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的12月,没有冬天,因为关闭十年的考场重新敞开大门,考生用激情和渴望驱散了寒冬。
1977年恢复高考,考生达570万,但那一年高考的入学率并不高,只有5%,但也正是从这5%开始,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1977年上海恢复高考时的场景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倪文东,也是在1977年12月份参加高考,最终考入了西北大学中文系,现在的他,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专业教授。
倪文东教授当年为何会选择高考?那时的考生是如何备战高考的?当年录取情况如何?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心情怎样?去大学途中发生了哪些趣事?
Q:当年什么契机让您选择了参加高考?那时的考生是如何备战高考的?
A:1974年高中毕业后就下乡了,在农村呆了三年,白天去劳动,晚上办夜校。那时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教老百姓写字,白天再苦再累,晚上都要做这件事。因为书法写得好,在下乡的最后一年被调到了公社做文书,大概半年多之后,就听到了恢复高考的消息。
我们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上大学了,当时特别高兴,但因为白天要和老百姓一起劳动,只能晚上借着暗暗的灯光看书学习,所以当时也特别紧张,因为恢复高考心里都没底。我们好多人在一起复习看书,讨论问题,抄复印资料,觉得非常充实。
Q: 当年高考录取情况如何?
A:我们班差不多有30多个同学高考,最后考上的就5个人。我最后考上了西北大学中文系,哥哥考上延安卫校,弟弟考上延安林业学校,一个家出现三个学生,在我们县城还是比较有影响的。
倪家三兄弟在西北大学校门口留念
Q:当年等待录取通知书时是什么情景?
A:我和另外两个同学,填的志愿基本都一样,第一个住同街的同学最先收到录取通知书,他最后进了北京广播学院采编系,当时我的通知书还没有来。后来又等,第二个同学的通知书也来了,他录取的学校是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我大概等了两个礼拜才收到我的通知书,我心想不错,我还是被录取了,西北大学中文系还是可以的,所以当时等着通知书的心情真是不一样的,好多人最后基本上就没有被录取,怎么办呢?第二年再考。
Q:第一次去大学途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A: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从老家黄陵到西安坐的拉煤车,我的箱子在车上面放着,我人坐在司机楼(驾驶室),然后从我们老家到了西安市,大概经过了七八个小时,当时这个司机要把我放在西安市的骡马市口,因为我没有来过大城市,非常紧张,最后我在那一直呆了四个小时,哪儿也不敢去,他到咸阳把煤卸完以后才把我送到西北大学,当时我在校门口照了一张照片,我觉得我进了个特殊的大学。
1978年2月考入西北大学中文系
Q:改革开放40年,“上大学”有哪些变化?
A:进了西北大学之后我觉得,那种学习的环境氛围特别好。当时人们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好像觉得过去好多书都没有看,就拼命地看书。在教室,在图书馆,都在学习,感觉好像中外的文学历史呀,包括这个古汉语文字学,好多课都要去读,老师也有劲头,学生也有劲头,那种学习的环境和氛围真是不一样。
但现在我觉得年轻人机会更多了,现在学校录取比例也大了,和过去不一样的是,我觉得现在学生基础更扎实,学得更好,要求更高,成才的几率更高。所以我觉得整个40年来,改革开放发展非常好。
Q:改革开放40年,“教学”有何变化?
A:改革开放40年,我感觉到整个教学体制、教育观念,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作为老师也是,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在课堂上为学生们讲我们的专业知识,同时讲我们国家的发展变化。我过去学书法,没有专业,没有老师,而现在我们的学生,学书法有了书法学这个学科,可以从本科到硕士博士,一路读上去,我觉得这是很大的一个变化。今天的教育改革,使年轻人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Q:改革开放40年的感受和希冀?
A:经过40年,我们的底子基础打得非常好,我们要以这个发展为契机,因为中国还有下一个40年。但有一点,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软实力还要加强,我们整个中国人的素质要提高,人们的素质要赶上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同时我觉得,要认真总结40年我们的发展的经验、成果,还要弘扬发展传统的文化,这一点我觉得恐怕更重要。把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中国在世界上就会越来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