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平台» 媒体师大» 【北京日报】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北京日报】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未来。在第三十八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总书记的回信情真意切、语重心长,让师范生们、一线教师们备受鼓舞,激发了大家为理想而奋斗的豪情。大家纷纷表示,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增长传道授业解惑本领,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首批新生入学(资料照片)。

  “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这封回信的时间,恰逢北师大迎来建校120周年。校园里处处洋溢着喜悦的氛围,“百廿京师,教育兴邦”“庆祝第38个教师节”的标语高高挂起,由“人、师、百、廿”组成的校徽木铎标志随处可见。

  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该校自2011年起为农村地区培养公费师范生,已有数万名毕业生扎根在基层从教或在农村基层工作。2021年“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启动,由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方式,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左右师范生。国家优师专项师范生毕业后,将到生源所在省份定向县中小学履约任教不少于6年。

  校庆前夕,北师大“优师计划”7位师范生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入学以来的学习收获,表达了毕业后扎根基层教书育人的决心。

  北师大物理学专业学生杨皓博是写信人之一。他说:“我深知教育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地区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们承担着促进中西部教育发展、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十八岁的我距离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定不负嘱托。”

  北师大资深教授、“四有”好老师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林崇德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后,激动地说,师范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基础的基础,关系到新一代教师整体质量、中西部教师培养、乡村振兴等国家、社会和人民关注的大问题,关系到能否实现从教育大国发展为教育强国的根本问题。“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充分阐释了办好师范教育和实施好“优师计划”的重大意义。

  在奋斗中释放青春理想

  “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嘱与激励,坚定了年轻学生为理想而奋斗、而拼搏的信心和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勉励我们努力成长为党和人民满意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让我更加坚定从教信念。”北师大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熊国锦是写信人之一,他来自贵州。“小时候我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有一次生病了,老师背我去医院,还垫付了医药费。第二天,我将医药费还给老师,她没有收,还说有困难就随时找她。”熊国锦回忆,从那时起,教师梦这颗种子便在他心中埋下了。毕业后,他希望回到家乡贵州黔东南,扎根基础教育。“为中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挥洒无悔青春!”

  北师大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张然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她初中班主任姓江,是一名武汉援疆老师。“江老师对我影响很大。她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决然来到祖国西北。我们从这片热土上长大的孩子更要反哺这块养育了我们的土地!”张然说,大学期间会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把最前沿的教育思想带回新疆,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成为一名像江老师一样的好老师。

  作为写信人之一,北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肖珂立志做一名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我一定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珍惜国家、学校提供的优质资源,坚定师范报国志向,在教学实践中增长见识、增长才干,促进地区教育发展,让中西部地区学生受益。”

  扎根基层为国育人

  “很荣幸能作为‘优师计划’的学生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我们的学习成长,能收到回信,我倍感光荣、备受激励,同时也深知这份荣耀属于所有扎根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北师大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彭雪说,是教育让她拥有了走出大山的机会,“优师计划”又提供了通过教育回报家乡的平台。毕业之后,她将扎根中西部,把家乡基础教育事业建设得更好。

  扎根基层,正在成为很多老师和准老师的未来规划。北师大物理专业学生王旻昱是7位写信人之一,她说,总书记的信中充满了对我们的关怀和嘱托,我一定会珍惜在校学习时光,把握教育实践机会,不断提升自己。“未来我一定会扎根基层一线,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今年暑假,年过九旬的著名教育学家、北师大资深教授、“四有”好老师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顾明远,依旧坚持给学生上了一整堂课。他在黑板上郑重写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他说,总书记一直关心着教师队伍的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到2035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需要我们建设一支高质量、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我们当不断努力,为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四有”好老师而努力奋斗!

  师以匠心,桃李天下。本报实习记者 何蕊

  城市优师生  李若雨

  “到需要我的地方发挥作用!”

