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德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教育学·心理学学部召集人,教育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中组部联系高级专家。先后获得全国劳模(2000年)和全国“十佳师德标兵”(2001年)、全国优秀教师(2006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2年)、国家杰出科技人才(2014年)和北京市人民教师(2017年)等光荣称号。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从1985年9月10日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到现在已经走过了35个年头。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教师工作。那么,进入新时代,师德建设工作展现出哪些新的特点?如何在新的指引下,推动落实新时代师德建设工作,去迎接未来?为此,本报记者特邀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先生就此展开对话。
师德在当前是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
记者:近些年,党和国家有关师德的政策有哪些?
林崇德:在党和国家制定的教育政策中,师德作为教师职业规范,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012年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以中共中央名义印发的教师队伍建设文件,把“突出师德”作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明确指出要“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教育部作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近些年也修订过《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草案)》,2000年,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年,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2013年又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2014年,印发《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2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委联合颁布《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要“落实师德教育新要求,增强师德教育实效性”“研制出台在教师培养培训中加强师德教育的文件和师德修养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2018年11月,教育部印发《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对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规范划定基本底线,更为细致地深化师德师风建设。
记者:进入新时代,师德建设工作展现出哪些新的特点呢?
林崇德:首先,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师德建设。我们从党和国家近些年制定的教育法规政策及其推进落实中,会深有体会。尤其是2014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老师的标准,为教师队伍建设及其师德建设指明了方向。其次,在师德建设中突出了中华民族文化“根”与“魂”的作用,也体现了历代教育家的思想。在这方面,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是一个很好的典型,学校教师能够自始至终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来武装学生的头脑,这是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师德建设中的作用的结果。再其次,师德建设适应了当前新形势对所有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归纳起来有几点:一是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因为要引导未成年人的思想建设,教育者要首先接受教育,所以必须坚持以德为先。二是教师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新一代的教师学历较高、热爱生活、兴趣多元、极力创新、敢于探究,但他们重视生活质量、重视个人兴趣、重视自我权益、捍卫自身尊严、淡化权威权力、厌恶规则束缚。对于他们来讲,在出现负担压力重、工作任务重的情况下,往往容易出现职业倦怠,面对这样的状况,实现教师健康发展,只能从师德入手。三是学生发展对师德提出的新要求。学生发展会遇到社会问题、家长问题、媒体问题等,学生要想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建设国家的创造性人才,谁来引导他们,只能够是教师。因此,师德问题牵涉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最后,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师德在当前是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对教师来讲,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和动力源泉。对学生来讲,师德体现在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甚至音容笑貌之中,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有什么样的教师就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研制师德修养培训课程指导标准谋划推动落实
记者:面对新的形势,如何推动落实新时代师德建设工作?
林崇德:最近,受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委托,我们承担了“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培训课程指导标准”的研制工作,其实就是在谋划如何推动落实新时代师德建设工作。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工作去做。
一是进行实证调查,了解中小学教师师德的社会期望与评价。真正要推进师德建设,应该看看全国各行各业的专家以及老百姓,他们对师德有什么期待,对现状有什么评价,因为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价值导向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以往在这方面的实证研究不多,很少有人去研究考察社会大众对师德的期望与现状评价。最近,我们的课题组从公众视角考察了社会对教师群体的道德期待,发现社会大众对合格教师师德品质的认知,可凝练为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严谨治学和为人师表四大核心要素。公众对中小学教师师德有全方位的较高期望,尤其在严谨治学和关爱学生两个方面;对中小学教师师德现状的评价总体比较积极,但对关爱学生这方面的现状评价与他们的期望差距较大。我们通过这样的实证调查,可以向教师准确传达公众对师德的期待和评价,引导他们理性看待公众和自身观点的差异,这对师德提升的针对性和师德建设的有力推动,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是进行政策研究,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教师职业规范建设。在国际上,“师德”的概念,一般被用作“教师职业行为规范”,我国也用“教师职业行为准则”来表述。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我国就有了教育政策,这些年来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始终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规范”和“个人品德修养”三个方面。通过梳理相关政策,可以发现,近年来,师德建设呈现出从工具本位转向教师本位、从提倡到提倡与禁止并重、日益注重师德建设针对性、科学化、国际化等特点,形成了教育、宣传、考核、激励、监督、惩处、保障七个方面的实施机制。然而,我们仍然需要通过国际化比较,汲取一些国家经验,在师德建设中,注重地方性、校本性等符合具体和实际情况的细则制定,加强对相关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强化师德教育中的以能养德。这是目前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教师职业规范、强化师德建设应关注的方向。
三是研制课程标准,有效进行中小学教师师德培训。要整体提高新时代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就必须深化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培训改革,将研制中小学师德修养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作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来抓。我们认为,应该构建以培养“四有”好老师为目标、涵盖若干二级指标和研修主题的中小学师德修养培训课程指导标准框架。在这一框架内,依据培训目标,围绕每个研修主题,构建三层级的师德培训课程内容,包括A类层级的必修的通识性、基础性课程,B类层级的基于教学资源综合运用的拓展性、体验性课程,C类层级的以问题探究为出发点的专题化、特色化课程,以发挥教师学习与实践师德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从统筹规划、优化方法、完善评价机制三个方面进行实施。
尊师重教,明确规范,形成长效机制迎接挑战
记者:在新时代师德建设中,面临挑战,我们应以怎样的行动迎接未来?
林崇德:我们确实还面临很多挑战。这样我们就更应该做到24个字:“坚持尊师重教,明确职业规范,守住教师底线,形成长效机制”。
尊师重教是党的十九大提出来的。反思一下,哪些问题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是重教。现在一些教师不敢管学生,宁可给学生“放羊”,怕管学生得罪人。我记得小时候,不好好学习是要被老师打手心的。如果教师连管理权都没有,怎么谈得上师道尊严,怎么算得上尊师重教,还有什么师德可遵循?所以尊师重教是进行师德教育的第一出发点。
教师职业规范或职业准则,它实际上是对教师优秀品格的弘扬,对教师中不良行为的一种警示。教育部去年印发了新时代高校、中小学以及幼儿园不同学段教师的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准则内容非常清楚,归纳一下无非就是16个字:“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
守住师德底线,与追求崇高师德之间,并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支持的共生关系。明确划定教师职业道德行为不只是我国仅有的做法,更是世界其他多数国家的共识与规定。1996 年,美国制订了《优秀教师行为守则》,共计26条,要求非常具体,而且还明确了教师行为准则的禁令,例如不得使用威胁性语言、不得当众发火、不要与学生过分亲热或过分随便等。教师不能违反的底线职业行为,对于补足教师队伍师德短板,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当越来越多教师以崇高师德标准要求自己时,触碰和违反教师底线职业道德的现象自然会下降甚至消失,整个教师队伍师德就会提升到更高水平。
最后,要形成师德建设长效的机制。师德问题是一个事关灵魂和信仰的问题,愿意不愿意当教师,有没有决心当好教师教好学生,如果没有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没有教育理想和教书育人的信仰是干不好的。所以,建立长效机制,首先要通过创新师德教育,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理想,通过加强师德宣传,培育重德养德良好风尚。同时,还要健全师德考核,强化师德监督,注重师德激励,严格师德惩处,将正向促进和提升同防范和约束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教育报》2019年09月11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