力。从校长到董事长、校长,从六年制国有民办中学到中小学十二一贯制民办学校,对于李金初而言,正如北京教育界老领导陶西平所说,开始了新的征程。
建华幼儿园的小朋友访问董事长爷爷
从2007年开始,李金初对建华学校着力进行了改革,更引导了发展。因理论、课程、师资、成绩等多个方面的优势,现在建华学校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全国知名、北京热门的优质民办学校。据了解,2020年,占地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华实验学校将全新启航。
起风了
早在进入建华学校之前,李金初就带领了当时的十一学校从连区重点都不是的普通中学走进了北京示范性高中的行列,成为京城内外的改革名校和质量名校。
李金初领导十一学校改革与发展的二十年,正值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时间,改革的潮流像是一场大风席卷而来。作为一个学校的领头人,把握风向,顺势而飞需要的是勇气,更是眼光。
改革开放初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新思路新举措激励着全国人民。1984年11月,海淀区派出教育考察团,历时40天访问了广东、浙江、上海等地的20所学校。李金初随同考察团进行了一次解放思想的教育旅行,内心也点燃了强烈的改革愿望——“外面的世界变了,我们也要变!”
1987年,李金初出任十一学校校长,全面吹响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号角:启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首推学校办学体制“国有民办制”改革;首创教师在职学历教育新路径,通过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开办了全国中学首个博士后项目,培养高端人才;开启中国第1个四年制高中试验;改变课程结构,实验综合活动课程,实现开放育人;变革教学组织方式,在“分层走班”中实现个性化育人;全面改建学校,建设新式校园,拓展现代化的教育空间……
李金初学长与青年教师一起做教学研究
进入建华学校后,面对全国范围内展开的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李金初认为因民办学校在政府财政支持上的缺失,这对建华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但也因为民办学校在办学、招生、教师选聘上的自主权使得它可以在满足社会需要的情况之下,来规划和构建自己的教育,从而为学生提供优质、适合的教育,这对建华来说又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于是,带领团队,他创新性地提出了建设“培养—研究型学校”和“人生中心教育学校”为目标的新建华,经过将近10年的研究、实践,终于系统的提出了原创于中国本土的人生中心教育理论,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人生中心教育丛书,一套4本,100多万字。
建华实验学校研究部的幼、小、中专兼职研究教师在与专家学者的合作中,实现了“人生中心教育”美好人生基本素养的学段转化。“人生中心教育2.0版本”的全课程文本,或以绘本、读本、研本的形式,或以方案、手册、指导书的形式被系统研制发布。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成功地创造了许多“人生中心教育”的典型课例。
这位自称“育林人”的老校长用几十年的时间把握社会改革动态的同时也引领了中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
出走湘西
李金初动情地说“本人平生无大志,只想办好一所学校”,而这份朴素的愿望根源于艰苦的成长经历。
李金初出生在一个偏僻而穷困的湘西山村中,刻在他童年记忆中的多半是动乱和苦难。因为家境贫困、局势混乱,李金初六年的小学生活辗转四个学校才得以完成。
李金初学长为贫困乡村学校捐赠图书
1954年的夏天,15岁的李金初即将初中毕业。因为没有足够的盘缠,全年级160多名同学只能徒步186里去参加升高中的考试。穿着布草鞋,李金初在第二天就磨坏了脚。到达终点时,他的双脚磨出了血泡,左脚肿得没有办法穿鞋,只有把脚跷到另一只凳子上才能伏身书写。以这样一种特别的姿态,李金初完成了升学考试,如愿考上了理想的高中。
高考对他来说又是一次磨难,因贫困选择步行207里路赶考,不想染上重疾,高烧不退,腹泻不断,李金初强忍着病痛完成了高考。那一年,全国高校总共招生十万零七千人。张家界永定区(当年叫做大庸县)县城里,李金初是唯一考上大学的人。
“那年月上大学真难啊!”
出走湘西的农家子弟,成为了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的一员。他喜欢自己的大学,在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和阅览室的灯火通明中度过了难忘的时光。张禾瑞教授、范会国教授、蒋硕民教授等老一辈数学家是他崇敬的老师,王世强、严士健、孙永生、刘绍学、赵桢等青年数学家是他钦佩的伙伴。他常常感叹“他们有太多的学问,听他们的课如同享受。可惜在那使人有许多高兴但又有许多遗憾的岁月里,上课太少了!”
