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卡片
万安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担任出版科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中组部专家库专家、首都文明礼仪研究基地主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特约撰稿人。曾任《中华英才》半月刊社副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教育培训中心执行主任等职。主要研究编辑出版、数字出版、媒介融合、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文明礼仪、文学奖励等。出版学术著作《中外出版史》《数字出版研究》《中国文学奖励史》等12部。出版编著30余部,发表论文近百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课题26项。2014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刚刚过去的11月,北京秋的绚丽多彩渐渐离我们而去,走在北师大校园里清晨凛冽的寒风已悄然而至。对于万安伦而言,这个冬天却是那么的“火热”。
11月6日,由中国教育电视台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最美慕课——首届精彩100评选展播活动”,他的《中国出版史》从1850门慕课中脱颖而出,刚上线就被评委会特别推评为三等奖。
11月10日,他与博士生王剑飞合作的论文《中国造纸术在“一带一路”上的传播节点及路径探源》荣获2018清华国家形象论坛一等奖第一名。
11月28日,他与博士后刘浩冰合作的论文《编辑出版人才培养40年:历程、机制及问题挑战》荣获中国编辑学会的第19届年会论文一等奖第一名。
他的经中宣部和当时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向“十九大”献礼的《中外出版史》(2017年9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目前正被印度知名出版社进行学术外译。
站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及编辑出版学科建设高度的万安伦,又有怎么样的故事带给我们呢?
1
搭建编辑出版学的理论框架
由于现代编辑出版学在中国发育较晚,再加上是一个偏重实践的专业,理论建构不完善,极致者甚至认为“编辑无学”“出版无理”。万安伦近年来就在忙于用其几十年来的积累思考搭建该学科的理论框架,而这种创造性的工作成果也陆续通过他的专著、学术论文、慕课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
出版是实现人类文明的路径,也是人类文明的主要表征。四大文明古国的特征就是出版,他们采用了各式各样的出版载体,古中国有兽甲兽骨、青铜器具,古巴比伦有泥板,古埃及有莎草纸,古印度有贝叶。“没有出版就不能称为文明,出版是文明的实现路径和形象标志,一体两面。”万安伦谈起自己熟悉和热爱的编辑出版史,神采飞扬,他指出他的整个出版理论建设就是据此展开的。
万安伦将人类漫长的出版历史分成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开启文明的硬质出版”,这一阶段世界各地共同探索人类文明,这一阶段的青铜、甲骨、泥板、石碑等载体要么不易携带,要么耗价过高,文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加轻便的载体;第二阶段是“以柔克刚的软质出版”,在这一阶段中国制造出了植物纤维纸,西方的帕加马王朝开始制作羊皮纸,相对于这时期世界其他地区的出版载体,植物纤维纸造价低,柔软易携带,能承载较多信息量,对人类文明进步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第三阶段是“有容乃大的虚拟出版”,十八世纪声光电磁的录音录像技术的发明开启了虚拟出版的全新时代。从硬质载体到软质载体再到虚拟载体,出版载体的主体地位在更新迭代,但并非完全的取代和被取代关系。在当下的虚拟出版时代,仍有大量的石碑等硬质出版和植物纤维纸等软质出版。我们现实生活中也面临微信公众号的纸质化和纸媒的数字化等问题,这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出版的问题。万安伦还列出了出版研究的四大维度,即出版载体、出版符号、把出版载体和出版符号结合起来的出版技术、出版活动及成就,而出版的六大体系是出版思想、出版载体、出版符号、出版技术、出版活动及成就、出版制度及版权。这是一套全球首创的研究理论体系,是万安伦十多年来原创性的积累和思考,这一理论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和穿透性,创新度很高,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万安伦是按照“三原一方”的基本逻辑来搭建出版学科的基本架构的,即原史、原著、原理和方法论“四足鼎立”。他指出,编辑出版学的学科建设总体上表现为“相当薄弱”和“长期颇足”,学科建设之路“道阻且长”。目前,万安伦及其团队已经出版了《中外出版史》《中外出版原著选读》,受到了国内学界的肯定,也引起了国外出版社的关注,已经在进行英文出版的合作事宜。在万安伦之前,原著选读这件事在世界范围内并没有人做过,一是因为编辑出版学科实践性强,学界对理论缺乏关注和重视;二是因为出版形态变化多端,研究者难以长期跟踪研究,比如在纸质出版鼎盛时期的19世纪和20世纪,纸质出版的未来掘墓人——虚拟出版的录音录像技术——已经出现;三是因为学界没有一个高屋建瓴的思考来统领研究,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编辑无学,出版无理”。万安伦所要做的“有学有理”,这正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就出版工作所批示的意见:加强内容建设,深化改革创新。“路很艰苦也很漫长,但我们也很有信心。”
2
出版专业的学科定位
从实践到理论,与编辑出版学领域打交道20多年,万安伦对编辑出版学的热爱自不用多言。多年来,他一直坚守初心,为编辑出版学科的发展默默耕耘。
