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广场
2014年9月9日,我国第30个教师节前夕,北京师范大学(简称“北师大”)校园里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氛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师大,看望教师学生,观摩课堂教学,进行座谈交流,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节日敬礼和祝贺。总书记号召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木铎金声,弦歌不辍。翻开厚重的中国师范教育史,北师大始终是探路者、排头兵。百年学府,再启新程。10年来,北师大牢记总书记嘱托,承担高等教育“龙头”和基础教育“基点”的双重使命,弘扬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的学风,大力培养“四有”好老师,服务乡村振兴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强有力的改革创新,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以高质量发展助推教育强国建设。
木铎金声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每年毕业季,北师大的毕业生都会在校园里拍照留念,校训碑是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上面镌刻着我国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启功先生的墨宝“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从进校起,这广为传颂的校训便深深烙在师大学子记忆深处,每个学生都很熟悉,并且在学习中逐步理解其深意。
2014年9月9日,在同学校师生代表进行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北京师范大学是百年名校,是我国最早的现代师范教育高等学府,学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十分精练地诠释了“师范”的意义。
校训简约义达,不但紧扣“师范”二字,而且包含了学与行、理论与实践、做学问与做人、做一般人和做老师等之间的辩证关系。如启功先生所言:“学,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学问、知识以至技能。但仅仅具有还不够,需要达到什么程度?校训讲得明白,还要能够成为后学的师表。行,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品行,包括思想、行动、待人、对己,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都光明正大,能够成为世界上、社会中的模范。自己随时扪心自问,有没有可惭愧的思想行动。”
校训碑
什么样的老师是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方向:“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老校长李蒸说,北师大对国家的贡献不是烜赫的,而是潜在的、永久的,为国家树人大计培植优良种子。一批批教师的言传身教,默默滋润着学生心灵,浸润着北师大校园,人们尊称他们为“先生”。“四有”好老师是学生立德的榜样,成长的引路人。他们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堂课,勤勤恳恳地批改每一份作业,热情而坦诚地与学生研讨、交流——
是永远穿件夹克、对陌生人的礼敬问好微笑回应的新中国教育理论开拓者黄济先生。他让学子们知晓了高明见于平常,本真见于朴素,真诚显于自然。
是如孩童般迷恋上课、以上课为人生节日的文艺理论家童庆炳。他曾说:“始而怕上课,继而喜上课,终而觉得上课是人生的节日,天天上课,天天过节,哪里还有一种职业比这更幸福的呢?”80岁的他,在去世前3周,还坚持站了将近两个小时,为文学院师生讲了一节课,题目就是“做‘四有’好老师”。
是穿着朴素、随意,学问纯粹却不简单的遥感领域“泰斗级”人物李小文院士。抛去一切令自己感到繁杂的枝枝蔓蔓,将生活缩减在教学与科研里,让思绪在育人的科学博客上自由驰骋。
……
所学足为后辈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推白话文和国语运动、建中国民俗学派、著《中国通史》、研国家《通用规范汉字表》,编《中华建设新图》、创中国新生代古地理研究、建光反应量子化学理论、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百廿岁月中,北师大始终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和国家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全国“最美教师”“最美教师团队”“最美高校辅导员”,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北师大“四有”好老师终身成就奖和金质奖章荣誉称号获得者、教学名师……一批批优秀教师,汇聚起磅礴的北师大力量,将学校教书育人整体事业推向新的境界。
京师学堂
“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厚望,化为北师大全体干部师生奋发进取的动力。
如何培养未来的筑梦人?北师大以培养“四有”好老师为目标的师范生课程体系,将教师职业素养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该体系主要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及教师职业素养教育三大课程模块。课程设置强调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的紧密结合,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职业素养及实践创新能力。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等,着重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