扶贫支教与乡村学校教师在一起
在数学系学习了5年,又因病休学了两年。1964年毕业,怀着“到边疆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真诚心愿,李金初一口气报了5个志愿:新疆、内蒙、黑龙江、延边、甘肃。最终被留在北京,成了一名中学教师,开始了教育生涯的第一步。
每每回忆,李金初总会想起罗曼·罗兰的那句:“苦难这把犁刀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了生命的新水源。”年少的艰辛在裂缝中生长出希望,于是在泥泞中启程,把眼下的路踩出一道始料未及的漫漫人生缩影。
风筝的线:思想和家
“那里的生命成长亮丽,就像青青小草,像嫩绿的树芽,也如同艳丽的鲜花、婷婷的荷塘,更像我们的苹果树、尖茅草和绿色的竹林及挺拔的雪松。”
这是李金初文章中的人生中心教育学校。谈及人生中心教育,李金初像孩子一样兴奋,那种急切想要分享的神情,让人联想起阿基米德发现浮力时的惊喜。
“任何人终其一生,有且只有三项内容——做人、做事、生活。”
“教育的作用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事、教人生活。”
《人生中心教育》丛书发布与座谈会活动现场
为了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证明和建构这两句“人生中心教育”内涵背后的学理体系,李金初用了十多年的时间。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的李金初,积淀了良好的专业素养,长期、系统、严格的数学学习与训练,影响着他的办学与教育改革。同时,几十年不间断地对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的学习,让他能够在理论思考上举重若轻。这些都对人生中心教育命题的归纳和基本证明大有助益。在《人生中心教育论》中,他不厌其细地用了一半的篇幅,从基本概念、基本公理、基本关系、基本问题及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社会学基础等方面,深入浅出地给予了理论论证。
《人生中心教育》丛书
除了将 “人生中心教育”作为理念建设建华学校,从去年7月开始,李金初还带领研究团队在贺龙闹革命的湘鄂西地区实行着“湘鄂西美丽乡村人生中心教育学校建设项目”。
正是因为有着深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这个被他称为“田野之作”的命题成为了后来支撑他继续在教育上探索的力量。
如果说人生中心教育是李金初把握教育的一根线,那牵动他的还有家。
他和夫人高荣真有两个女儿,李虹和李霓,一对姐妹花。整个20世纪七八十年代李金初一家都在负债,直到他担任校长的十一学校实行结构工资后的第二年(1989),他们才还清最后一笔欠款。生活在困难的岁月,女儿的出生成为一家人的希望,取名“虹霓”,是希望女儿们如天空中的彩虹,映衬蓝天,光彩夺目,众人喜爱。谈起家人,“亏欠”成了李金初最常说的感受。
除了因为工作繁忙不能给予家人更多的陪伴,在对女儿们的教育上李金初也遗憾很难抽出足够多的时间。为了为十一学校留住优秀生源,班级第一、中考高分、北京任何重点中学均可被录取的李霓只被允许填报一个志愿——十一学校。这是女儿在他负责的学校读书六年受到的唯一一次“指导”。
而和夫人结婚41年,他很少有机会陪同她外出旅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以至于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教授为《平生只想办好一所学校》作序时还叮嘱他:“要陪夫人出去走走,不要只去景山公园。”
虽然在李金初的心中遗憾占了很多,但对家人的爱却从未缺席。2010年他和夫人一起去美国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把“陪女儿和夫人”作为最重要的两件事,也会在仪式会场端起相机,只为了拍下女儿接过毕业文凭的“神圣时刻”……而对于女儿们而言,父亲兢兢业业,一生执着于教育的热情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推动她们成为一个更有用的人。
如果说“人生中心教育”思想的提出给了李金初在教育上继续前行的动力,那么,家庭的温暖、家人的理解支持为李金初在教育的世界自由探索留下了温暖的港湾和最坚实的信心。思想和家就像是风筝的线,共同拧成一股更加坚定亦明晰的力量,指引高飞的风筝通向可期的彼方。
“很快就是六一儿童节了,建华小学和实验幼儿园的孩子在等待着我,人生中心教育又一次遇上“加油站”。爷爷总是爱和孙儿们在一起,《人生中心教育纲领》(初稿)就算作是在今年六一我送给孩子,也是送给自己生日的一份特殊礼物吧。”
这是2010年5月28日在纽约飞往上海浦东的飞机上李金初写下的一段话,也是他提出“人生中心教育”的初心。浩瀚的晴空,白云铺道,风筝可以飞得很高,中国教育的守望者握住风筝的线,也握住了自己最纯粹的一份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