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高校毕业生“云”端招聘成主流。
新华社发
■众志成城 同舟共济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特别报道
访谈嘉宾:
曾湘泉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
薛二勇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教授
吴 霓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所所长
张 勇 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
谢廷民 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
冯 震 中国矿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多措并举做好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工作。
据统计,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74万人。2月28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传递出信息,将通过最大限度增加就业机会、拓展毕业生升学深造渠道、更加精准提供指导服务等途径,全方位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经济下行和高校毕业生人数创新高的背景下,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如何应对新机遇新挑战?如何在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多元政策下妥善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疫情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哪些影响
记者:经济下行叠加疫情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面临的整体就业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
曾湘泉:近年来,就业市场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这几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就业市场相应出现一些新情况。2020年1月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就业市场产生了负面冲击和影响。短期来看,就业市场压力增大,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冲击是一个新的不确定因素。
有分析显示,一些地方停工停产增多、用工减少、就业人数下降、失业率上升,疫情对应届毕业大学生就业也有明显影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联合智联招聘开展的网络调查显示,超半数高校毕业生认为,受疫情影响,今年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其中,51%的受访人认为就业难,41.2%的受访人认为就业有难度但可以接受。
吴霓:新冠疫情给国民经济运行造成了冲击,从外部因素来看,市场需求下降,新增岗位大幅减少,同时毕业生就业在供求匹配上的结构性矛盾也愈加明显。受疫情影响,部分企业面临一定的生产经营压力,取消或减少招聘计划,春节后人才流动速度趋缓,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的中小微企业面向应届生的新增岗位随之缩水。
传统春招中有“金三银四”的说法,按照以往企业招聘惯例,每年的3月和4月是集中面向应届高校毕业生招聘的黄金时期,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也往往会在此前的寒假中实地走访企业,为即将开展的春季双选会做准备。而受此次疫情影响,各高校延期开学,原计划的春招工作或推迟或放缓。疫情还未结束,“金三银四”招聘黄金季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
记者:据统计,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74万人,人数持续攀升,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薛二勇: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传统行业、人口密集型的制造业,可能会受到较大影响,面对面进行的传统择业方式面临挑战,大城市的严格管控、管理也给就业带来影响。人口密集型的服务业用人量会减少,粗放型依靠人力的制造业会面临发展困难,传统的大学生招聘方式或就业方式发生改变。
吴霓:从2010年到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且今年呈现陡增趋势。有数据显示,2003年非典疫情下,当年高校毕业生仅有212万人。按照惯例,高校毕业生的去向主要集中在考研、公考、求职就业、自主创业等,其中对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相关部门会通过增加培训、贷款等方式进行扶持。综合考虑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叠加的影响,预计今年上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比较复杂严峻。
谢廷民: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就业竞争压力持续增加,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以及受中美贸易摩擦尤其全球性疫情的影响,毕业生出国(境)留学深造意愿会有较大降低,相关企业岗位需求减少,对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都是严峻的挑战。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不适应市场需求,就业期望值较高,基层就业意愿不强,就业意愿、择业能力、就业竞争力亟待增强。
作为就业工作的重点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到“稳就业”工作大局。疫情防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把毕业生就业放在“稳就业”的重要位置。3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对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作出明确规定,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发展机遇和有力推动。随着国家一系列稳增长、稳就业措施相继落地,政府大规模减税降费、援企稳岗,增强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二三线城市对毕业生需求旺盛,拓宽了毕业生就业空间。
新形势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哪些机遇
记者:挑战与机遇并存,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大学生就业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会存在哪些机遇?
曾湘泉:高校应届毕业生是比较典型的就业群体,且规模庞大。尽管短期内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外部冲击,但综合来看,也要认识到机遇与挑战并存。首先,不应人为夸大外部冲击的影响,要设法将外需转内需,除了新基建外,更要重视教育、卫生、公共福利方面的投入,同时加强人力资本投资,这对未来就业质量的提高非常有价值。其次,互联网教育和培训等数字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机遇,也给各级政府治理能力带来了提升机会。
薛二勇:大学生就业工作,在面临挑战中也蕴含着机遇:经济下行期间会产生一些新的业态,包括网络、在线的产业等可能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机遇;中西部地区、人口相对稀疏地区,发展空间、优势也会进一步凸显;高科技行业尤其是医疗行业、公共卫生健康行业机遇显现。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因时而为,化危为机,找准机遇,引导毕业生向中西部地区就业、通过不同的方式选择职业。
记者:从机遇和挑战中找到突破口,高校应该如何作为?
