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职责使命。立足新时代新征程,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传承红色基因,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履行好“四个服务”使命,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坚持政治统领,牢牢把好正确办学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着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高校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基础在于“建设”,要义在于“统领”,关键在于“落实”。讲政治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要体现到实际行动中、体现到学校党委和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上。
北京师范大学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精神作为学校党委常委会“第一议题”、各级领导干部“第一要事”,作为指引“双一流”建设的“纲”和“魂”,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到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各环节全过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推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教育体系,以高水平的党建和思政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结合办学特色优势明确符合党和国家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站稳立场、把牢方向。探索深化学校评价机制改革,将党建和思政工作成效作为“双一流”建设评估、学科专业质量评价、人才项目评审、教学科研学术成果评比的重要指标,突出权重,充分运用,推动健全师生评价体系和学术评价体系,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坚定“四个自信”,强化教育自信,在“两个大局”中保持坚定的战略定力,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科学精准“识变、应变、求变”,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内涵和实现路径,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标准,统一学校干部师生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思想认识,真正走出一条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坚实道路。
提升党建质量,着力筑牢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党的全面领导能否在高校落地生根,取决于高校党的组织体系是否健全、制度体系建设是否完善、工作机制建设是否有效。
北京师范大学坚决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修订完善党委全委会、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核心工作会、校务会等议事决策制度,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切实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对学校专项工作整体统筹与分类指导,不断完善学校党建与全面从严治党、宣传思想等工作领导小组和思想政治教育等专门委员会,健全分工合作、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完善“5+2”党建责任清单体系,系统构建学校党委、院(系)级党组织、基层党支部、党员“四位一体”责任落实体系,形成党的领导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的工作格局,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加强学校珠海校区、资产经营公司、附属中小学、总务后勤党的建设,确保党的工作全面覆盖、党的作用有效发挥。深化实施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全面做好学校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3个标杆院系、8个样板支部、2个“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的创建工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健全学校、院系、支部三级联动机制,设立政治导师和学术导师,强化对高层次人才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健全线上线下党建阵地,推进“智慧党建”平台建设,全面提高党建管理服务精准化科学化水平。坚持从严治校,全面推进中央巡视、中央审计反馈问题整改落实,深化学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实践表明,学校党组织组织力战斗力强不强,抓重大任务落实是试金石,也是磨刀石。面对高校疫情防控的复杂与严峻形势,学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决扛起政治使命,引领在前、担当在前,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让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疫情防控、教学科研、事业发展各环节全过程,凝聚起学校上下齐心、共同抗疫的磅礴伟力,全面维护了校园安全稳定。
强化铸魂育人,团结凝聚师生听党话跟党走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这是高校的根本使命,也是谋划和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逻辑起点。
北京师范大学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大力实施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组织开展全校教育教学大讨论,推动办学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系统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培育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四有”好老师和拔尖创新人才。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术、进学科、进课程、进培训、进读本,依托理论主课堂、思政金课堂、身边微课堂、传统红课堂、实践活课堂,注重学习深化、内容消化、实践转化,引导学校干部师生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机制,一体化抓好“四史”学习教育,传承学校红色基因,强化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和校歌、校史的育人功能,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成为学校干部师生的自觉追求;利用组织师生参与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重大活动契机,积极打造“行走在长安街上的思政课”。坚持以“四有”好老师标准为引领,严格落实政治把关、理论学习、培养培训、实践锻炼、典型引领、师德师风建设等工作机制,着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持续评选“四有”好老师终身成就奖和金质奖章、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等,引导广大教师见贤思齐、以德立身、行为示范。印发《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任务台账》,系统建构高水平思政教育体系,深入推进高水平思政课程与特色课程思政同频共振,不断健全“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和“十大育人”体系,形成一体化育人合力、一体化育人载体、一体化育人保障。持续开展“百千万实践育人工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砥砺能力素质,厚植家国情怀。遵循“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原则,着眼党建和思政工作对学生全员覆盖,开展“一站式”“书院制”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实施思政工作网格化管理,把校院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思政力量、服务力量汇集到学生中间,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现实需要出发,化解学生深层次困惑根源。压紧压实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构建“分兵把守、各负其责”的协同机制,研究制定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明确对课堂教学、学术研究、教师引进、合作交流等工作的意识形态管理职责。建立校园风险分析研判机制,经常性梳理学校各项重大决策、各类师生群体、各个高风险领域中存在的敏感性因素、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防止招生就业、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问题演变升级。积极应对突发和敏感事件,对在网上发布不当言论、违反意识形态管理的教师,敢于亮剑处理,有效引导网络舆情。
胸怀“国之大者”,全面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流大学建设要“抓住历史机遇,紧扣时代脉搏,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正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是爬坡过坎之时,需要从学校的历史与现实、实力和地位出发审视前进的方向,需要立足“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角度思考自身责任,更需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谋划未来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发挥教师教育特色优势,启动“强师工程”,实施“优师计划”“启航计划”“教师能力提升计划”等6大计划,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四有”好老师。聚焦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832个脱贫摘帽县的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培养一批、输送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建立从招生、培养、输送到职后支持、教育质量监测诊断、奖励和公益行动的全流程、闭环式、系统性教师教育新格局,为解决中国教育问题提供有力支持。坚持把融入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使命,深入实施“一体两翼”战略,全面推进珠海校区建设与珠海分校转型升级,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组建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支持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等平台建设,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北京“四个中心”建设;高标准打造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组织智库开展系列研究,推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对党和国家政策、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宣传解读,发挥凝聚社会共识、引导社会热点、传播主流思想、集聚社会正能量的作用。
今年是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继续坚守为民族复兴办教育、为国家富强育英才的初心使命,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覆盖教育教学各环节、融入人才培养各方面,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双一流”建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原文刊载于《党建》杂志2022年09期;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