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师大人物» 宋长青:把握时代脉搏,建设一流地理学科

宋长青:把握时代脉搏,建设一流地理学科

20180507152567478667805622.bmp

 

       宋长青,教授,地理科学学部执行部长,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主任,《地理学报》、《干旱区地理》,《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中国地理科学)》副主编。多年来致力于地理学研究范式、地理学区域综合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发表学术及学术管理论文100余篇,出版《土壤科学30年:从经典到前沿》《土壤若干前沿领域研究进展》等专著。从2000年至今,在全国各地理学相关科研机构、高校做过“地理学的区域集成研究”、“地理数据-问题与研究范式”、“地理问题与地理尺度”、“地理数据与地理思维”、“中国地缘政治的全球战略”、“地缘研究的主要问题及方法路径”等专题或学术报告近百场。

 

       一、持续推进学科改革,抢先将理念转变为行动

 

       师小萱:国务院印发了“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在您看来,怎样才算是“双一流”大学,您对“双一流”的建设有什么看法?

 

       宋长青:“双一流”大学的建设是全国教育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从整体发展来看,建成“双一流”大学,首先要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引领作用,同时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优秀学科,通过优秀学科的建设实现一流大学的建设。

 

       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一,“双一流”大学要求有一批高水平的学科;第二,“双一流”大学要求有明确科研方向和教学特色,形成彼此互动,整体协调,能够在学生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取得突出成就的学科优势组合,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当今各个大学竞争十分激烈的时候,一个学科体系的构建,是相当重要的。学科构建合理,学科之间能相互促动;构建不好,多个学科竞争有限的资源,彼此的发展都可能受到限制。

 

       在我们地理学的学科构建上,同样贯彻着这种思想。强调有所为,使那些能够相互促动的学科方向共同发展,强调这些学科方向能够为社会服务,这是我们学科建设的主体。归根到底, “一流”大学是由“一流”学科构成的,是以“一流”学科为基础的总体表现。

 

       师小萱:您认为世界一流学科应该怎样建设,就“世界一流”地理学科的发展来看,应有怎样的规划?

 

       宋长青:要建设一个一流学科并不是容易的事,北京师范大学的各个学科和全国其他高校的各个学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从学校层面来看,一流学科应该具有人才培养功能、科学研究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和思想文化的传承功能。

 

       第一,人才培养要体现师范特色的教师教育。要根据国家需求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学校定位来明确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部地理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定位。

 

       第二,科学研究强调教学相长。科学研究不能脱离教学,学科要通过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动,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第三,研究方向要贴近社会,旨在服务社会。今日的科学研究不只是满足科学探索的好奇心,科学研究的成果要实实在在地为社会服务。在科学研究方向的选择上,应该更加贴近社会,更为直接地为社会服务。在地理学科的建设中,我们择重选择了生态环境、灾害风险研究,选择了国家重大战略问题的咨询研究,选择了诸如地缘关系、精准扶贫等关系到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研究。只有把这些研究方向选择好、建设好,才能为国家扎扎实实地服务。与此同时,一流学科需要依靠社会评价,如何应对国内外的评价体系是一流学科建设的一大问题,如何在坚持我们本质内核的同时,满足各种评价体系的要求,做到内外兼修,从而实现部门上、学科上、学生家长、学生本身等多个方面的满意是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所应思考的重要问题。

 

       第四,一流学科建设应注重中华文化特质塑造的人才培养。一个学校是培养各类人才的基地,精神素质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在培养过程中学科应强调培养具有中华文化特质的知识结构,以满足国家两个一百年建设的需求。以上四方面是我们对地理科学学部人才培养的定位,也是我们认为的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

 

       师小萱: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色,在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也会有不同的实施方案。您能否介绍一下在“双一流”建设中,地理学科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宋长青:地理学科建设具体包括三方面内容:清晰的目标、可行的路径以及严谨的态度。

 

      清晰明确的目标。我们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科在2017年全国学科评比过程中被评为A+学科。总体而言,全国只有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地理学科进入这个行列,因此,在学科未来的建设中,保证国内的领先优势,同时不断扩大国际的影响,使我们地理学不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有较好的国际地位,是我们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给予学科的定位。我们制定的具体目标有四个:第一,打造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主体的地理高等教育的模式;第二,通过多年的努力,在国际上建立中国的地理科学学派;第三,全面系统地建立地理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系;第四,使北京师范大学成为知名的地理学研究中心。