吴霓:为了应对这些外部挑战,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部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开展精准指导服务,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最大限度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应该说,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护航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力度很大,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个系统工程,除了政府及教育部门积极作为外,高校毕业生自身也要积极响应倡议号召,积极主动就业。
就业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作为教书育人的重地,高校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和就业技能,更应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毕业生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主动转变求职观念适应就业新样态。
谢廷民:今年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转变与适应。受疫情影响,社会就业需求会有一定减少,部分单位招聘周期延长。对于毕业生而言,不仅网络求职、远程面试能力需要尽快提升和加强,就业期望值、择业观念也需要及时加以调整,这样才能与市场需求相适应。针对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既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搭建就业服务平台,精准帮扶,也需要高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就业引导工作。
高校要尽快创新工作方式,增强网上服务能力,提升就业工作水平。目前,各地高校都暂停举办各类高校毕业生现场招聘活动,客观需要高校通过组织开展网上招聘活动、优化网上就业服务、强化线上就业创业指导等形式,不断提升网上就业服务能力。工作的难点是,既要及时收集发布有效招聘信息,又要摸清底数,根据毕业生求职意愿和用人单位需求,实现人岗信息智能匹配、精准推送。
张勇:疫情发生后,全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展更加关注,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变革与创新,提供了有利契机,要求高校突出问题导向,聚焦专业化水平,努力增强就业工作抗风险能力。北京大学主管领导任工作组组长,稳步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持续简化、优化、线上化工作流程,重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解决“云招聘”过程中线上沟通交流不充分的问题,不断加强与院系协同,从就业服务向就业育人转变。
怎样多渠道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记者:日前,教育部和人社部提出,通过最大限度增加就业机会、拓展毕业生升学深造渠道、更加精准提供指导服务三个渠道,妥善做好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如何分析和评价这一制度设计和路径选择?
吴霓: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事关广大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也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特殊时期,保障高校毕业生这一重点群体的就业是稳住就业大局的关键。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稳就业政策、制度设计和路径选择是基于全面研判和客观分析,在充分掌握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以及客观理性评估疫情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上,采取多种举措来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部等部门积极应对形势变化,迅速调整、推出一系列政策和举措。在推动高校毕业生充分实现就业的具体导向下,采取扩大今年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和专升本规模,是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顶层决策部署,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考量扩大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后高校办学承载能力、支撑国家战略所需学科、经济社会发展紧缺专业等一系列因素的基础上实施的有效举措。当然,政策效果如何,关键看落实。实行扩招,并不意味着“放松标准”,在提升数量的同时,更要重视人才培养质量。
薛二勇:面对就业人数攀升,增加就业机会非常重要,因为没有量就谈不上质。在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通过拓展毕业生升学深造渠道,让更多毕业生有机会进行深造,待经济周期过后或经济机遇来的时候再参加就业。而精准服务,则着眼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精准地提供指导服务。
谢廷民:最大限度增加就业机会、拓展毕业生升学深造渠道、更加精准提供指导服务三个渠道,对于做好今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
解决就业问题最关键、最基础性的工作是增加就业机会、提供就业岗位。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就无从谈起。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最大限度增加就业机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拓展毕业生升学深造渠道作为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举措,不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更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客观需要。实现精准就业服务,需要高校主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满足毕业生就业创业新需求,创新工作方式,不断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拓展毕业生升学深造渠道作为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举措,既有疫情因素的影响,也是高等教育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客观需求的必然之举。2020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341万,比上一年度增加50余万,增幅超过17%,再创历史新高。今年硕士研究生升学规模的扩大,将主要向国家战略和民生领域急需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倾斜、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倾斜。专升本规模的扩大也主要由职业教育本科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向产业升级和改善民生急需的专业招生和倾斜。这是解决国家战略和民生领域以及行业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更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顺应了民意。
怎样给高校毕业生提供精准就业服务
记者:按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守初心、兜底线、防风险的要求,应如何“一人一策”加强个性化指导,做好特殊群体就业工作,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保障?
谢廷民:就业问题连着每一个家庭,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就业维系着学生的基本生活、个人尊严和家庭幸福。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从全面脱贫角度来看,一个贫困毕业生就业往往就意味着一个家庭的脱贫。
对于高校而言,更加精准提供指导服务,要全面了解掌握毕业生就业状态,摸清底数,建立就业动态台账。要加强特殊群体精准帮扶,全面掌握家庭经济困难、身体残疾、少数民族等毕业生情况,实行分类帮扶和“一生一策”动态管理。今年,尤其要做好湖北籍毕业生帮扶工作,要单独建立湖北籍毕业生就业台账,有针对性地提供岗位信息、求职技巧和心理辅导,确保有就业愿望的困难学生就业。
记者: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在就业精准服务方面进行了哪些创新?
