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平台» 媒体师大» 【光明日报】韩震:躺平绝非人生正途

【光明日报】韩震:躺平绝非人生正途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知了小学,南通大学学生给小学生们上课。新华社发

8月12日,江苏大学化工学院实验室,暑期留校的学生正在做实验。石玉成摄/光明图片

暑假期间,广西科技大学学生为附近村民维修家电。新华社发

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的志愿者把采摘下来的黄花菜装筐。曹正平摄/光明图片


编者按


  人的一生究竟应该怎样度过?2021年12月,为了鼓励青年群体学史力行,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本报聚焦重大主题,抓住党的百年奋斗史这个说理关键点,推出了《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奋斗正当时》等系列评论,与以青年群体为主的广大受众坦诚相见、促膝深谈,引起的讨论数次登上热搜,网友留言:“这才是新时代青年应当具有的精神风貌。”


  青年强,则国家强。开学季,为了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师生历史主动精神,本报特约请三位高校思政课教师围绕上述主题讲授三堂思政大课。我们期待,这三堂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精彩大课,能够在新征程上进一步深化广大青年对于“人生何为”的思考,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重任,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词语是时代问题的反映。从“神马都是浮云”到“佛系”,从“内卷”到“躺平”,这些词语的热度,反映了当下社会存在的某些症候或问题。对于躺平这个词语,如何看待?就我个人的了解和感受,当代中国青年是有使命感、创造力的一代,是大有希望的一代,也是可以完全信任的一代。新时代广大青年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更加昂扬的主动精神,团结奋斗,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当然也要看到,当代青年生活在相对富裕和安定的环境下,受教育程度和学历普遍高于前辈,但有些青年人不愿意像父辈那样做艰苦的工作;当代青年视野开阔,但有些青年人从小缺少艰苦生活的磨砺,对理想目标的实现急于求成、缺少耐心,难以忍受漫长而艰苦的成长成才经历。我们必须注意,不能让这种意识和情绪进一步滋生、传播、扩散,从而影响到青年的主流价值。


1.为什么会出现躺平


  据有关调查,目前青年群体中的躺平现象大致有以下这么几种情况:有些青年因起点低造成低学历、低技能、低收入,进入社会后面临就业和婚恋重重困难,屡遭挫败之后,选择放弃个人努力,我将其称为“无力感的躺平”;有些青年高考成功、甚至上了好大学,但进入社会后发展不顺利,既不甘心维持现状,也无法突破困境,陷入进退两难境地,选择自嘲来缓解焦虑;也有些青年,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成为满足于低薪、轻松工作的群体,买房、育儿都依靠父母,创业和奋斗意识不足……


  有网友认为,躺平是出于对工业化社会的生产主义、消费主义的不满。在我看来,这与其说是对生产主义、消费主义的不满,不如说是因为工业化和生产力迅速提高,社会上“短缺现象”越来越少的产物,是“物质富足”基础上的一种心理反映。消费主义是把消费作为人生至上目标,从而过度占有和挥霍财富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应该鼓励,但人不能成为消费主义的奴隶。我们提倡健康消费、绿色消费,但无论如何不能停止劳动和奋斗。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子都知道的。


  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几乎每个人唯有日复一日地劳作,才能获得生存和养家糊口的生活资料。这在农业社会是最明显的。劳作与满足生存之需具有直接性的关联。工业的发展拉长了生产的链条,但是人的劳作和产品的产出之间的关联性还是得以延续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自动化程度加深,生活资料的获得与劳作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间接,人们在对生活资料的生产中往往扮演的是其中一个微小的环节,人们对劳动与生存之间的关联性越来越失去直接性的感受和认知,甚至产生一种错觉:人类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个人的力量越来越渺小,渺小到甚至连自身的存在感也变得若有若无了。具体表现为:


  一是随着一些国家在产业链上逐渐朝上游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有保障,人越来越感受不到劳作与生存之间的关联性。


  二是产业智能化、自动化发展的逻辑一方面导致许多过去的职业出现结构性消失的趋势,另一方面对职业工作要求的门槛越来越高。个人在全球性产业链的链条和产业智能化面前显得越来越微不足道,似乎变成了整个产业链条的辅助性力量。


  三是过去农业的水利设施、大工业生产等都需要人的协作,人在合作、协作中获得普遍的人的力量,而现在许多产业协作的事情已经交给了智能化自动化机制去处理,要求许多人紧密协作的事情越来越少,人有时候难以鲜明感受到联合起来的那种普遍力量了。


  由此,有些人不禁觉得,一方面基本生活无虞可以躺平,另一方面无法很快或很轻易获得成就,进而实现人生意义和价值感,因此,很容易产生“无力感”。


2.躺平不存在所谓的“正义性”


  必须注意到,在躺平之后,有人为其寻找到一个貌似合理的理由——在媒体调查中,躺平者之所以“躺平”,其中一个原因在于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过于物质化,过于消费主义,过于崇尚速度,过于强调个人成功,这些倾向让人眩晕、疲倦和无力”。


  躺平是不是一种对上述现象自觉的、有意义的反抗?有没有存在的正义性?