 

20180507152567484924808964.bmp

2017—2018北京师范大学双一流学科名单

 

       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有了目标之后,就需要有效的实践路径。在教育教学方面,我们持续推进课程体系和学科教材改革。2017年是我们的启动阶段,2018年是我们的论证阶段,2019年课程体系将会正式实施。这次课程体系改革充分体现了时代的特点。我们将地理大数据分析,复杂系统分析、人工智能等都纳入了我们本科学习的必修课。我们集中精力建设我们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希望能够在我们的课程和教材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的地理学教育。在科学研究方面,我们极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科研平台。不断加强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七个省部级平台的建设,不断发展野外观测能力。同时在我校“一体两翼”建设方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珠海校区的资源,加强地理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整体建设。在社会服务方面,我们对一些特别的研究方向,如风险灾害、土壤侵蚀、生态建设、地缘关系、精准扶贫等都将给予更多的关注。

 

       严谨认真的态度。一流学科建设不是唱高调,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存在的困难以及在将来与同类学科竞赛过程中我们可能遇到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我们意识到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人才建设是关键之关键。在第四轮学科评估的结果出来之后,北京师范大学真正的纯理科A+学科只有地理学一个学科,这也预示着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面临着更多困难。在此,我们自己理应明晰我们遇到的困难。同时,也希望学校各方面给予地理学全面的帮助和支持。

 

      师小萱:您刚刚提到一流地理学科建设需要持续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您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地理学科的课程体系改革?

 

       宋长青:计算机和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地理学面临着全新的形势,传统的课程已不适应当今的时代,课程体系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现代的发展。

 

       人类的技术进步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个是蒸汽机时代,一是电气化时代,今天的我们进入到计算机和网络时代。蒸汽机和电气化时代解决了我们基本动力的问题,而网络化时代,不单单是解决基本动力问题,而且实现了大量信息的传输和应用,大量人工智能替代人的思维。今天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第一要能适应这个时代,第二要能驾驭这个时代。过去我们把地理学的要素:水、土、生物和人分门别类进行研究,但是现在我们发现人和自然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水、土、生物也是紧密地相互作用。我们传统的还原论的思维在解译地理系统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所以我们要建立系统的思维,把人和地看成一个和谐的系统,把水土气生作为一个系统开展研究,因此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论体系、研究技术体系等必然都面临着更新。课程体系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符合自然规律整体认识需求。要培养出更能够满足社会各领域需求,助推社会进步的人才。当今的学科不仅仅是地理学,许多学科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抢先将理念化为行动,这是“双一流”建设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点。

 

       关于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内容,我们要说的第一个是系统的方法论体系的建设。地理学的系统思维大家早就意识到了,但是系统的方法论体系建设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所以在系统观念指导下的系统化的研究实施,现在存在着巨大的障碍。如果从理论到实践能够顺利的实现,会对地理学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第二个是系统思维把系统进行科学地拆解。复杂系统的提出,对系统研究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系统有相对简单的系统,有相对复杂的系统。复杂系统用传统的动力学方法、传统的牛顿力学方法是无法解译出满意的结果,所以就给我们今天的科学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立足学校定位和学科特色,培养一流人才

 

       师小萱: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根本在于培养一流人才。您多次提到学科建设要注重塑造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精神素质,请您具体谈一下高校需要培养怎样的人才?

 

       宋长青: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元的,立足于北京师范大学的学校定位和地理学的学科特性,我们在地理学科人才培养中强调三方面的定位。第一,要培养优秀教师;第二,要培养地理科学研究方面的优秀人才;第三,要培养具有特殊技能、满足社会广泛需求、服务于各个领域的适用型人才。因此,我们的人才培养也侧重三个方面:针对教师,强调教师教育的培养;针对学术人才,强调科学素质的培养;针对适用型人才,强调基本技能的培养。

 

