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社会、奉献爱心、推己及人、薪火相传”,这是知名企业家、慈善家美籍华人唐仲英先生所创立的唐氏基金会的宗旨,也是我校师英爱心社的社训。每年爱心社的全员大会上,面向社旗,唱响名为《爱的一家人》的社歌,社员们眼前都会不禁浮现出唐爷爷那亲切和蔼的笑容。
唐仲英先生是唐仲英德育奖学金的设立者,更是我们心中最敬爱的唐爷爷。唐爷爷的一生是传奇而绚丽的,这位耄耋老人用一生的坚韧和努力,在多个领域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20岁赴美留学的他,怀着一颗定要做番惊天动地大事的心,在商界打拼,逐渐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唐氏企业。虽然和唐爷爷直接接触的机会不多,但是从他的事迹中,我们知道他的成功不是偶然。从唐爷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所具有的品质: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细致的处事态度,平易近人的待人原则。他用点滴的积累,让唐氏企业成绩斐然,也让每一位唐氏员工都有了家的归属感,让唐氏基金会惠及更多人。唐氏企业为何能取得今日的成绩?唐爷爷回答说:没有什么秘诀呀!你只要能够以对方的立场来看事情,去思考,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个道理吧!
小赢靠智,大赢靠德,唐爷爷用他的行动践行着,坚守着。
赴美四十五年功成名就后,唐爷爷回到祖国,希望能够为祖国尽自己的力量。当飞机抵达上海,唐爷爷步入机场的那一刻,从小离家,经年后首次归国的那种感受唯有泪水能够诉说。
二十年来,唐爷爷先后资助了从医到农,从科技到教育,从文物保护到技术创新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项目;从小学生到大学生,从贫苦农民到科研人员,从大众百姓到家乡建设,唐爷爷都亲力亲为,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做更多的事。1998年,唐爷爷设立了国内首个以“德育”命名的奖学金,用来资助品学兼优、家境贫困且热心公益的优秀大学生,而第一批被资助的高校中,就有我们北京师范大学,自此,我们与唐爷爷的缘分就这样开始了。从最初的每年资助32人、每人2000余元,到后来增加到每人4000元,再到如今每年资助40名学生、每人4000元,唐仲英德育奖学金覆盖范围越来越广,资助力度越来越大。截至目前,这个项目已经在我们学校资助了606名学生、2184人次,金额共计801.6万元。而获得这份帮扶的每一位同学,都成为了我们师英爱心社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历届延续、薪火相传地,将唐爷爷的精神与爱无限散播。
对于爱心社的同学们而言,最期待的事情莫过于每两年举办一届的唐仲英德育奖学金交流年会,每年,唐爷爷都风雨无阻地参加,这也是我们能够亲眼见到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的难得机会。2006年6月,因为高血压,唐爷爷中风了,在重症监护室醒来后,当医护人员询问他的身体状况时,唐爷爷居然说:“我必须要尽快好起来,我一定要去参加十月份的交流会,有很多同学在那里等我。”医生们都很惊讶,惊讶于他的意志,惊讶于他的执着。唐爷爷不怕辛苦地努力做着康复治疗,当他第一次能接住抛出来的球,当康复师扶着他走出第一步时,当他步下飞机参加第四届交流会时,背后付出的汗水在一群孩子面前化成了最美的微笑。
可能他不再像曾经那样健硕,不能参加我们的每一个活动,但只要有学生想要拜访他,他都会抛开事务来陪伴;可能他不再像曾经那样面面俱到,但他仍会尽自己所能让身边的人感受到他的温暖。当一个个学生跑来和唐爷爷握手,当一支支队伍呼喊出“祝唐爷爷身体健康”,当一声声“唐爷爷我们爱您”响彻整片蓝天,这位老人用一如既往的微笑告诉我们:责任,就在你们的肩上。
公益,就是一群温暖的人做着温暖的事情。在进入爱心社前,我们往往只能理解“服务社会,奉献爱心”这前八个字的字面含义;在进入爱心社后,我们才真正理解了“推己及人,薪火相传”这后八个字的深意。
师英爱心社是个充满爱意的集体,有着一群有趣又温暖的人。社团会细心地记录每一位同学的生日,在生日当天寿星们会收到来自全体社员的祝福;每年的冬至,社团都会组织大家一起包饺子,品尝家的味道、感受家的温暖;每到毕业季,爱心社都会组织毕业生晚会,用真情祝福每一位毕业的同学。由内而外地,爱心社的成员们怀着对唐爷爷的感恩、来自伙伴们的爱和对公益的一腔热忱,在公益服务和志愿活动中不断奉献爱心,一路收获成长。大兴支教中,我们从协助课堂纪律的助教成长为修改教案、认真演练的主讲,把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最后自信地站在讲台上,初尝学为人师的滋味;天使之家志愿服务活动中,我们不在意路途遥远,怀着一颗最温暖的心去照顾那里“折臂的天使们”,一年、两年,每次看到孩子们又长大了一些,心中总有一份难言的感动;书包守卫者活动开展期间,有很多同学都会询问我们,“同学,请问这是哪个社团开展的活动,真的太方便我们来操场锻炼了!”这时我们总会自豪地回答:“我们是师英爱心社!”
当初,唐爷爷用“德育”二字教导接受帮助的我们将这颗公益之心继续传承;现在,这位老人仍坚守那份初心,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公益是付出,是奉献,是为苦难之地带来希望与幸福,更是在有能力伸出援手之时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生命。可能我们的力量目前很渺小,但这薪火代代传承,我们一定能够让这公益之光永久点亮。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