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师大人物» 教学是我最愉快的一件事情——记北京师范大学 2022 年度“四有”好老师金质奖章获得者刘勇教授

教学是我最愉快的一件事情——记北京师范大学 2022 年度“四有”好老师金质奖章获得者刘勇教授

“师者”栏目


人物小传

刘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入选2013、2014年度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马克思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世纪中国文学史》首席专家,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京津冀文脉谱系与大京派文学建构研究”首席专家,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科研成果分别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与一等奖。主讲“中国现代文学史”获北京市精品课程,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获北京市精品教材。2022年9月获得北京师范大学第三届“四有”好老师金质奖章。


20230403203400_223989.jpg


与刘勇老师的访谈约在一个工作日的下午,彼时刘勇老师刚刚结束与博士生的组会。似是看出我们的紧张,他亲切地招呼我们:“来,小姑娘,先喝点茶,慢慢说。”从福建到广西,海滨到山川,刘勇老师问起我们的家乡,回忆曾经在各地的游历,沉稳的语调逐渐抚平了我们的不安。“开始你们的采访吧。”见我们放松下来,他笑着提醒。


谈起如何看待“四有”好老师金质奖章的荣誉,刘勇老师沉思片刻,说道:“对我来说,这是一份新的责任、新的使命、新的担当,督促着我去改进,去提高。”从教三十余载,他全身心地投入教书育人,始终将“把课讲好”当作最基本的师德和最崇高的职责。在本科生眼中,他是严慈相济、诲人不倦的师者,他讲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门兼具思考性与趣味性的好课; 在研究生眼中,他不遗余力地以研带学, 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了上百名硕博研究生,将研究课题与中国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点滴进程紧密相连。秉持着求知弗怠、教学相长的理念,刘勇老师潜心研究文学史与文学现象多年,深度解读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笔耕不辍,精进术业,先后主持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 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课比天大”


“我都无法想象不上课的滋味,我觉得这是很难受的。”刘勇老师说。自 1986 年留校任教以来,无论身处哪个职位,刘勇老师从不曾离开教学岗位。他不仅常年给本科生、研究生讲课,也常常为自学考生讲课。面对一届又一届的“新面孔”,他总是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用刘勇老师的话来说,“不讲课的话,就会失去自我更新的动力。”


四十余年的学习与工作中,刘勇老师深受北师大淳朴、低调而又扎实的科研环境与教学氛围的濡染。。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教学一线,始终坚持“课比天大”。每次上课,他都会提前十几分钟来到教室与同学们交流。 他的每一轮课都要经历重新备课、写教案、调整课件等多个环节。如此精益求精的教学风格让刘勇老师的课备受欢迎, 每学期选课系统一开便被一抢而空。他主讲的本科生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史”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硕士生课程“中国文化史专题” 也先后获得过北京师范大学优质研究生课程奖、北京师范大学“大成国学奖教金”。


以仁为本、以严为先,刘勇老师对于不同年级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面的严格把关。他表示,本科生要打好基础,硕士生要提升专业能力,博士生要有更综合全面的视野,老师对于学生要有应有的鼓励和关怀, 但在学术研究上绝不能含糊,要“严格、严厉、严肃”地要求学生遵守学术规范,反复打磨自己的学术成果。


对学生进行学术训练的过程中, 刘勇老师十分注重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培养青年人才。他以研究带动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加入各类省部级、国家级课题,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以实践带动研究,鼓励学生进行一系列京味文化、京津冀文化的调研,最终实现研究成果的“落地”。刘勇老师说,现在的学生“查资料的能力越来越强,打开手机、电脑马上就能找到,但是真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却远远不够”。 在这个信息触手可及的时代,他却更希望学生能够迈开双腿收集资料,去获取第一手的信息素材,发掘出研究中的创新性价值,避免人云亦云。“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刘勇老师正是凭借这样的教学理念督促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 开拓走向社会的通道,为高校、中小学、出版社等各个领域培养了一大批青年骨干力量。