从入学开始,学校就会有意识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素养,为其后续学习打下态度、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与此同时,推出教育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实践育人模式。一方面让师范生利用寒暑假以支教、教育调研等方式到边远地区实习,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到发达地区省市示范校实习。这样培养出来的师范生既能了解偏远地区的教育实际,也能了解发达地区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教育技术。此外,北师大坚持“研习”,让学生总结在实习中看到的教育教学问题,带回学校和老师一起研究,在科研中学会主动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升教学能力。
“我们对学生是‘扶上马、送一程、服务终身’。” 北师大党委书记程建平说,学校以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继续支持毕业生。比如,邀请去脱贫县任教的毕业生回来,举办职业发展沙龙,跟专家、优秀教师一起进行交流。同时,学校还设置了一批关于基础教育的课题,让毕业生边教学边思考,保持研究不断线。
化学学院2019级公费师范生钟海英回到自己的家乡,成为一名中学教师。刚入校时,钟海英并不是公费师范生,但在学习了一门门关于化学、关于教学的专业课之后,她要成为教师的想法愈加强烈,于是在大二提交了申请,转成公费师范生。
钟海英还记得在教育实训课上,老师介绍了项目式学习,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学习模式。“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回想我的中小学时期,课堂上基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如果能把这种先进的教育方法带回家乡,该有多好啊!”在毕业季面临就业选择的时候,钟海英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家乡。今年,她再次回到北师大,攻读在职教育硕士,“我相信,在母校的支持下,我会不断成长,最终成为‘四有’好老师。”
“学为人师,教化从容;行为世范,砥砺无穷。”在木铎金声的陪伴下,北师大的每一位好老师、每一堂充实的课堂,都能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精髓,注入每一个北师大人心中,为学生们留下北师大印记。
育人育心 赋能乡村教育振兴
北师大是首批承担“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项目的院校之一。教九楼内,一块展板上,展示了“国培计划”的总体情况和主要成果。考察当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听取情况介绍。103教室里,来自贵州的约50名小学骨干语文教师正在就“如何教好小学古诗文”进行研讨,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教室,认真观看教学,并同大家交流。他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教师的培养关乎国家的教育,特别是西部、偏远山区的培训至关重要,国家要持续投入经费支持“国培计划”并不断总结和完善。
一年后,这个班的全体学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并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回信。回信中“扶贫必扶智”的重要指示,为“国培计划”乃至整个教育扶贫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今年51岁的黄俊琼就是学员之一,如今的她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江古镇中心小学副校长。10年前的那次培训让黄俊琼第一次来到首都,走进北师大。回忆起国培经历,黄俊琼表示,培训带来的不仅是知识储备的增加,更为她的教育理念打开了一扇窗。
当时,北师大组织参训教师前往北京市朝阳区楼梓庄小学(现首都师范大学朝阳小学)听课,一堂习作教育课触动了黄俊琼的心弦,让她意识到阅读对于农村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农村孩子的知识面太狭窄,光读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回到贵州后,黄俊琼跟同事们分享了“国培计划”中接触到的教育理念,她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温馨的读书环境,她推动学校打造了一间阅览室,自己布置陈设并采购了一批图书。她还提倡设置早、中、晚各半小时的固定阅读时间,引导孩子们多读书,通过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眼界。
改变悄然发生。黄俊琼欣慰地看到,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学生视野拓宽了,写作水平也有了提升,成绩进步明显。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能力提升和学历提升需要强有力的资源支撑。基于此,北师大积极推动教师提升和精准培训工作,有力推进从教育扶贫到教育振兴的转变与跨越,有效探索从“输血”到“造血”的帮扶模式,为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北师大力量。
2010年起,我国开始全面实施“国培计划”。它以示范引领、雪中送炭、促进发展为宗旨,为中西部农村教师提供了一个拓宽视野、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的专业发展平台。北师大作为“国培计划”重要承训单位和多项目挂靠单位,在十几年的国培实践中,积累了师德、学前、中小学学科、特殊教育、中小学校长、培训管理者培训等方面的丰富经验,累计培训教师、校长园长70多万人次,为努力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贡献力量。