  放眼当今世界,资本的逻辑和消费主义的确是一个世界性问题。资本的逻辑是利润,是资本的增殖,必定推动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由此,马克思主义在承认资本主义在发展生产方面的积极意义的时候,更鲜明批判了其剥削及不公平的本质。


  资本造成的异化劳动,让劳动失去了人的创造性本质和意义,让劳动不再体现人的价值,只成为养家糊口的手段。资本主义不仅想让劳动屈从于资本,还妄图让落后国家屈从于发达国家,让东方屈从于西方……


  但黑格尔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历史的理想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马克思在人类社会现实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这种历史辩证法——历史必须经过复杂的矛盾运动才能达到彼岸。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一段话作了简要概括,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躺平不仅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会让个人或社会倒退到更加落后的状态。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在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中国,更不能用躺平解决社会问题,因为我们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就必须比资本主义社会有更强大的生产力。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从空空如也的菜篮子到“天天过年”的百姓饭桌,从时速几十公里的绿皮车到时速300多公里的高铁,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国际上仍然面临霸权主义的遏制和打压威胁。我们的任务是继续巩固脱贫成果,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否则,不仅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国家,甚至也无法从根本上摆脱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控制。


  由此看来,躺平不存在所谓的“正义性”。一是躺平者存在着对非躺平者劳动成果的占有与享受,这显然既不平等,也非公正;二是每一代有每一代的使命,如果这代人大多躺平,那在代际之中也存在不公平。


3.积极主动,才能体现人的主体力量


  还有一种说法值得思索,那就是对“人的主体性”的争辩——不少“躺平帖”里,高举人的主体性大旗,把晒太阳、思考逻各斯和躺平都视为人的主体性的某种体现,认为“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当人也可以像猫猫狗狗一样慵懒地躺平在太阳底下时,人的主体性才浮现出来”。


  显然,这是对人的主体性本质的错误理解。


  实际上,猫猫狗狗如果躺平也是因为有人豢养,这一点不是主体性的自由状态。就算是流浪狗、猫,也需要自己寻找支撑自己活下去的食物。人的主体性体现在不仅仅像一般动物那样适应客观世界,而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对于人类而言,改造客观世界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如果自然不能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人就要想办法通过改造自然,使自然满足人类的需要;如果社会有不合理、不公正的地方,积极主动地去为改造社会创造条件,才是真正的人的主体性力量的体现。


  躺平,是对自身作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本质的放弃,因而也是对自己存在价值的本质性否定。如果有人主张“像猫猫狗狗一样慵懒地躺平”,那只能说,“当人也可以像猫猫狗狗一样慵懒地躺平在太阳底下,人也就退回到猫猫狗狗一样的生存状态了”。


  唯有积极主动地走向更多的选择,才能获得历史发展中的自由。什么都不做的自由,不是人的自由,甚至不是生命的自由状态。


4.劳动方能创造未来,奋斗才是生命的本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清晰可见,但是,这个梦想不是靠躺平就能够等来的,如果大家都佛系、都躺平,那么中国梦所描绘的蓝图再伟大、再辉煌、再美丽,都会永远停留在梦境之中。


  天上不会掉馅饼,守株待兔靠不住。如何让躺平者走出虚无困境,活出昂扬挺立的人生?


  一是要深刻理解劳动,劳动才能创造未来。


  从“以劳易劳”“以劳易物”到“以劳易资”,无论劳动的形态发生什么变化,人类通过劳动创造未来的本质没有改变。


  劳动者的光荣,首先体现在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上。从衣食住行的物质条件,到“北斗”卫星定位系统;从飞天的“神舟”,到探索海底的“蛟龙”;从思想深邃的理论著作和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到运用越来越广泛的人工智能——所有这些伟大的创造物,本身就是一枚枚表彰劳动者荣光的勋章。


  劳动的光荣,体现在人类在劳动实践中自身素质的提高上。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劳动实践中,不断认识自然世界的客观规律,把握了驾驭自然规律的各种技术技能。无论是大国工匠,还是专家、院士;不论是种田能手,还是妙手回春的名医,他们的声誉都是通过不懈的劳动创造而成就的。


  劳动光荣,更体现在劳动者为社会作出的贡献上。如果没有袁隆平以及那些南繁基地育种人的努力,没有他们的坚韧和执着,就不可能让我们端稳中国饭碗。这么多中国人不再挨饿,不正体现了劳动者的光荣吗?


