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把青少年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教育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这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人才培养的方向。
我国高中阶段、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均已确定。从教育内容顶层设计和课堂教育教学设计的角度讲,国家已进行了科学的顶层设计,并从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制度优化、家校社协作体制机制、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层面,为培养拥有“四个自信”的时代新人奠定了扎实的内容、制度和体系基础。
我们要培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孩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长期探索中形成的科学之路、光明之路,是基于中国历史、国情并适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道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依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年龄特征、知识储备水平、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等,讲清讲透道路选择的道理,使其从内心、思想与行动各个层面都认同并自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定孩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寻和前进过程中,必然会同时形成与我国国情、历史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是传授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最直接最有效的体系。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推进深度学习的过程中,要帮助孩子生成自己的理论知识,既包括科学技术文化方面的知识,也囊括认识世界、作出价值判断的知识。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润物无声、育人无形,形成理论自信。
坚定孩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事业快速、高效、有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制度是基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国情、现代化发展需要所形成的规范性体系,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科学的理论基础、显著的实践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小事小节中,要立足现实语境,讲好生动案例,帮助孩子从细微处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的认识、理解,形成坚定的制度自信。
坚定孩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持久、最深沉的自信,是人发展的基石,也是作出各种判断的基础。我们有绵延五千年未曾中断的中华文化。近代以来,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多样丰富的文化成果。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我们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和国际上广泛认可、具有借鉴意义的文明成果纳入教育内容体系中,结合课程教材设计、学科专业教学以及课外或课后活动、文化探究活动等,形成文化自信的内容体系、方法体系、评价体系。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培养的自信,不是片面盲目的自信,而是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有深刻认识基础上的自信,并且是在对世界文明发展成果有科学认识基础上的自信。这种自信是在产生自觉意识的基础上,主动落实在行动中的自信。培养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既要尊重、传承和创新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借鉴吸收世界发展尤其是西方发展的文明成果,形成以中国文化为本体的文化育人体系。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的工作中也是自信的,需要不断提升政治素养、理论素养、综合素养,进而培养拥有“四个自信”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