2018年,北师大与青海省人民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对口支援青海师范大学,帮助青海师大实现新发展新跨越。以青海师大为切入点,为青海全省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师资,打造高原民族地区现代化基础教育发展新模式。同时,北师大与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建了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在教育、水资源、生态、地理、环境等领域开展科研合作……此外,北师大附属中学承担起对口帮扶青海师大多所附属学校的任务,在教育教学、师资培训、教学研究、中高考改革等方面支持各附校高质量发展。北师大教育基金会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筹建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玉树实验学校。
2019年,在教育部大力支持下,由北师大牵头,为凉山教育“补短板、强弱项”。北师大联合10余所高校与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达成对口支援协议,包括建立师资培训实践基地、选派专家开设选修课、选派优秀本科生顶岗实习、接收学生来校访学等。
2020年,北师大开展贵州省遵义市、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教育精准帮扶工作,在继续教育、教师培训、教育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支持。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选派多位送教干部赴贵州省从江县中学任教,牵头完成教育部关于对口支援贵州省从江县中学教育工作的帮扶任务。同年,北师大珠海校区成立“乡长学院”,全面启动“新时代乡村振兴领军人才——乡镇长培训工程”。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力争把乡长学院办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标志性的公益培训品牌,形成乡镇经济可持续发展诊断与跟踪服务新生态。
2024年3月,北师大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以下简称“AIGC”)赋能乡村教育项目启动。7月,团队联动北师大珠海校区“优师计划”师范生,在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开展了“数字教育小院”建设,通过“五育”学科特色夏令营、AIGC乡村教师研修工作坊、“优师计划体验营”等活动,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造血”式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
下一步,北师大将继续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的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深入服务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探索“线上+线下”“能力+学历”培训模式,搭建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的“立交桥”,通过多种教育帮扶形式打通区域人才发展的“神经末梢”,增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造血”功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带动乡村地区教育质量提升,为乡村振兴持续增添动力和活力。
走进乡土中国 谱写青春之歌
今年是北师大优秀校友、哲学学院2016届硕士毕业生黄文秀牺牲5周年,她是扎根基层、服务国家发展的优秀代表。在扶贫工作一线时,黄文秀时刻铭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送别黄文秀时,同窗好友说北师大校训闪耀在她的一切选择和行动里。
2019年6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文秀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北师大珠海校区,黄文秀青铜塑像坐落于“亚洲最美山谷校园”。黄文秀自信、坚定的形象成为一种校园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如今,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从北师大出发,去往西部、基层就业。他们不负殷切期望,弘扬奉献精神,安于清苦生活而不失理想,一批批黄文秀“接棒人”在基层大有作为,谱写了一曲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2018年,从文学院毕业后,苏傥君考取了云南省选调生,去往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鲁甸乡担任太平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毕业前夕,苏傥君前往黄文秀曾经挂职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调研,这个经历改变了他的发展轨迹。苏傥君成为黄文秀的“接棒人”,带着高度的使命感和青春热血奔赴基层。
不仅是苏傥君,追寻黄文秀脚步走向基层的“接棒人”还有很多。作为黄文秀同学院的师弟,哲学学院2019届博士毕业生赵千政“接棒”成为一名云南选调生。在木令村期间,他拿起扫帚、扛起铁锹,和村民们一起干好环境整治工作;在挂职田蓬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时,他带领修建、拓宽村内6条路共7.5公里,新建4条路共两公里。他还发挥自身所在单位云南省科技厅的资源优势,协助对接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向坐落在中越边境线上的上寨村捐赠价值11万元的苗木1500余棵。
到了西部到了基层,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也是“接棒人”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们把“根须”深深扎进泥土,用脚步丈量土地,把工作写在田间地头。
