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平台» 媒体师大» 【中国教师报】让课后服务成为“营养餐”

【中国教师报】让课后服务成为“营养餐”

破解“课后三点半”难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一年多来,各地教育部门精准施策,学校精心筹划,教师志愿者主动作为,把课后服务变成满足成长需求、改善教育质量、提升职业形象的重要契机,递交了一份份富有实效性、可操作性的“教育答卷”。

 

下午3点半,全校3800多名学生来到各个活动教室,围棋、口风琴、葫芦丝、书法、亲子合唱、厨艺……丰富而快乐的活动课程,让学校的课后服务成为给孩子的精神营养餐。

 

20180523152704481566804056.jpg

 

这是记者在重庆市渝北区空港新城小学看到的一幕。日前,全国教师志愿服务联盟课后服务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此召开,来自全国课后服务试点学校及十余个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200多位代表参会,围绕“积极发挥教师志愿者作用、努力化解‘三点半’难题”展开富有成效的交流研讨。

 

“教师志愿服务已成为深入推进课后服务的一个可行思路和有效形式。”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相关负责人在会上指出,“开展好课后服务,是争做‘四有’好老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精准发力,回应民生需求的教育答卷

 

一年多前,为摸底“课后三点半”问题,重庆市渝北区教委主任艾道淳曾实地调研,目睹的现状让他十分忧心:“学校一放学,课外培训机构在校门口举着牌子接学生,足有二三十家。”

 

这些课外培训机构收费不菲,质量良莠不齐,既增加了家长的负担,也扰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

 

就在渝北区教委酝酿解决之策时,教育部适时出台了《关于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解决好课后“三点半”难题,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有了这把‘尚方宝剑’,我们第一时间出台了实施办法,在全市率先启动课后服务试点工作。”艾道淳高兴地说。

 

为了打消学校和家长的疑虑,渝北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首先明确了开展课后服务的三项基本原则——主动、自愿、免费。渝北区政府决定,区内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所需经费由区财政负担。为避免“一刀切”,他们先在空港新城小学、两江小学等15所学校开展试点,一学期后才在全区学校全面推行课后服务工作。

 

这样积极稳妥、有的放矢的制度设计和务实操作,使课后服务真正做到了百姓心坎上,得到社会各界纷纷点赞。

 

一年多来,各地教育部门都积极响应、迅速落实,探索课后服务的有效举措,把课后服务作为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提升教育满意度和行业形象的重要工程,形成许多可操作、可推广的经验。

 

在北京市,课后服务成为一项普惠政策,全市范围内推出“中小学课外活动计划”,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对参与课后服务的学校、单位和教师给予适当补助,严禁以课后服务名义“乱收费”。各区县也推出了免费托管班、课后社团活动等落实课后服务的创新举措。

 

此外,像江苏南京试行弹性放学,江西南昌发挥党员教师、骨干教师在课后服务中的示范作用,福建晋江对课后服务实施分类分级指导等,都各有特色,成效显著。

 

“一年来,这个问题已经有所缓解,已有25个省份发布了符合各自实践的政策措施。”就在今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长陈宝生对“三点半难题”给予积极的正面答复。“解决这一难题的‘政策红包’将更加厚实。”他自信地说。

 

主动作为,教师志愿者成课后服务主力军

 

去年教师节前夕,在教育部指导下,全国教师志愿服务联盟开展了教师志愿服务课后服务示范点建设,首批遴选认定了重庆市渝北区空港新城小学等34所学校作为全国课后服务试点学校。

 

“目前,全国登记在册的教师志愿者有100多万人,在全国课后服务试点学校的引领示范下,各地学校和教师已成为解决课后服务的主力军。”北京师范大学全国教师志愿服务联盟办公室主任龚河华说。

 

在本次课后服务建设工作推进会上,来自重庆、厦门、南京、泰州、晋江、信阳等地的教师志愿者代表和团队分享了他们开展课后服务的经验。

 

“我们将课后服务与办学理念、办学特色、育人目标相结合,确立了‘3+1’目标,即通过课后服务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生活生存能力、阅读表达能力,让每个学生至少培养一项兴趣特长。”重庆市渝北区空港新城小学校长陈中梅说。

 

在空港新城小学,陈中梅被老师和家长们亲切地称为“梅花姐姐”。他们成立了教师志愿服务的“梅花团队”,把课后服务变成学校课程的有益补充,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学生、老师、家长共同参与的活动课程,让每个孩子在课后服务中快乐、自信成长。

 

20180523152704473686403701.jpg

 

江苏省泰州市也是全国较早开展课后服务的地区之一,在该市姜堰区东桥小学,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办学实际,为不同年级学生配置了每天不重样的“课后服务套餐”,分为“强基固本”“回味经典”“张扬个性”三大板块、六方面内容。

 

“‘强基固本’板块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问起来,做起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题;‘回味经典’板块通过诗歌吟诵、书法练习等让学生‘读起来,写起来’,在诵读经典、传承国粹中成长;‘张扬个性’板块让学生在球类、棋类、艺术类活动中‘动起来,趣起来’,为学生特长发展提供空间。”东桥小学副校长叶荣根介绍说。

 

看得出,解决好“三点半”难题,各地、各校通过教师志愿服务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好经验、好办法,即让课后服务成为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个性发展的舞台,也真正抓住课后服务这一契机,改善学校教育质量、提升教师职业形象。

 

多方参与,构建课后服务教育治理新机制

 

就在今年初,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力度可谓“史上空前”。

 

无疑,这既为教育部门做好课后服务创造了有利的制度保障和社会舆论环境,同时也意味着对学校课后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课后服务不是一场运动,更不能是一阵风。要持之以恒做下去,成为常态。”来自江苏的一位教师志愿者代表认为,“为此,要坚决做到‘四个不’:辅导内容不枯燥,不将弹性放学变成学科教学的延续、变相集体补课;公益服务不有偿,坚决不收取任何费用;自主服务不合流,坚决不与社会家教机构串联串通;自愿服务不强迫,遵循自愿原则,不强制学生和家长接受课后服务”。

 

“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无疑会以‘良币’驱逐‘劣币’,让一些劣质校外培训机构没有生存空间。”另一位教育行政部门代表认为。他同时建议,对于一些优质校外培训机构,应该通过合理的引导,让他们成为学校课后服务的有益补充。

 

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展课后服务,避免让课后服务成为学生和教师新的负担?是本次“圆桌会议”上大家研讨的一个焦点问题。

 

对此,代表们一致认为,除发挥学校、教师和教育部门的主导作用外,还应充分调动家长、社会义工、社团组织以及社会培训机构的参与积极性,形成多方参与、多元共治的课后服务工作新机制。同时,对于参与课后服务的学校和教师志愿者,应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在评优评先、年终考评等方面给予适当褒奖和激励。

 

“要吸引更多教师加入课后服务行列,多种形式开展课后服务,而不是把它变成‘集体补课’,真正把课后服务做成百姓赞赏、孩子受益的‘民心工程’。”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相关负责人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