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至4日,“传承·变异·阐释——首届汉字学青年学者南国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举行。来自全国19所高校的30余位青年学者和资深专家参加了本次论坛。与会学者紧扣“传承·变异·阐释”的会议主题,围绕疑难字词考释、汉语字词关系、《说文》学与历代字书考索、汉字学基础理论与汉字演变规律、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汉字学课程教学研究等多项议题展开学术交流,反映了汉字学研究的前沿进展。此次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中文系主办,并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大力支持,是“南国北师中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双月”系列活动中重要的学术会议之一。
11月2日上午,论坛开幕式在珠海校区励教楼B101学术报告厅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中文系主任、文学院教授姚建彬与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朱小健先后致辞。文理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翁明鹏主持开幕式。
姚建彬向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介绍了文理学院中文系和北师大中文学科、汉字学学科的基本情况。他指出,北师大作为汉字学研究、传统语言文字学研究的重镇,名家辈出。章黄学派薪火相传,弦歌不辍。沈兼士、陆宗达等先生的汉字学论著(如《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说文解字通论》等)功力精深,蜚声学界,是汉字学研究者的必读经典。如今,以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王宁先生为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团队,奉献出了《汉字学概要》《汉字构形学导论》《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基础汉字形义释源》《小篆形声字研究》《宋代雕版楷书构形系统研究》《汉碑文字通释》《隋唐五代碑志楷书构形系统研究》等享誉学林的学术经典,倾力打造并发布了“数字化《说文解字》”“汉字全息资源应用系统”等检索便捷的汉字资源数据库,为汉字学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另外,随着出土古文字资料的井喷式涌现,古文字研究已经成为汉字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新形势下,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今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也招收了第一批古文字学“强基计划”本科生。在此背景下,中文系举办“首届汉字学青年学者南国论坛”的目的,就是为奋斗在汉字学研究和教学一线的青年学者搭建一个深入交流的平台,同时邀请本领域的资深专家给青年学者传经送宝、答疑解惑。他鼓励青年学者聚焦学术前沿,分享最新成果,尽情讨论,碰撞思想,交流心得,为推动汉字学研究和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姚建彬主任致辞
朱小健教授在致辞中谈了他对本次论坛的三个关键词“传承”“变异”“阐释”的理解和感想。关于“传承”,他指出,所有的传承都由最早的创始而来,汉字的创制,可能与中华文明同时。而以形载义的汉字,更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的标志之一,所以文字释读就是文明研究。而在当下讲传承,除了对本民族文化学术的把握,也许还要放眼世界,像鲁国尧先生说的“不崇洋,不排外”,以全人类的学术成果促进我们的汉字和文化研究。关于“变异”,汉字及其研究的变异有应对交流客观需求和完善提升效能的动因,也有创制、使用、研究者主观的施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总是伴随着变异的材料、成果与方法。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国家,我们甚至可以说变异是推动语言文字规范的动力之一。关于“阐释”,他强调,阐释汉字是还原理据,需要揣测合理、验证合规、归纳规矩、表述清晰、探本理流、以简驭繁、讲清楚传承变异。而不管是对汉字的阐释还是对汉字学的阐释,都要着眼中华文化的发展和民众的需求。
朱小健教授致辞
本次论坛邀请了汉字学研究与教学领域的四位资深专家做大会主旨报告。第一场大会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中文系赵芳媛博士主持,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赵平安、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郑贤章先后作报告。
赵平安的大会报告题目是《以文字释读拉动文明研究》。他认为,文字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明信息。在文字发展的早期阶段,文字资料稀少而难读。疑难字的破译,便成为拉动文明研究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提高文字的释读水平、甄别能力,不仅是文字研究的应有之义,而且应是重中之重。
赵平安教授作大会报告