在学校时,苏傥君与黄文秀是好朋友。跟随实践队去往文秀师姐驻村点调研学习,是他第一次接触驻村工作。来到太平村后,他和同事们一起为孩子们搭建了多媒体教室、乡村儿童图书馆,建设足球场、篮球场等。村里交通不便,通讯网络信号不好,留守儿童和老人只有在春节时才能与外出务工的家人团聚。经苏傥君和同事们多次协调,给村里搭建了基站。站在基站下,苏傥君想起了毕业时北师大校园里拉起的横幅——“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要在基层做出成绩,在干事创业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北师大党委学生工作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学生们选择到西部和基层建功立业,学校也要为立志于投身国家基层建设的他们助力护航。”
据了解,北师大实施毕业生赴西部、基层及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奖励计划,并对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根据专业特点和工作性质进行岗前培训与辅导。同时,学校严格执行国家和北京市有关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在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并探索在基层和西部地区建立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帮助学生增强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此外,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心还专门针对基层选调生扶持工作形成了“星辰计划”的体系品牌,“星辰分享会”“星辰选调帖”“星辰宣讲会”“星辰课程”“未来星辰”等活动,为毕业生解读政策、分享经验。
到西部和基层去的不仅只有选调生。作为教师的摇篮,还有大批北师大的毕业生选择到中西部基础教育一线任教。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北师大实施“四有”好老师启航计划,学校自主筹资对赴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领域从教的毕业生给予最高10万元的奖励,并提供一揽子职后支持。自2020年设立以来,入选“启航计划”的毕业生有1740人,相比实施前,签约到县级及以下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人数持续增加,为推动当地教育振兴注入了新生力量。
教育学部2023届硕士毕业生李婕便是其中之一。从西部地区走出来,李婕毅然决定回到西部教育一线的岗位上去。她的梦想是成为基层学校的一名老师,成为孩子们通向外界的窗口,激发孩子们学习和向上的热情。
为了从源头造就更多大国良师,北师大实施“强师工程”,按照 “培养一批、输送一批、提升一批”的总体思路,探索从师范生招生、培养、输送到教师职后支持、教育质量监测诊断和奖励的全流程、闭环式、系统性改革举措,具体包括“优师计划(志远计划)”“启航计划”“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和诊断计划”“‘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六大计划,从源头改善欠发达地区的教师队伍质量和基础教育生态,确保让学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2020年,北师大首设“志远计划”,面向当时52个尚未摘帽的贫困县所在省份,按照“省来县去”招收本科定向就业师范生。2021年,“志远计划”升格为教育部“优师计划”,由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采取定向培养方式,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左右本科师范生。5年来,北师大累计招录上述两项计划定向就业师范生2770人,覆盖21个省份,培养规模居全国高校之首。
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优师计划”师范生代表
2022年7月,北师大7名“优师计划”师范生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他们入学以来的学习收获,表达了毕业后扎根基层教书育人的决心。当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同学们回信,勉励他们“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殷殷嘱托,化为北师大学子扎根乡土三尺讲台的强大动力。
在写信的7名学生中,英语专业的李若雨是个城里姑娘,但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做好了毕业后前往县域教学的准备。李若雨说:“一名师范学子以后能影响若干个学生及其背后若干个家庭的未来,一批又一批师范学子影响的将是一个县、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未来,这是一项多么神圣而光荣的事业。”
如今,北师大毕业生赴西部和基层就业的人数持续增加。他们在基层这本厚重的“无字之书”里,如海绵一般汲取知识和本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广阔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于基层的火热实践中栉风沐雨、久久为功,让青春奋斗之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绚丽绽放!
“优师计划”师范生参加暑期教育实践活动
考察结束,习近平总书记一行离开北师大。闻讯赶来的师生们站满了校园道路两旁,总书记同大家热情握手,挥手致意。“总书记辛苦了!”“我们爱您!”……欢呼声、掌声、笑声此起彼伏,响彻校园。
站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起点上,北师大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厚望,坚守教师教育核心使命,将“红色师范”基因融入为师之道,将爱国报国之志刻进育师大业,努力做教师教育的引领者、教育改革的探路者、教育难题的攻坚者、教育生态的优化者,在高质量发展中努力开拓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新篇章。
原文刊发于《大学生》杂志2024年第11期,作者系丁莉莎
原文链接:http://appqianxian.ebda.cn:9009/newsInfo.html?newsId=62097&type=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