                                                                                                       “9月8日是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校庆日,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有幸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我感到非常激动,同时也深受鼓舞。”李若雨是北师大首届“优师计划”定向就业师范生,长相文静的她说起话来却带着一股韧劲儿,“我定会牢记总书记嘱托,珍惜时光、刻苦学习、砥砺品格,秉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努力成长为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把优质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真诚的关爱带到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绽放无悔青春!”

  “从小生长在城市,为什么毕业后要去偏远地区工作?值么?”类似的问题,李若雨已经记不清楚回答了多少遍,她总是坚定地回答:“值!”然后再解释一句,“我觉得这个选择源于我的个人经历和价值取向”。

  高中时,李若雨的一位同学来自当时的国家级贫困县。“虽然她每天都第一个到教室背单词,但是因为她以前在村镇上学,所以学到的英语发音并不标准。”李若雨说,“这让我对城乡教育差距有了真切的体会。我想,如果自己能做点什么,让教育落后地区那些有潜力、有毅力的学生也可以得到更优质的教育,该多好。因此,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我坚定地选择了‘优师计划’。”

  面对大家列出的一系列可能面临的困境,李若雨坦诚地说:“这些问题我一下子给不出答案,但是我觉得目前没有比‘优师计划’更适合我、更符合我人生价值的选择,所以请让我试试!”

  在北师大一年多的学习生活中,李若雨探索着答案。今年暑假,她参加了“电影下乡”美育支教活动。在她的鼓励和帮助下,一位性格腼腆的小姑娘慢慢融入了集体生活。临别前,小姑娘专门跑来跟李若雨说:“小雨老师,我现在特别想交新朋友!”

  “老师一句微不足道的鼓励都足以成为照亮学生的一束光,让他们拥有改变的勇气。”李若雨说,我也更加确信了自己的答案,教师是能给人幸福感和价值感的职业。“我愿意到需要我的地方去,发挥最大的作用!而一批又一批‘优师计划’学子走向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影响的将是一个县、一个地区乃至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的未来。这是一项多么神圣而光荣的事业!” 本报实习记者 何蕊

  积极轮岗  王娜平

  “这是最好的教师节礼物!”

                                                                                                      “这是最好的教师节礼物,激动、兴奋,还有满满的责任感。”昨天16时51分,延庆区第二小学的数学老师王娜平忙完了手头的教学任务,坐下来歇口气儿,“手机里有好几条未读信息和新闻弹窗,我第一个点开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的回信,反复读了好几遍。”

  王娜平是土生土长的延庆人,2011年开始在延庆二小任教。2018年至2020年,她主动报名到该区沈家营中心小学交流轮岗。在延庆区,中小学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三类,一类是城区校,软硬件条件最好;一类是山区校,办学规模相对都不大;还有一类是川区校,算是山与平原的交界处,软硬件条件大多有限。王娜平的轮岗校就属于川区校,六个年级一共14个班,每个班大约20名学生。

  到了轮岗校,王娜平先是教四年级后半学期,又被安排教五年级数学并兼任班主任。“当你特别喜欢干一件事儿时,累就不是累了,是收获感。”她的回忆里也都是甜,“新学生的基础确实不如城区校的孩子们,但是他们都很爱学习。学会了知识,学生们的眼睛就会一闪一闪的。作为老师,这个时候会特别满足。”遇到一位对数学提不起兴趣的学生,王娜平没有强硬地布置作业,也没有直接讲道理,而是悄悄观察。发现这位学生是急性子后,王娜平就给他布置课前任务,让他“急”到关键点。上课时,王娜平会夸他第一个完成作业。一点一滴,孩子的兴趣被激发了,数学成绩也上去了。

  其实,王娜平本科学的是自动化专业,毕业后已经有了一份稳定且有前途的工作。但听说家乡社招老师,她便义无反顾地报名了。“我小学念的是山区校,条件比现在苦,但是老师对我们特别好。”她说,家乡的学校需要老师,只要能干,理应回来,而且一定要干好这份工作。

  线上教学期间,王娜平贴心地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录制成微课,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每到毕业季,即将升入初中的孩子都会追问:“王老师,您能去初中教我们吗?”

