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激起千层浪。连日来,本报调研报道《扎根西部,新时代学子这样选择!——甘肃高校毕业生西部创业的故事与启示》,成了很多青年学子热切讨论的“焦点话题”。
记者发现,在积极留言、评论的学子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已经将自己的青春和广袤西部链接起来,立下了“以西部为人生舞台”的志向。
他们的话语,字字滚烫、句句有力——
“报道拨动着我们的心弦,说出了我们的心声”“甘肃同龄人们的故事,让我心里的火烧得更旺了”“胸中涌动着一股难以抑制的激情,我渴望即刻启程,奔赴西部,奋斗写青春”……
一个信念——为报效祖国毅然向西
“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非凡的勇气与担当!”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2025届硕士毕业生胡玉晨说,读完报道后的那个夜晚,她“脑海里全是那一个个鲜活的身影”——“董宏亮毕业后就奔赴新疆昆玉,在三尺讲坛上默默耕耘;王烈福长期坚守高原气象站,为科研事业奉献青春。他们的故事让我坚信: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大西北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热土!”
胡玉晨是陕西西安人,去年她被学校“亲临国家重器、投身西部建设”的职涯实践团通知吸引,参加了赴重点建设领域“国家队”参观调研的暑期实践活动,被火热的建设场景所震撼。那时,她心里就种下了毕业后扎根西部的种子。现在,胡玉晨已签约位于甘肃嘉峪关的中核集团某公司。“这篇报道让我看到了西部广袤土地上的无限可能。我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西部需要人才,国家需要更多心怀家国的有志青年。将青春和智慧融入这片土地,此生无悔!”胡玉晨说。
报道中甘肃学子放弃大城市的繁华,毅然决然选择西部建功,让北京交通大学2025届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李开喜深受触动。
“我的家乡是甘肃的一个小县城,还不太富裕,特别需要人才。报道中那些故事让我明白,人生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你身处何方,而在于你为社会贡献了什么。这份感召,让我坚定了扎根西部、服务家乡的决心!”李开喜动情地说。
在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白晨阳看来,这篇文章不只是一篇新闻报道,更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点燃了自己心中的信念之火。
两年前,白晨阳曾前往四川凉山支教,那段日子成了他心中最温暖、最难忘的一段记忆,“让西部孩子拥有更多好老师”的梦想在心里深深扎根。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时代为有志青年吹响的号角!”白晨阳感慨,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选择留在西部、前往西部,这一转变让他倍感振奋,“通过报道,我看到了西部地区在政策引导、人才培养与人文关怀方面的诚意,看到了青年对于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性。没错,正如文中所说的那样,今天的西部早已不是贫瘠与荒凉的代名词,它有着雄奇的风光,壮丽的山河,更蕴藏着青年发展的无限生机。去西部,我们一定能大展拳脚!”
一份担当——为扛起重任苦练本领
大河奔涌,天地辽阔,西部这片广袤热土,正吸引无数青年学子投入她的怀抱。很多青年告诉记者,在校期间,他们就开始苦练本领、积蓄能量,只为能将青春力量融入这片热土。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学专业2024级博士研究生韩洋是青海人,最近,他郑重地把自己的目标单位定为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决心回到自己热爱的家乡。
现在,韩洋正奋力攻克“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课题:“这是西部急需的一项研究,关系到很多家庭的幸福与希望。以前,患儿得千里迢迢赶到外地大医院去治疗。期待通过我的努力,让患病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把病看好!”为了这个目标,韩洋埋头苦干,参加了儿童NMDA受体抗体脑炎指南制定。“选择西部就是选择一种担当,这份责任要靠扎实的本领来扛起!”他说。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21级“优师计划”师范生杨卿,已经签约贵州一所原国家级重点贫困县中学。“报道中那些投身西部教育事业的老师让我深感好老师不是天生的。将热爱与专业相结合,才能真正点亮学生的未来。”
作为首批“优师计划”师范生,杨卿潜心精研教师基本功。在校期间,他就获得了师范生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14项大奖。采访中,他告诉记者:“让更多乡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我的课堂感受世界的广阔,对我来说,这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重庆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2022级博士生金彦林深有同感:“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所需联系起来,用科学技术报效祖国,就是科研人最大的价值!”金彦林的研究方向是无人驾驶和智能底盘领域,这些技术在西部复杂地形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最近,他又选修了先进制造技术、人工智能等多门课程。“现在,西部发展日新月异,我也要对标需求、查漏补缺,才能更契合西部发展的实际需要!”
金彦林说,读了报道,他更感到“目标明确,脚下有路,眼里有光”。
一种行动——为胜任岗位“加钢淬火”
正值岁暮,天气清寒,但火热的情怀让青年学子无惧寒冷。他们从校园“小课堂”走向田间地头“大课堂”,在实践中增本领、长才干,为今后胜任岗位“加钢淬火”。
报道中,一句“哪里需要教育的火种,我们就去哪里”震撼着华东师范大学物理学(师范)专业毕业生陈佳妮的心,也让一个问题盘桓在她脑际:“即将投身西部这片火热土地,我该做些什么准备,才能让自己更有力量?”
眼下,陈佳妮还有半年多时间就要去已签约的西部中学执教。受甘肃学子感召,她打点好行装,准备去自己曾调研过的西部学校做一次回访。“我要深入了解一线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请教,紧跟教育领域最新研究,提前做好从‘校门’到‘讲台’的角色转换,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
在实践中不断夯实本领的,还有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生阿卜杜瓦伊提·阿卜杜外力。刚刚过去的秋招季,这位新疆小伙儿顺利签约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即将启程奔赴岗位。
早早地,阿卜杜瓦伊提就通过学校搭建的“钢筋铁骨育人共同体”平台到钢铁企业开展实习,深入了解实际生产流程,积累实践经验。
“光明日报的报道让我热血沸腾,我要和文章中的同路人并肩奋斗!”这几天,阿卜杜瓦伊提写下假期计划:“积极参与科研锻炼和工程训练中,为成长为一名‘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工程人才,时刻准备着!”
面对有可能到来的困难与挑战,这些立志向下扎根的青年,不仅有着远大的抱负、无悔的信念,更有着经得起风雨、耐得住磨砺的昂扬斗志。
“我是土生土长的甘肃人,深知回到西部是要吃点‘苦头’的。”报道里,王烈福在海拔4534米、空气中含氧量只有海平面60%的青海省沱沱河气象站每日开展气象监测工作的画面,让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张鹏动容:“他们推动西部发展的‘满格’心劲,令人钦佩。这种苦,是成长的营养剂,新时代青年人就是要有‘自找苦吃’的精气神!”
跟随老师在秦巴山区开展野外地质实习、投身湖北秭归偏远乡村义务支教、利用寒暑假在甘肃开展地质科普……尽管刚刚大三,但立志回到西部的张鹏一直在为实现梦想行动着:“这篇沉甸甸的报道让我明白,要让西部变得更好,单凭一腔热血远远不够!我要更积极地投身社会实践大熔炉,走进行业企业、走到生产一线,在火热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为到西部最艰苦的地方发挥专业所学蓄力储能!”
怀热血、赴热土,一声声誓言激荡人心,一个个身影挺拔向上。这是青春最美的闪光,这是人生最美的姿态!
原文刊发于《光明日报》12月29日,作者为该报记者尚文超、邓晖、栗念跃、靳晓燕。
原文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4-12/30/nw.D110000gmrb_20241230_5-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