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师大人物» 刘德清:三进北师大 扎根红土地

刘德清:三进北师大 扎根红土地

刘德清出生在井冈山红土地上,因为恢复高考,让他成为一名幸运儿,圆了大学梦;因为恢复高考,让这位小学民办教师、初中代课教师、高中教师,变成一名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金秋十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举行1978级1班同学返校纪念入学40周年活动,几十名校友与当年的老师围坐一起,重温大学生活,表达对母校的感激之情,表达对恩师的感恩之心。北京考试报记者专访了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原院长刘德清,畅谈40年前恢复高考对他、对他的人生的深远影响。

 

20181129154345228455403756.jpg

后排左五是刘德清 

 

师生同榜高考题名

 

记者:1978年参加高考时,您是什么文化水平?

 

刘德清:作为老三届资历最浅的六八届高中生,我的高中功课实际上只读了一年多一点。幸运的是,我被母校县立第一中学聘为代课教师,后又幸得转正,成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先后担任初中一年级至高中毕业班的教学工作。

 

那时候的语文教材非常浅显,涉及的古典文学知识极其有限。然而,社会上一浪接一浪的政治运动,倒使自己接触了不少古代文化典籍。本想要对中国古代文化开展大批判,殊不料却培养出我这个批判者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爱好。

 

记者:恢复高考,曾出现师生、父子、叔侄、兄弟同考、一起上大学的现象。作为一名高中老师,您是否也遇到过这样情况?

 

刘德清:是的,我参加高考那年,就是与学生一起上考场的。那时我在县立第三中学教高中毕业班的语文。班上的学生与我同时考上的,有清华大学、华东纺织工学院、长春地质学院等高校。这所中学原是一座有着400年办学历史的古书院。因恢复高考后的不凡成绩,它曾赢得人们对书院优良文风的赞许。那年秋天,我就是和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一起,坐了近40个小时的火车,共同来到北京上大学。

 

记者:恢复高考,对您个人意味着什么?

 

刘德清:恢复高考,改变了很多学子的命运,也包括我在内。我很感激高考,也特别感恩母校的老师。作为一个农家子弟,父母都是文盲。我的这点知识,全是学校给的,全是老师给的。我三次进北师大学习,在我成长道路上,全靠母校老师的教导与栽培。

 

就我个人来说,高考让我从一名小学民办教师、初中代课教师、高中教师,变成一名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等,并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一些成绩。如果没有高考,就没有我为革命老区井冈山大学的人文学科建设、为庐陵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所做的工作,也不可能在红土地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三进母校皆为初心

 

记者:三进北师大学习是怎么回事,请您谈谈当初的情况?

 

刘德清:1978年,神州大地开讲了春天的故事,当了8年中学教师的我,终于有了考大学的机会。当年,我以考区文科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录取,幸运地带工资上学。有了8年教龄,我已经爱上这一行,乐于教书育人。我的高考志愿表上,三个栏目的第一志愿,填写的都是师范院校。

 

1982年毕业时,我分配到中国人民银行江西分行。一到南昌,我没有交出毕业分配派遣证,而是去了有望解决家属“农转非”的吉安师范专科学校。这事真难为了可敬的班主任老师张美妮。她帮忙很快办好改派。在电话里她说:幸亏你是带工资上学,否则银行、石油这类必须确保的分配指标,是不能改派的。

 

到了吉安师专,我本想教古代汉语,但中文系紧缺的是古代文学教师,我应急填了空,没想到这一“填”就出不来了。我在大学里可没选修古代文学专题课。为此,1986至1987学年,我回母校就读古代文学进修班。1989至1990学年,我又回母校做郭预衡先生的访问学者,专事欧阳修研究。一年间完成的《欧阳修论稿》,经郭先生热心推荐在北师大出版社出版。郭先生同时审订的《欧阳修纪年录》,后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在郭先生系列的唐宋八大家散文整理研究中,几乎都将欧阳修部分交由我主持。我能走上高校教学与科研之路,全靠郭先生的帮助和指导。

 

记者:您1997年被破格晋升教授,2005年受聘南昌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历任吉安师专中文系副主任、主任,井冈山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庐陵文化研究所所长,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省高校文科研究基地庐陵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您一辈子坚守教坛,严谨治学,出于什么原因?

 

刘德清:教书育人的职业,是我的理想选择,也适合自己的个性发展。人总得往个人的长处求发展,我没有别的长处。在教学岗位上,我可以奉献社会,又可以完善自我。

 

高校的教学工作本就具有“教学科研化,科研教学化”的特点。高校教师不能只做教书匠,还要成为专家学者。而专家学者的可贵品格,在于严谨治学。认认真真做人,扎扎实实治学,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

 

红土地上弘扬传统

 

记者:您的人生道路上,有过好几次可以改行的机会,但您都选择了教育工作。这是为什么?

 

刘德清:是的,1982年毕业分配时,我最终选择退出统分,改派到吉安师专中文系任教。改革开放之初的大学生很吃香,改派当中,我也有机会到非教育部门工作。我还是有点自知之明:本人只适合教书,干别的行当没有竞争力,所以一辈子选择并安心于教育工作。

 

我出生并工作在井冈山红土地上,一辈子坚守教坛。1982年以来,先后被评为“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省高校又红又专学科带头人”“江西省高校教学名师”等。

 

记者:是什么信念支撑您现在退而不休,仍然情系传统文化?

 

刘德清:退休后,我依然情系中国传统文化,乐此不疲。2014年退休返聘后,每天坚持在庐陵文化研究中心上班,一如既往地五加二、白加黑,潜心科研,旨在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

 

2010年至今,我受聘为井冈山大学教学督导委员会委员,2015年起又被聘为硕士专业研究生教育教学督导。返聘期间,我指导过外校硕士生、国外留学生,并一直指导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兴趣小组”活动。兴趣小组不少成员陆续考上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

 

我努力尽到高校教师的“身边责任”,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先后与永丰县、吉水县人民政府合作,承办纪念欧阳修、杨万里等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为永丰“欧阳修纪念馆”、吉水“中国进士文化博物馆”等文化工程建设献计献策。作为井冈山大学老同志红色教育宣讲团成员,我一直坚持为学校和区域内各行各业人士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主持完成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欧阳修诗编年笺注》,已由中华书局出版。我主持完成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最终成果《欧阳修大辞典》,共260万字,由黄山书社出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