张勇:北京大学坚持目标导向,不让一个毕业生掉队。聚焦就业岗位数量供给这一关键,目前已举办“空中宣讲会”近50场,平均每场宣讲会在线观看人数超过2000人,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万余个,提供就业机会超过6万个。截至目前,发布的招聘信息数量是去年同期的2.5倍,提供的就业机会(人数)是去年同期的1.75倍。
在就业指导服务方面,面向2020届毕业生开展需求调研,了解疫情形势下北大学生求职意向、行业认知、服务需求等信息,启动“一职书信”线上职业测评分析咨询,每周设置一个探讨主题,每天安排一名职业咨询师在线值班。
冯震: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矿业大学全覆盖调研了解毕业生就业思想状况,确保教育引导工作不间断。根据调查,广大毕业生群体普遍关注毕业设计、毕业答辩、考研复试、求职就业等问题。为此,学校建立完善了信息收集处理和反馈跟踪机制、校内部门联动机制、权威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回应和解决学生所关心的问题。目前我校毕业生就业思想状态平稳,尤其是有关稳就业的相关政策和系列举措,如研究生扩招、为就业毕业生户档留校两年等政策,使广大毕业生对战胜疫情、顺利毕业与就业充满信心。
同时,学校及早启动全天候一站式的线上就业服务,确保就业工作不停歇。疫情发生以后,学校迅速对就业管理服务网络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新系统具有网上信息发布、在线投递简历、线上指导与咨询、远程面试、电子签约等一站式线上服务功能,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招聘和毕业生求职的需要。学校多渠道深挖各类就业信息,积极举办系列网络招聘会,多渠道、全天候地向毕业生精准及时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同时,发放家庭困难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77.55万元,面向180名湖北籍毕业生实行“一对一”定向帮扶。
怎样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
记者:在今后的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应对突发外部因素的影响?
薛二勇:首先要转变观念。风险和机遇并存,在危机中要看到机遇,要避免风险,抓住机遇,转危为机。高校毕业生应该提高自己的本领,适当调整自己就业的标准要求和期望,根据新的形势做出恰当的调整,符合社会发展和自身实际,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面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急需地区就业,不一定在大城市进行就业,这样可能还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吴霓: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事关广大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也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国家实施的一系列稳就业举措的基础上,我们更应具备这种应对危机的能力,更充分地应对未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受到的突发外部因素的冲击。要构建多方合力、多管齐下的就业机制,继续畅通网上招聘为稳就业腾挪空间,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稳定环境,科学设置高校学科及其专业,有效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做好适应社会发展的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
回到这次疫情本身,多项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措施,将有助于缓解疫情下的就业压力。各项措施如何更好落地,如何做好制度设计,如何做好服务保障,都需要更全面、更深入的考量,为这道民生考题求得“最优解”。
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从来不是简单的求职问题,而是与价值观念、家庭条件、社会氛围、发展诉求等密不可分的,这就是内部的因素。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要主动强化自我求职意识,在专业选择、学习规划乃至职业设计上主动作为,自觉将就业与自己的生涯规划相结合,从自身实际出发确立就业目标。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高校毕业生应根据市场需求,平衡就业心态,理性确定职业定位和职业目标。面对疫情,有压力也会有动力,“危”与“机”并存。这些毕业生就像一颗种子,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土壤。
记者:疫情面前稳就业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哪些启示?
谢廷民:高校需要真正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突发外部因素的影响。受上世纪末高校扩招和非典疫情的影响,本世纪初开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逐渐得到高度重视,“三全”“四化”的就业工作格局渐成趋势,但近年来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投入程度较以往有所下降。
就业不仅是民生,也是国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到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就业政策列为宏观经济政策,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作为就业工作的首要重点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到“稳就业”的大局。从学校自身的发展来看,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生源质量,关系到“双一流”建设,影响着高校的未来发展,也是高校“四个服务”的具体表现,是高校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应有之义。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使得国内从上到下对毕业生就业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和有利局面加速形成。这种格局不应成为一种临时性措施、应急之策,而是应该抓住机遇,转危为机,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真正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就业工作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最终检验。在过去的一个时期内,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存在着薄弱环节。毕业生择业观念的形成、就业期望值的调整,需要及早规划。毕业生就业工作既非高校就业部门一家的事情,也绝非毕业离校前的阶段性工作,需要全员参与、共同推进。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方式,促进毕业生就业良好氛围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