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中坚力量。
新时代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我国广大高等院校也付出了不懈努力,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其中,有着深厚教师教育传统的高校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实现由“多”到“强”的转变提供助力,成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9月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亲切回信,并向学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表示祝贺和问候,向全国广大教师致以节日的祝福。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北京师范大学建设发展的亲切关心与殷切期望,为我们办好新时代教师教育增强了信心和动力。
扛起服务建设教育强国的政治责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教育事业今后的发展目标,凸显了教育的战略地位,这让广大教育工作者备受鼓舞。报告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教师教育的排头兵,北京师范大学肩负着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中高度评价了北师大在教师培养方面取得的成绩,对“优师计划”师范生提出了殷切期待。我们要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决扛起党和国家赋予的重大政治责任与历史使命,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积极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坚定教师教育的办学初心使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北师大作为“我国最早的现代师范教育高等学府”,必须坚守办好教师教育的初心使命,坚定“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办学定位,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学校120年教师教育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要围绕党和国家对教师教育的新要求,不断改革创新,探索教师教育新模式,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源源不断地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积极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矢志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回信勉励“优师计划”师范生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继2014年考察北师大、2015年给“国培计划(2014)”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回信后,对北师大人的又一次鼓励、再一次动员。作为“四有”好老师的首倡地、“优师计划”的先试先行者,北师大肩负着培养追梦人和筑梦人的双重任务。我们要弘扬红色师范百廿传统,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全面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努力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积极服务国家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考察北师大时指出,“教育短板在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岛地区”;2015年给“国培计划(2014)”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回信强调,“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此次回信又高度赞扬“优师计划”师范生赴基层教书育人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强烈的人民情怀。推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变,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坚守办学初心、为全国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输送和培育优质师资,是师范院校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北师大将全面实施包括“优师计划”在内的“强师工程”,和兄弟院校一起共同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再建新功。
健全多学科支撑的教师教育体系
近年来,北师大围绕“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定位,建立多学科共同支撑教师教育的教师培养体系,进一步巩固凸显了教师教育办学特色。学校将对标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贯通学习、统筹落实,以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多学科支撑的教师教育体系。
加强基础学科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文理基础学科是北师大的传统优势学科。基础学科既是原始创新涌现的领域,是创新之源,更是教师教育的根基。基础学科建设成效,直接关乎学校教师教育总体水平,也决定着学校原始创新的能力。学校将全面加强文理基础学科建设,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和文史哲、数理化、天地生等基础学科群,在巩固和提升文科基础学科优势地位的同时,大力加强理学学科建设;在加强北京校区基础学科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珠海校区文理学院建设,充分发挥基础学科对教师教育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强化优势学科的引领作用。发挥教育学学科优势。聚焦国家教育政策和学校教师教育重大问题,开展高水平教育研究,引领教师教育改革创新;以“互联网+教育”创新改革推动教育理念更新和模式变革,积极探索教师教育新形态;发挥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等学科平台决策咨询功能,为国家教师教育建设贡献北师大智慧。发挥心理学学科优势。依托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聚焦儿童和青少年发展,开展高水平研究,引领学校教师教育改革创新,积极服务国家基础教育改革。
发挥其他学科的助推作用。坚持教师教育优先,充分发挥其他学科对教师教育的助推作用,形成全校所有学科共同支撑教师教育的办学格局。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知识体系变革趋势,加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学科建设,积极探索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体育和艺术领域的教师教育,提升体育和美育的育人成效,探索体育和艺术领域文理交叉的教师教育新模式。鼓励和支持师范专业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促进生态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融入教师教育体系。
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
大力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以及具有“四有”素养的拔尖创新人才,是北师大必须坚定扛起的政治责任。学校将坚守“为民族复兴办教育、为国家富强育英才”的办学初心,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期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真抓实干、奋力前行,努力在立德树人中出经验、在教师培养上作示范,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
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学校要坚守师范初心,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的体制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和具有“四有”素养的拔尖创新人才。完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五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加强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和统筹指导,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设置课程思政教改项目,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评优,不断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健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以基础学科为主的通识课程体系,按照完备性、科学性和竞争性的原则,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完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汇聚优势学科力量,重点建设“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四门教师素养类通识必修课,让每名北师大学子都具备“四有”素养,打上鲜明“师范”烙印。健全课堂学习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范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加大教育实习的过程性管理和督导辅导力度,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融合,完善教育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实践育人体系,鼓励和支持师范生深入欠发达地区开展教育教学实习和社会调查。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健全师德教育常态化机制,引导广大教师严守师德底线,争做教书育人的“大先生”;以“四有”好老师楷模评选为牵引,加大教师楷模选树宣传和荣誉表彰力度,引领广大教师既做“经师”,更为“人师”。坚持引育并举。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和政策,加大人才支持力度,提升人才引进的竞争力,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健全人才培育政策体系,着力培育青年人才,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在评价内容上,既注重学术评价,也注重育人评价;在评价重点上,突出创新创造,包括教学创新、思想创新、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聚焦代表性工作和代表性成果,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激励广大教师潜心育人、潜心研究,勇于创新、追求卓越。
深入推进“强师工程”。近年来,学校按照“培养一批、输送一批、提升一批”的总体思路,形成涵盖招生、培养、输送到职后支持、教育质量监测的全流程、闭环式、系统化的“强师工程”体系。学校将进一步强化“强师工程”顶层设计,推进各子工程衔接联动,强化“组合拳”效应,多维度全周期服务师范生职业发展。稳步扩大“优师计划”招生规模,“十四五”期间力争覆盖全部脱贫县及中西部陆地边境县所在省份。优化“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机制。健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专业培养与跨学科学习结合、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结合、学院培养和书院培养结合、课堂学习和实践教育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支持师范生职后发展和终身成长。持续做好跟踪监测,以学校“优师计划”专项研究为基础,对全国“优师计划”学生培养开展定期跟踪监测,加强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为国家和学校完善“优师计划”提供决策支持。开展高水平对策研究。依托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对我国公费师范生教育政策进行全面评估,提出优化思路与对策;加强中西部地区教师培养、就业、在职职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研究,为高质量实施“强师工程”提供决策支持;依托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对脱贫摘帽区县的基础教育质量进行监测,形成分析诊断结论,提出改进建议,加强针对性指导。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事业作为基础性、战略性的工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建设教育强国,需要立足长远,久久为功。北京师范大学将在伟大复兴大道上,勇担责任,持续发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