北师大的编辑出版专业历史悠久,1993年就开始招收研究生,是国内较早从事编辑出版研究生招生的六所高校之一,2005年编辑出版研究所升格为出版科学研究院,又在2014年将教学科研功能转入新成立的新闻传播学院,成立了出版科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目前编辑出版学是新闻传播学下面的二级学科,该方向总共有3位老师,可谓是人少精干,从11月万安伦的三次获奖就可见端倪。
万安伦认为,编辑出版学的发展目前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的原因是学科层级偏低,而编辑出版学的六大属性决定了它搁在哪个一级学科下都是“挂一漏多”。万安伦在论文《对出版学科理论逻辑和结构范式的思考》创造性地提出了出版的六大属性:“文明性”“编校性”“传播性”“科技性”“经管性”“实践性”,并提出应该据此来界定出版的学科地位。目前各高校往往根据其中某一属性对“编辑出版学”进行划归,如根据其“文明性”架构在文学学科之下,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就是如此;根据“科技性”划归在信息技术学科之下,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便是这样;更常见的情况是依据其“传播性”架构在新闻传播学科之下,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属此情况;也有根据其“编校性”架构在图书馆学之下的;还有根据其“经管性”架构在管理学学科下的;甚至有依据其“实践性”直接将出版专业架构在出版社的。万安伦认为,应该将编辑出版学科升级为一级学科,下面再根据六个属性建立起二级方向。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将出版专业升级为一级学科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家形象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中国的四大发明有两项是出版学科的,一项是出版载体的造纸术,另一项是出版技术的印刷术,而这两项技术正是经过‘一带一路’传播到世界各地,直接推动人类文明跃升和文化进步。”人类出版与人类文明是形影关系,出版将伴随人类文明永远存在,只是形态不一。从早期的甲骨文青铜铭文到现在的虚拟传播,一路下来只是形态改变,实质是没有变的,它的六大属性也没有变化。“我个人还是想在有生之年把这个学科的学理搞明白,尽力研究学术和建设学科,但这还是需要领导和社会的支持。”
3
人称“万规范”
作为首都文明礼仪研究基地主任的万安伦是一个严谨规范的人,《首都市民行为规范》是他主持起草的,他本人也以身作则,对学生也是要求符合规范。由于他严格按照校纪校规等行为规范要求学生,因此学生们亲切地给他起了个外号:“万规范”。正因为他严格按照规范执行,无论是中国学生还是留学生都对他心服口服。
打铃上课,铃响下课,万安伦课堂的时间管理非常规范,决不拖堂,他的课堂考勤也非常规范,学生不能迟到、早退、旷课,课上不能做与本课无关的事情。学生出勤是平时分的四个维度之一,曾经有个韩国留学生对于自己的分数有异议,万安伦就拿出考勤记录来,上面写着学生每次出勤、作业、笔记和互动的分数,平时得分就是根据这四个维度的得分总算而来的。原来满腹质疑的留学生在看到这些记录之后心服口服,最后是鞠了三个躬退着出去的。而且,第二个学期依然选了“万规范”老师的课。
“如果因为抓课堂规范被学生们打分打下讲台了,我也很坦然,因为我没有私心杂念。”万安伦始终坚信大学是要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走上社会,再有才华,道德有瑕疵,行为不规范,他人会信任你吗?领导敢把重要任务交给你吗?”曾经有个学生读书会晚了四分钟,万安伦批评其多次。非常看重准时的万安伦,跟他人约见都非常注意守时,一般都会提前点儿到。上课时会提前15到20分钟到教室,准备好课件教材,再温习一下课程,或者跟学生聊聊学习、问问情况,这对学生们来说也是一种软性的约束。
万安伦培养学生有一套自己独特的做法。第一条是重实战。“在科研中学习科研,在写作中学习写作”,万安伦非常重视学生的课业论文、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写作,他经常要求学生反复修改他的《中外出版史》《数字出版研究》等课程的课业论文,希望将普通的课业论文修改提升到C刊发表水平,“把一篇普通的课业论文从思想到逻辑再到表述都提升到C刊及以上水平,这种实战型学术训练是我的研究生必须经历的。”对学生的学位论文更是从选题到开题,从内容到注释,都从实战出发,实训实练。第二条是重理论。他强调研究生阶段重在学习逻辑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性的东西,因为知识可能很快会过时,只有养成理论抽象和学术思考的能力才能终身受益。第三条是高要求。他要求自己门下的学生,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必须至少发1篇C刊论文,博士生每年必须至少发1篇C刊论文,他的一名博士生2018年一年就发表了四篇C刊论文。第四条是坚持读书会制度。每周一次,师生一起追踪学术前沿,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和写作心得,还能沟通情感,这是万安伦给学生们的一个时间保障,这个时间学生一定是能够找到老师的。无论自己多忙,读书会制度都一定要贯彻,这也是他“规范”的一个体现。
没有一个真诚的育人者,不受师生的爱戴和尊敬。长期以来,万安伦潜心问学,不断求真的科研精神;乐育人材,高标准严要求的育人态度,都在打动着我们。相信他带领团队在编辑出版学科领域攻坚克难的故事会更加精彩,让我们一起期待!
万安伦教授寄语青年学子
青年学子们:
你们现在是在校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经受大学数年的“氛围”“浸润”和“亲炙”,将分别成长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也就是古人所谓的“士”,“士不可以
弘毅,任重而道远!”
“岁月葱茏宜进学,青春光景好读书!” 偶得之句,诸君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