  在家乡教书,到最需要老师的学校去教书,不问其他。“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里对师范生说的,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对我而言,即便再有一百次选择机会,我也会选择在家乡教书。” 本报实习记者 何蕊

  领回35项国家奖   刘煜

  “让所有学生都享受优质的课程资源!”

                                                                                        第十八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一等奖、北京市第六届创意编程和智能设计大赛一等奖、怀柔区首届创意编程和智能设计大赛包揽小学编程赛项前五名……怀柔区一所农村小学——北房镇中心小学有一个“小图灵”社团,是全国中小学编程领域的佼佼者。作为辅导老师,刘煜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实现:“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我就暗自下定决心,让所有学生享受到同样优质的课程资源!”

  昨天,正在电脑前工作的刘煜读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的回信。“习总书记对老师的嘱托和关怀,让我倍感自豪和激动。”刘煜说,“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当时总渴望学习一些前沿科技知识,开阔眼界。2007年,我大学毕业到怀柔区长哨营满族乡中心小学支教时感受到,学生们淳朴又聪明,他们和我小时候一样,对优质教育资源迫切向往。这也催生了我的使命感,让我下定决心留下来,踏踏实实给乡村孩子做点事儿。”

  2020年,刘煜轮岗到北房镇中心小学任教后,利用参加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特级教师工作室的契机,将专家资源引入学校。他还和同事一起开发了“人工智能和编程”校本课程。“我们的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放,让所有人都能参与进来。”

  城乡课程资源同步了,刘煜有了新的梦想——带农村娃站上国家领奖台。他发起筹建了“小图灵”编程社团,积极指导学生走出去。从2020年9月至今,该校学生累计获得国家级编程赛事奖励35项,市级奖励28项,区级奖励16项的好成绩。最近两年,学生累计创作了2000余件程序设计作品。

  “习总书记提到,要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这是我努力的目标。”刘煜说。本报实习记者 何蕊

  育人更愈心   常秀莉

  “无论山村还是城区,让教育之路满径芬芳!”

                                                                                                     昨天傍晚,密云区第六中学语文教师常秀莉一字一句读着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的回信。她说:“我从小在密云山村长大,走出了大山又走回来,希望通过我的力量,点亮更多孩子的梦想。”

  1998年,师范专业毕业的常秀莉到密云区最偏远的一所山区学校——新城子中学任教。当时,她一个月的工资不到500元。但是为了帮班里困难学生及时交学费,她宁肯苦着自己,也总会慷慨解囊。有一次,她发现班里的“刺头”男孩穿着一双缺了半个鞋底的鞋,赶紧买了一双崭新的运动鞋,悄悄给男孩换上。“我知道,小孩不坏,他是通过不听话、调皮等行为‘保护’自己。”常秀莉说,“孩子拿着鞋,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在我身边站了好久。他说不出口,但是从那天之后,男孩像是变了个人,再也没有在课上调皮捣乱,也很少和同学打架了。”

  20余年,常秀莉坚持每个学期家访。她总是尽可能地帮助学生,传达善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生们亲切地叫她“常妈妈”。

  教育育人更愈心。

  为了培养山村学生的家国情怀,常秀莉利用周末休息带孩子们走进密云区的红色革命老区、历史遗迹。“对孩子们的触动特别大,他们学习也更努力了。”

  2019年,常秀莉交流轮岗到密云六中任教。她骑着车跑遍44名学生的家,发现一些家长外出打工了,孩子想父母。于是,她在班级开展“给孩子写一封信”的活动,有孩子没收到家长的信,她就以母亲的口吻偷偷代写。

  “习总书记在回信里对师范生说,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这是对所有教师的鼓舞,也更坚定了我的信念。”面对未来,常秀莉满怀信心,她说,“无论山村还是城区,我会将满腔热忱传递给更多学生、家长,让教育之路满径芬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