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师范生培养过程中,我们不仅应使其能够掌握从事教师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还需要其能够拥有高水平的思想品德与人文素养。
思想品德的培养
在人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德育是首位的。如果人的思想品德出现了问题,那么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能越大,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与破坏也就越大。对师范生进行思想品德培养的目的,就是让其能够拥有正确的政治思想、良好的法治素养、道德品德以及心理品质。
思想品德主要是通过道德认知与道德体验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与影响而形成的。道德认知有间接认知与直接认知两种方式,前者主要是通过说教形成的,后者主要是通过社会体验形成的。道德体验在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为了让师范生能够形成良好的、积极的道德体验,需要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主体能够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与文化氛围,消解师范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体验之间的冲突,否则道德认知就可能会演变为苍白无力的、空洞的说教,甚至适得其反。
在对师范生进行思想品德培养过程中,应积极打造学校全面育人的文化,不仅要做到全员育人,而且要做到全课程育人、全环境育人、全过程育人。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及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的工作作风是育人文化的核心,在师范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人文素养的培养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技术在日常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因此对未来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所提出的要求也越高。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情感与人文态度四个方面。提升师范生人文素养的主要目的,是让其今后从事教师工作能够更多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以及关心学生。
在未来师范生培养课程体系中,应着重加强人文类课程的开设,尤其是历史课程、教育学课程、心理学课程与艺术类课程的开设。师范生人文知识的掌握主要是通过教师讲授、自主阅读、讨论分享以及科学探究来实现的。随着信息时代以及自媒体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后三种方式在未来师范生人文素养水平提升过程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社会也是一个大课堂,师范生人文知识的获得,不仅仅限于学校的课堂。
人文精神、人文情感与人文态度主要是通过社会性情境的认知与互动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默会观念系统。这三者主要通过在特定社会情境下个体接受了怎样的“被对待”而形成的。如果师范生经常处于良好人际交往的“被对待”状态,那么其就容易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人文情感与人文态度,否则就会相反。师范生所处的“被对待”的人际交往环境,不仅包括了学校,还包括了家庭与社会。在师范生的人文精神、人文情感与人文态度形成与改变过程中,学校交往环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家庭与社会交往环境所发挥的作用同样也是不可忽视的。
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师范生从事教师工作不可或缺的知识与技能,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技能与非学科专业知识技能两个方面。师范生在学校中系统学习与掌握的主要是学科性以及教育教学领域中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飞速更新与创新的社会,师范生要想毕业后能够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还需要掌握发展生态学、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科学以及科技伦理学等学科领域中的新知识与技能。
课堂教学与学习形式应该多样化。课堂仍然是师范生知识学习与掌握的主阵地,但其他一些形式如聆听学术报告、探究式学习、项目学习、跨专业学习、跨年级学习等也应在师范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与掌握中发挥作用与影响。新时代师范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作用发挥也会有新的变化,为了提升师范生掌握知识的牢固性与深刻性,其应该以更多的形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网络学习将会成为新时代师范生学习与掌握知识技能的重要形式。新时代师范生的教与学皆具有很强的研究性、参与性以及多样性的特征。
此外,未来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需要深化见习与实习基地建设,旨在让师范生能够对教育教学实践有更多深刻的认识与体验,保障其毕业后就能很好地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在培养方案中要适当加大师范生见习与实习课程比例,优化见习课程。不仅让师范生能够见习常态课,也能见习非常态课;不仅能够见习优秀教师的课,也能够见习一般教师的课。此外,尽可能地让师范生能够见习到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如备课、上课、作业评价、组织班会、班级管理等。实习课程安排也要结构化,不仅让师范生能够在优秀班级进行教学与班级管理实习,也能够在普通班级进行教学与班级管理实习。
如此,我们的师范生毕业后才能逐步成为优秀教师,才会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等方面拥有更高品质,为祖国未来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材。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中国教师报》2019年06月05日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