  新时代青年应该大力弘扬劳动精神,高歌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要懂得劳动在历史上创造了人类,造就了人的本质性力量;到今天,我们也只有靠劳动才能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才能不断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


  二是要深刻理解奋斗,奋斗才是生命的本质。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生命在于运动,有运动才能生存、才有成长、才有繁衍、才有进化。自然界本身就不是躺平的,而是充满着生存竞争。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以富有哲理的诗句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告诉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即为生存而活动、而奋斗是生命的本质。


  与一般生命相比,人的奋斗实践具有全新的内容:一是赋予奋斗活动以意义;二是拓展了以创新应对自然挑战的创造性空间。


  人有了自觉意识,就要追求有意义的生活,过有价值的人生。不能像动物那样,只是顺应自然、尽天职而言。怎样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唯有你为人类社会创造价值,你才能体现人生价值;唯有你为人类社会做有意义的事情,你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


  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是从生活繁衍于神州大地、山川、海洋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性活动之中孕育而来,它不断地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从东海之滨到喜马拉雅山,从北国漠河到南海三沙,中国人民有着丰富多样的生活和文化,但正是作为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精神把中华文明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在当代中国,这种奋斗精神依然托举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与梦想,使我们执着于改革开放的发展之路。


  ——如果没有以神农氏、后稷为代表的耕种者,以大禹为代表的治水者,没有先人们筚路蓝缕的开创,中国就不可能成为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文明古国。


  ——如果没有革命先辈们的浴血奋战,没有他们的前赴后继,就不可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如果没有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劳动者,没有他们的忘我劳动,就不可能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如果没有以邓稼先、钱学森为代表的“两弹一星”元勋,没有他们隐姓埋名地做惊天动地的事,就不可能取得国防现代化的成就。


  ——如果没有在新冠疫情中慷慨逆行的白衣为甲者,没有他们的“舍小家顾大家”,我们就不可能取得疫情防控的重大决定性胜利,是他们的奉献保护了千百万人的生命……


  由此可见,古往今来,人类的发展进步都是奋斗的结果。历史与现实一再证明,惟有辛勤的劳动与奋斗才能让人类得以生存,惟有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才能让人类社会得以发展。


  综合国力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奋斗精神的比拼。如果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少于对社会的索取,那么社会就会衰退;如果大多数人对社会的贡献大于对社会的索取,那么社会就会持续发展。每一代人都是在前人的成果基础上开始生活,但必须靠自己这一代的奋斗和创造才能生存发展下去。也许少数人靠“啃老”生活,但不可能整整一代人都能够靠“啃老”延续,更不可能整整一代人都能够靠“啃老”发展。


  青年人的崛起就是奋斗中追求理想的伟大史诗,也是这个民族崛起的史诗的重要篇章。在新时代,我们更加需要坚忍不拔的韧性,需要艰苦奋斗的毅力,才能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寄予青年人深深的期望,希望新时代广大青年“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惟有奋斗者才能创造出彩人生,惟有奋斗的一代才能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青年不能躺平、不能佛系、更不能沉沦,因为青年在任何时代都代表着青春、理想。即使路途艰难崎岖或充满荆棘,可能让我们遍体鳞伤,但我们不能犹疑、不能彷徨,而应该带着青春诗意,奔赴理想的远方。


我为何不能选择对困难绕道而行?


  ●青年问答


  学生问:躺平虽然颓废,但至少相对不累。一个人只要不违法犯罪,怎么生活难道不是个体的选择与自由吗?


  教师答:很多青年人刚刚步入社会,的确面对着住房、教育等较多的生活压力,但对于这些问题要历史地看、辩证地看、面向未来地看。


  历史地看,几十年前,的确不用买房子,但很多人没有多大房子可住,一家人挤在一间小屋中;目前,“家门口的好学校”确实还不能满足更多人的需求,但也要看到,民国时期文盲率高达80%以上,全国只有几万名在校大学生,1977年恢复高考时全国招生也只有不到27万人。


  辩证地看,现在许多人是忙,可劳动条件与过去相比也有改善,很多现代电器产品把人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了出来。


  面向未来地看,惟有奋斗才能解决问题。我是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在我年轻的时候,人生没有多少选择:或者下乡当农民,或者到工厂做工,或者去参军。我既当过农民,也做过工人。虽然也盼望可以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工作,但机会很少,上学深造根本没有想到过。现在,产业结构越来越繁杂,选择机会也越来越多。但有选择的自由,就有选择的压力,就要承担选择行为的责任;同时,选择了往往也会产生否定感,因为你选择了甲,就必定放弃了乙、丙、丁……感觉不是选择了什么,似乎是放弃了许多其他的理想。但如果就此躺平,就意味着放弃了自己做人的本质,放弃了责任和使命。


  对困难绕道而行,并没有解决问题,而是让问题继续成为问题,甚至积累成更为严重的问题。不触犯法律是做人的底线,但是做更有价值的事、过更有意义的人生才应该成为追求的理想。


  ●备课锦囊


  授课教师说:本课难点是讲清楚什么是躺平。要让青年人认识到,即使现在年轻人中有这种现象,那也是少数人,或者是有人碰到困难时的阶段性暂时性想法,或者是有人在困难面前的一种自嘲和调侃,不应沉溺其中,要从消极情绪中走出,活出昂扬人生。


  要点有“三个讲清”:一是讲清为什么会出现躺平现象;二是讲清为什么躺平不能解决问题,而只能积累问题;三是讲清人的本质就是不断地进行自主自觉的创造性劳动。


    

     授课人:中央马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韩震


     《光明日报》( 2023年09月12日  第13版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