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建设教育强国,1891.8万名教师使命在肩。从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到稳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从着力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到切实保障教师权益,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前行之路究竟在何方?
“育见新闻”专访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 余清臣
育见新闻:该《意见》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的奋斗方向,在教育家精神统领下,您认为这对于教师队伍建设又有着怎样的意义?
余清臣:这个文件政策给我带来的最大突出感受是,党和国家对教师及教师工作有了更大的投入、关注,但同时也有更多的期待和要求。一是今天的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一定要注意是在新的时代;二是发展的目标一定是高素质、专业化这两个基本方向。在原来对教师素质理解的基础上,我们一定要加强教育家精神的弘扬,把教育家精神真正融入到教师的素质结构中,用这种精神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这比起以往,就有了新的要求和期待。新时代教育的基本发展基调是加快教育强国建设,我国提出要在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这服务于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育、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相连。
育见新闻:《意见》将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放在重要位置,您认为教师最需要保障的权益是什么,以及这些权益该如何得到保障?
余清臣:教师最需要保障的权益是工作的完整性和核心性,这能让教师在工作中实现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为保障教师权益,可建立层次化的教育创新机制,让各级教研机构承担各自的教育创新责任,从而为教师个体的教育创新和探索提供时间和精力保障。党和国家出台的重要文件为教师权益提供了政策和方针上的最大保障。该政策是系统性的,在保障方面提出了很多核心要求,这些要求的进一步实现将对教师权益的现实保障起到积极作用。
育见新闻:教师的教育惩戒权备受关注,不同学段的教师应如何理解和实现这一权力?
余清臣:不同学段的教师虽有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对象,但教育惩戒权有一些基本考虑。它是一种公共权力,最终要服务于教育目的的实现,不能按私人主观意愿实施,要遵循相关规范。不同学段的老师应根据学生年龄阶段,采取合适的惩戒措施,且这些措施要有公共规则,不能违反规范。
育见新闻:教师教育教学自主权的边界以及如何行使该自主权是老师们困惑的问题,您怎么看?
余清臣:教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集体性的合作工作,因此要考虑集体工作的合力逻辑。许多教育方法的有效性是经过实践和研究确定的,教师在实施这些教育方法时想要有更多自主权,就必须尊重已确定的有效性逻辑。在遵循这些基本逻辑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获得相应的个体自主权,其他方面应积极保护和尊重,因为教师工作包含大量探索性、创造性工作,需要给予空间。
育见新闻:《意见》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您认为教师在提升学科素养和能力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如何破局?
余清臣:最大的挑战是时间和精力的分配。教师的时间精力一方面要用于保障稳定有效的工作,另一方面还要进行大量探索性、研究性工作和自我提升的学习。稳定有效的工作需要时间和精力保障,而探索性、研究性工作更需要超越平时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这对不少老师来说是挑战,需要让工作各方面协同起来。
育见新闻:当下正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您认为老师或有志于从事师范专业的同学应如何理解真正的教育家精神?
余清臣:首先要理解教师工作是理想信念引领的实际工作,兼具理想性和现实性。教育家精神应体现在工作中,教师可以在职业中树立理想,追求创造值得传承的教育精神财富或物质财富。教育家精神能构成日常工作的中心思想,使工作更有整体感,减少迷茫和无所适从。
育见新闻:教师队伍的变化会对学生、老师和整个教育产生什么影响?
余清臣: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化老师是幸福的事情;对于家长来说,能让家长放心学校工作质量,有更多精力和时间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从全社会角度看,这也是巨大的收获。我们应通过三位一体的视角整体看待、理解和推动教育,追求理想状态。
育见新闻:为实现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目标,各方面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
余清臣:要看到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系统跃升和质变,当前教育事业在深化改革中提升质量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高素质专业化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对教师职业的定位和理解,明确教师在新时代更核心的新型素养。在教育强国的整体大局下,统筹各方面对教师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关注,文件中涉及的党和国家、学校、社会等方方面面都应为此努力,社会尊师重教风尚的建设和奠定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高素质发展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