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平台» 媒体师大» 【人民政协报】把学习的责任与收获还给孩子自己

【人民政协报】把学习的责任与收获还给孩子自己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想法、感受、愿望和需要,要影响孩子的行为表现,需要更多看到孩子的内心世界。

 

  在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之前,请家长们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您是怎样知道孩子缺乏甚至没有“内驱力”的呢?您判断的标准是什么?答案可能有:孩子写作业特别拖拉,从不主动提学习的事,对于上学没有兴趣,甚至苦大愁深地不愿意去上学……但是这些就能说明孩子没有内驱力吗?可能未必见得。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每个孩子都有一颗追求向上的心。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也提出,每个人都有学习的内驱力,并且进一步划分了学习内驱力的三种类型。一是认知的内驱力,即获得知识、技能以及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需要,表现为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二是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即把学业成就看作赢得社会地位的需要,表现为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荣誉感。三是附属的内驱力,即为了获得父母、老师或同学们的赞许和认可而努力的需要,表现为孩子的归属感。

 

  那么,既然每个人都有学业的内驱力,不主动学习也并不代表没有内驱力。接下来需要家长们思考的是:是什么阻碍了您的孩子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呢?通过努力学习,孩子有没有获得以上这些需要的满足呢?

 

  比如,有的家长严格限制孩子学习课本以外知识的时间,限制了孩子认知需求的满足,给孩子留下一种被迫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知识的感觉;有的在表面上说“无所谓”的孩子,也不是不想成功,不想获得社会地位,而是害怕自己努力之后,仍然会因为没能取得好的成绩,而被看作不聪明的孩子,担心自尊心受到打击,宁可放弃努力;有的孩子本来是愿意学习的,但家长总是在自己开始行动之前,就不停地催促,反而给孩子增加了对学习的反感;对于有些成绩本来不错的孩子而言,在努力程度上其实也常有纠结,因为他们一方面享受着来自他人的认可,另一方面又很不喜欢自己取得的好成绩被当作家长炫耀的资本,因为这样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被展出的商品一样,让孩子感觉自己的学习更多是为了家长的面子,与自己无关。成绩被拿出来炫耀还会带来一种隐忧,就是“假如有一天,我没有了光鲜的成绩,就会一文不值”。

 

  因此,家长们要在相信孩子本身就有内驱力的基础上,把学习的责任和收获,都还给孩子自己,在了解孩子状况的基础上,提供必要支持。

 

  首先,家长要澄清责任,增强孩子的自主性。当家长对学习的态度比孩子更着急时,就会出现责任转移的现象,即孩子心理上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为家长而学习的。家长看到孩子被动和拖拉时,自己要先冷静下来,往后退一步,让孩子认识到学习、写作业是他自己的事,写不完作业所造成的后果,也要由孩子自己来承担。

 

  其次,把成功作为孩子的“自我奖励”。不在他人面前刻意炫耀孩子的成功,讽刺孩子的失败,而是真诚地陪孩子庆祝取得的进步,把成功的喜悦还给孩子,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满足孩子自我提高和归属的需求。不管孩子成绩好坏,都要强调最终的结果与过程中的努力都很重要,帮孩子一起看到在过程上的进步,卸下孩子“怕失败”的思想包袱。

 

  再次,通过观察以及与孩子一起讨论,明确是孩子遇到的具体困难,从而针对性地提供解决方案。如果是学业难度大,可能需要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如果是被其他的事情分心,就需要帮助孩子提供一个安静不被打扰的学习环境;如果是时间规划不科学,就要跟孩子一起制定更为科学的学习计划。

 

  (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职教师 )

 

       《人民政协报》 (2021年12月22日   第 11 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