郑贤章的大会报告题目是《“用”“同”“周”“固”讹混与古书校读》。他指出,汉字在发展演变中,不少字的形体会发生较大变化。原本形体差异较大的几个字随着新的字体如草书、行书、楷书的出现有可能产生讹混,并形成一个讹混字群,它们不仅自身讹混,以其作为构件的字也可以讹误。深入了解它们形体上的发展演变,掌握其变化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有意识地大批量地校读古文献。郑教授以“用”“同”“周”“固”这一组讹混字群为例,仔细梳理这组字的形体演变,列举本组字在文献中讹混的众多典型书证,从而利用这些讹混实例,大批量地校正了文献中的诸多讹误,为我们阅读古籍扫清了很多文字障碍。
郑贤章教授作大会报告
论坛的第二场大会报告由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副教授贾智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齐元涛、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斯鹏先后作报告。
下半场,齐元涛的大会报告题目是《西方汉字研究带给我们什么》。他认为,西方学者从16世纪开始接触汉字,对汉字的研究持续拓展并不断深入,为汉字学的发展带来很多重要的借鉴和启发。首先,西方学者提出了一些汉字学的新命题,包括:汉字的性质,即汉字在世界文字中所属的类型;汉字与其他文字的渊源关系,即汉字是自源文字还是他源文字;汉字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即汉字是否要走向拼音化。这些带有跨文化立场的命题,被中国学者吸收,成为汉字学学科非常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其次,西方学者提供了汉字研究的新方法,包括类型学的方法、语言学的方法等,为汉字研究注入了新的角度。再次,西方学者提出了很多汉字研究的新观点,如汉字为表意文字说、汉字为表词文字说、汉字起源的顿悟说等,深化了对汉字问题的认识。他强调,西方学者的汉字研究历史及成果,是汉字学史的重要内容,也是汉字学学科建设的重要资源。
齐元涛教授作大会报告
陈斯鹏的大会报告题目是《〈新见金文字编〉之增订》。他领衔编著的《新见金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是一部有较大影响的金文字书,所收材料是21世纪第一个十年(即2000年至2009年)公布的金文资料。其后又有大量新出金文资料,需要据以对该书做大幅的增订,与时俱进,以让该书更好发挥作用。目前增订本已完成,即将由中西书局出版。陈教授分别从“增”的情况、“订”的情况、新增资料的重要价值、学术性案语举例等四个方面全面介绍了该书增订工作的情况,并详细介绍了部分有代表性的案语,让大家耳目一新。
陈斯鹏教授作大会报告
11月2日午后,论坛的分组报告同步开启,与会青年学者分别在四个分会场进行学术交流,每个分会场分为上下两个半场,同时大会报告嘉宾也来到分会场,对大家发表的论文进行指导评议。
11月2日傍晚,论坛闭幕式在珠海校区励教楼B101学术报告厅举行。闭幕式由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赵岩主持,中山大学副教授吴吉煌、南开大学博士展翔、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孟跃龙、广西师范大学教授肖瑜分别代表本组对该组的论文进行了总结。大家一致认为,本次论坛发表的论文研究内容广泛,主题多样,材料丰富,聚焦前沿,都是大家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参会学者还就诸多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对话与研讨,将论坛不断推向高潮。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齐元涛介绍了北师大文学院的两本CSSCI来源集刊——《励耘语言学刊》和《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立军教授致闭幕辞和总结发言。王立军指出,汉字学研究首先要做到古今沟通,守正创新。不管是传统的语言文字学研究,还是现当代汉字学研究,抑或是当下开拓的汉字学研究新领域,一定是在传统、坚实的基础上发展的。其次,汉字学研究还需要做到中外融通。我们不仅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汉字学自主知识体系,还要关注汉字学理论在西方的传播。再次,汉字学研究要关注体用结合的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关注汉字学的本体研究,另一方面也要关注现代应用,思考如何让给我们的汉字学研究真正为我们国家的文化建设和重大战略服务。最后,汉字学研究还要思考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疑难字词的考释是微观研究的很好案例,同时我们也要致力于汉字学理论和汉字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宏观思考,让汉字学也成为世界知识体系当中必要的组成部分。王立军对此次论坛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呼吁全体同仁继续加强合作,共谋汉字学研究的美好明天。
王立军致闭幕辞和总结发言
11月3日,为了增进青年学者间的互动交流,主办方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包括文化考察、参观校园和交流座谈等,让与会专家深入了解珠海的人文景观与北师大的学术风貌。交流中大家畅所欲言,就汉字学研究的重点热点、未来趋势与机遇挑战展开深入讨论,共识与灵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孕育而生。
本次论坛的举办,不仅推动了汉字学的研究与教学,更激发了新一代学者的学术热情与使命感,为汉字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展现才华的平台。未来,期待更多青年学者加入汉字学研究行列,携手共创汉字学传承与发展的新篇章,让古老的汉字在现代社会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