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础教育领域,一直存在着高利害性的层层选拔,不仅仅是高考,部分地区的小升初和中考选拔,也往往通过纸笔测验的分数对学生进行排名,以此作为判断学生能力高低、学习好坏的标准。过度关注分数产生的结果,是造成大部分家长的焦虑心态。
对此,国家需要作出不同层面的政策安排,公平配置教育资源,个体家庭需要深度理解国家教育政策的逻辑,科学规划孩子的成长路径,避免出现单一逻辑、片面僵化的征兆,逐步习得处理好人与外部物质世界、人与自己、人与他人的关系。而如何具体地、科学地纾解家长的分数执念,需要确立新的理解框架,也需要多维合力。
准确把握政策导向,精准实施政策供给。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国家层面的价值导向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具体地讲,就是将家庭教育的国家责任以法律的形式延伸,明确到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由国家承担起现代公民培养的底线责任。同时,各级政府应将工作重心向家庭教育存在缺位的留守儿童、离异家庭儿童倾斜,警惕城市家庭中家长过度卷入学校教育的状况。合理引导当下部分新生代父母科学育儿,减少教育孩子方面的茫然,合力改善缺乏方向感、缺乏持续性、没有长远规划的家庭教育模式。
政府、学校、教师各主体协同分别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基础教育领域,切实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将公共教育服务惠及每个纳税人子女,避免区域教育发展低效循环。扩大学校在专业层面上的办学自主权,降低评价频次,严禁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名义大搞成绩排名,建设教师安心从教的教育生态。明确学校立德树人的主体性任务和基本教育教学任务,减少配合性履行的任务,不可泛化学校的职能,真真切切地为学校减负。
全面推行新高考政策,加大学生选择的空间,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切实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功能,帮助家长消除分数焦虑,多关注分数后面隐藏的学生发展问题,引导学生多关注了解高校庞杂的专业大类、学科体系。通过对高校不同招生专业大类的动态管理,实现学生的分类和分流,避免机械刚性的直接分流带来的社会性群体焦虑。逐步明确科学的教育质量考核维度,突破纸笔测验,注重思维能力培养,尝试跨学科能力培养,力争实现科学选才,促进个体生涯规划能力的形成。
合理建构家校社共育体系,清晰区分三者功能,避免越位和缺位。社会领域要从部门协同关爱的角度,构建儿童友好型社会。合理定位家庭教育的功能,家校合作、家校共育实行分类、区别看待,保持与学校教育的合理边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要以知识传授和思维启迪的智力性因素培养为主,必须戒除日常性的将教育教学直接关联家长的做法。树立新时代的家庭教育价值观,新时代的家庭教育将纵贯整个生命周期,扬长避短、实现个性化成功是根本目标。父母要避免对孩子的各种成绩排名过度重视,要明白成绩、分数和排名与孩子的未来并不是直接对应的。父母践行科学育儿理念,会使孩子的积极性、判断力和身心健康得到良好的改善和提升。家庭教育还应注重对孩子品行的培养,在生活中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和陪伴,引导孩子成为胸怀大志、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1年11月26日 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