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平台» 媒体师大» 【经济日报】 千方百计确保脱贫人口稳岗就业                        

【经济日报】 千方百计确保脱贫人口稳岗就业                        


8月20日,在浙江省建德市三都镇松口村的小青柑共富工坊,工人把青柑茶搬运至晒场进行晾晒。工坊预计今年可制作小青柑1万斤,创造就业岗位150个。

徐 昱摄(新华社发)

9月12日,在重庆市北碚区职业教育中心新能源汽修实训室,教师(右一)在给学生讲解新能源汽车维修知识。

秦廷富摄(新华社发)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连着宏观经济。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脱贫人口就业务工总规模达到3274.32万人,同比增加34.79万人,达到全年目标任务的108.45%,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前,国内经济持续向好基础仍待加固,一些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较多的行业恢复正常还需要一个过程,稳岗就业仍面临较大压力。同时,一部分脱贫人口的就业具有临时、短期、波动性较大等特点,易受外部因素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影响,稳定性较弱。特别是近期洪涝等自然灾害对一些地区造成影响,脱贫群众持续增收面临不少挑战。对此,要将脱贫人口放在重要位置,千方百计保障脱贫人口稳岗就业。


产业振兴是脱贫人口稳岗就业的重要基础。就业稳定离不开经济运行企稳向好,对就业支撑力不断增强。要稳就业,稳产业是关键一环。当前,很多地区的县域经济产业基础较弱,承载就业能力有限,脱贫群众就业渠道较为单一。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保障脱贫人口就业的重要基础。要以县域特色产业为依托,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县域就业承载力,拓宽就业渠道,吸收更多农民工就近务工,提高工资性收入。应将脱贫人口创业优先纳入公共服务范围,以创业带动就业,强化创业服务,对脱贫人口创业给予补贴及创业担保贷款扶持,稳定经营性收入。引导脱贫人口提高市场意识,及时把产品变商品、实物变现金,鼓励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增收,增强脱贫群众致富的自发性、主动性。充分利用中央扩大内需政策,推动政府投资重点工程项目,抓好项目设计和实施,切实发挥扶贫项目资产效益,保障脱贫人口财产性收入。优先吸纳返乡农民工脱贫人口等群众参加重点项目建设,切实带动增收。


提升脱贫人口就业技能是稳岗就业的重要支撑。保障脱贫人口端稳、端牢就业的饭碗,须精准施策,打好脱贫人口技能技术培训的“组合拳”,提升脱贫人口就业的“硬实力”。完善脱贫群众技能提升机制,创新培训形式,坚持分类施策,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培训,让脱贫群众掌握一技之长,促进脱贫劳动力吃上“技术饭”。政府可增加社会培训预算、建设数字化培训平台,持续规范开展针对脱贫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及各类知识培训,确保求职者能够与时俱进。同时,探索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方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调动分布在县域、乡镇、农村的各类教育资源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围绕特色产业需求,开展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持续增强县域脱贫人口职业技能水平,为壮大县域经济提供人才支撑。


就业帮扶机制是脱贫人口稳岗就业的重要保障。要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就业帮扶工作机制,强化县乡村三级就业帮扶工作推进体系。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要进村入户,全面掌握脱贫家庭情况,在促进脱贫人口增收上发挥更大作用。对已就业的脱贫人口适时开展跟踪回访,了解其就业状况,稳定现有岗位;对就业困难的脱贫人口,组织动员乡镇基层干部精准了解就业困难原因,及时发现困难家庭,提供“一户一策”社会救助服务,让特殊群体能够及时了解、享受各项救助政策。增设或购买公益性扶贫岗位,对就业较为困难的脱贫人口特别是年龄较大的脱贫人口予以托底安置,兜牢民生底线。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教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