在学生们看来,刘勇老师是良师,更是益友,许多人在毕业之后仍与他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坚持参加他主持的课题、书稿、读书会,形成了颇具凝聚力的学术团队。与学生相处的点滴也是刘勇老师珍贵的回忆。 在获得的众多奖项之中,他最看重的始终是“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佳教师”这个荣誉,只因这是学生的信任与鼓励的象征,也是他与学生的深厚感情的见证。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年轻人的思维和新鲜的知识让他觉得自己也为青春的活力所感染,“我这可能就是人家说的‘逆生长’了吧!”刘勇老师笑着说道。


为学无间断


问及对“四有”的理解,刘勇老师谈道:“‘四有’中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是四位一体、相互贯通的,而扎实的学识则是这一切的基础。”


在步入北师大学习之前,刘勇老师曾当过两年多的装卸工,流过血的脚掌、卸不完的货物、满身的脏污还有来自旁人的温暖与帮助共同成就了这段刻骨铭心的生命记忆。丰富的人生体验为刘勇老师的学术研究铺就了底色。 在北师大大师云集、沉稳醇厚的学术环境中,刘勇老师开启了他的学术之路:在这段时光中,蔡清富、朱金顺、刘锡庆、张恩和几位老师以及钟敬文、启功、李何林等先生都曾对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几十年来,刘勇老师始终专注于对文学史、文学现象的研究,对中国现代作家、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数十种,在《新华文摘》《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等核心刊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等颇具影响力的学报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此外,他也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北京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 始终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助推学科发展。学无止境,理无专在。对刘勇老师而言,对待一切工作都应不废琢磨,精益求精。他主编的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已获评“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被全国诸多院校选用为文学史课程教材,尽管如此,他还是希望能够编写出一部更好、更精的经典教材。“文学史应该越写越薄, 应该通过历史筛选,沉淀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强盛具有重要意义的经典作品。”刘勇老师说。


“九千万分之一”


当谈到“党员”这个身份时,这位有 38 年党龄的老党员的话语顿时变得凝重起来:“成为党员之后,你就不再只是一个个体了,你是九千万分之一,大学教授通过授课培养人才,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时时认识到自己是九千万的一分子。”2014 年 10 月 1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 作为一名资历深厚的老党员,一名在文化战线前沿坚守的教育工作者及文学研究者,刘勇老师始终将服务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放在教学和研究的中心位置。2017 年, 刘勇老师于国家宣布设立雄安新区之际发表了《雄安:顶级新区的顶层文化设计》,呼吁雄安新区在开辟新的建设模式和发展理念时应在全环节树立文化理念的指引;近几年,他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京津冀文脉谱系与大京派文学建构研究”, 深入参与到北京市文化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建设当中。他也曾连续担任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将近 15 年,连续十余年主持编撰《北京文化发展报告》,将学术研究与服务社会、历史梳理与现实关怀紧密结合。


“大学生到学校来是接受高等教育的, 是要全面发展的,所以,在大学授课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将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融合到学科教学的内容当中。”刘勇老师说。有学生回忆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课堂上,刘勇老师对丁玲、周立波、赵树理、孙犁等作家的深入解读,展示了 20 世纪 40 年代延安文艺座谈会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展现出现代作家关心社会历史, 关注时代语境, 关怀家国未来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给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触动与启迪。


刘勇老师还发表了很多这方面的学术成果,2021 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刊发了他《延安文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文。文章最终入选中宣部第六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


2022 年 8 月起, 刘勇老师正式担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他深深地体会到肩负的责任:“我们的研究既要构成高水平的理论,又要脚踏实地,落实到今天社会的发展。如果我们的研究跟国家的经济建设、 社会发展以及党和国家重大战略没什么关系, 那现代文学研究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从事现代文学研究多年,刘勇老师心中不变的是那份深厚的家国情怀。


古语有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经师”传道授业,“人师”弘道树人,新时代教师当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以专业知识启迪智慧,以高尚品德润己泽人。任教三十余载,刘勇老师仍活跃在教学一线,对待教书育人这一挚爱的事业,他从未感到倦怠,“指导的学生越多, 我就越有使命感”。 岁时流转, 春日再临, 在刘勇老师的课堂上,又一届北师大学子随着那铿锵的语调,洞见文史浮沉,徜徉学海无边。


原文刊载于《北京师范大学校报》2023年3月30日第1版

原文链接http://bnu.ihwrm.com/index/article/articleinfo.html?doc_id=409094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