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建设教育强国,起龙头作用的是高等教育。高校要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出教育的贡献。金秋9月,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前夕,中国网推出重磅策划《奋进之笔 教育强国》之“教育强国路上的新青年”,纵观教育改革创新之举,微观教育强国路上的青年作为。
个性化课表、小班化教学、一对一导师指导、大一参与重点实验项目……如此专精又纵深的培养模式,让一众“学科专才”开启了“二倍速”的成长成才模式。他们也将加速驶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的科研行列,成为攻克“卡脖子”技术、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质”人才。2020年,“强基计划”应运而生,属于这群新青年的时代来了!
立下“化学报国”的flag
高一开始,刘炜峰就立下了“化学报国”的flag。他回忆称,前些年,中国在通讯技术上的困境浮出水面,在高端芯片行业中国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而芯片的构成中,晶体材料至关重要,刘炜峰卯着一股劲儿,势必要在“中国芯”上有所作为,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赤子之心,在3年后的高考中,他毅然报考北京师范大学的化学专业,并成为“强基计划”的第三批“种子选手”。
北京师范大学2022级化学专业本科生刘炜峰正在进行实验。
大一就是科研项目“预科班”
在“强基”班,学科基础和应用能力将被加速“孵化”,教育教学将为其全面供给养料。“强基”班实施“首席导师、新生导师、学业导师和人文导师”四位一体导师制,从入校起,学生就根据老师的研究方向选择符合自己兴趣发挥和专业发展的新生导师和学业导师。
不仅如此,课程也与常规班大相径庭,动手实践类成为学习的必修课,所占比重很大。“大一入校就进实验室,跟着学长学姐一起做项目。虽然都是从最基础的做起,但是接触的项目非常前沿。”刘炜峰也是在这一过程中,渐渐清晰了自己未来专攻的方向:有机合成化学与药物化学,这将在军工、医疗、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广泛应用,也是决定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新质生产力。
在科研路上一往无前
在今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强基计划”正当其时,为专业人才的贯通成长之路开辟绿色通道。
北京师范大学“强基计划”2022级化学专业学生在美访学。
在经过常规性、过程性、实践性等多重考核后,将开启“本硕博”连读的学科贯通成长之路。这样的培养模式,将为他心无旁骛直达科研彼岸屏蔽众多杂音和干扰。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他与同学们一道,远赴美国太平洋大学,开展为期6至8周的线下国际课程学习和研学活动,他们深入实验室、科研一线,近距离了解国际先进科研成果和技术。此外,他和同学们还分别走进国家纳米中心、北京高压技术中心,深度了解科学前沿和行业动态,打破知识与应用之间的壁垒,为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打前站。
“强基计划”实施4年,已经由最初的36所试点高校增至39所,覆盖专业包括基础学科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聚焦关键任务,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完成全面布局。建好核心要素,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日趋成熟。”奋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高等教育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齐发力,为源源不断输送“新质”人才勇挑重担。
原文刊发于中国网9月9日刊,作者系中国网记者刘佳。
原文链接:http://news.china.com.cn/txt/2024-09/09/content_1174100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