       师小萱:人才培养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中之重,而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您认为大学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宋长青:这是一个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明确的问题,但是在现实环境中,又是很难回答的问题。今天的大学发展和以往不一样,它不单是教书,同时是育人。首先,大学教师要教书育人并重。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教书育人的政策,尤其强调中国人才培养中的立德问题,强调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这是老师在育人过程中要充分给予考虑的。

 

       其次,在技能上,知识上,教师要能够传授给学生时代最先进的知识。我们不能一成不变地传授着几十年老套的课本,这不符合科学和未来社会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课程体系改革和教材建设在今天的大学教育中势在必行。教师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理科学学部教师关心并引领这方面的工作。再者,大学具有综合性功能,教学科研并重,教师要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北京师范大学学校的定位是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强调综合性,综合性指的是学科综合,教学科研综合。在科学研究上,一定要体现出学校的特点和优势。要时刻把握国家的发展需求和所能提供的条件,时刻把握学校所能给予我们地理科学学部乃至地理学科的定位和要求。能够满足以上教学和科研需求的老师才是真正合格的老师。为人师表,教师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代表。北京师范大学的教师要体现中华文化的优秀品质,理科教师要有儒雅之气,文科教师要成为文化典范。

 

      三、同心同向汇智聚力,谱写学科发展新篇章

 

       师小萱:新时代谱写“双一流”建设的新篇章,您对学校未来发展有什么建议?“双一流”的建设中,教师和青年学子是主力军,您对他们有什么期望?

 

       宋长青:对于学校,更多的是希望。

 

       从学科上讲,前瞻布局是最迫切的任务。以往研究讲战略研究总被认为很虚,但实际上战略研究是直接影响行为结果的。北京师范大学应该加强学科战略研究,明确学科布局,明确学科知识的梯次和重点,这样才能使北京师范大学有序地发展。

 

       从资源的利用上讲,当前每个学院都存在空间分隔的问题。以地理科学学部为例,过去一万平方左右的空间,分布在全校的十二个地方。现在通过学校的努力,空间整合成功,但也只是整合了五个地方,实际上每个学院分布在不同的楼里,如果每个学院能分布在一个楼里,空间使用效率、资源使用效率、人才彼此沟通的效率都会有大大的提高。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存,发挥整合优势,发挥量资源优势。

 

       从先进平台打造上来看,当今的科学研究实际上是靠技术支撑的,而技术是固化在仪器之上的。北京师范大学是国际知名大学,在仪器建设上我们可能没有更多的研发能力,但是我们要注重引进和购买一些先进的仪器来支持我们的平台,使我们的平台更加完善,更加具有先进性,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科学研究水平大幅度提升。

 

       北京师范大学的老师,是一个非常勤劳的群体。作为一名高校的教师,要把握时代的脉搏,设定高远的目标,通过艰辛的努力,做出自己的成绩。这不单单是对北京师范大学老师的要求,也是对所有的老师的要求。北京师范大学的老师 需要激发热情,更加广泛与国内外同行、国内外的部门进行交往,从而获得更多的新知识、新资源、新成果。所以希望在不长的时间,在新一届领导的带领下,我们的老师们可以在教学科研上取得更好的成果。

 

       对北京师范大学学生来讲,来北京师范大学的根本目的是学习,所以我们将竭尽全力给我们的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更好的营养,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精神环境。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四年的学习和努力,通过北京师范大学这个平台获得更多的知识,得到社会的认可。青年学子们应该要充分认识到所处的时代特征,充分剖析自我的内在性格,认识社会,认识自己,通过努力,利用北师大的平台,让自己在北师大学习生活的期间成长地更好,为自己走向社会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大学是社会,要学会从社会的角度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认识时代并适应时代,认识自我而不局限自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就会找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有三方面的内容极为重要,一是个人目标的设定,二是宽广的视野格局,三是个人努力。一个人做事情一方面是满足自我需求,一方面是满足社会需求。满足自我需求可以改变自我境遇,满足社会需求可以获得社会承认与认可。在个人的目标设定上,如果能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这个人将大有所为。目标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路径和行为方式,目标高远就不会计较眼前得失。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视野和格局,没有宽广的视野和格局,在目标设定和问题解决上都会受到很大的局限。目标高远,格局宽广,可能考虑自己就少一些,反过来,就会考虑自己多一些。有了目标、格局,加上自己的努力就能取得成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