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师大人物» 启功书画中的教师节抒怀

启功书画中的教师节抒怀

启功(1912—2005),中国当代书画家、古典文献学家、文物鉴定家、国学大师,同时也是知名的教育家。启功先生的一生,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非凡成就,但问起先生的职业,他最看重的却是北京师范大学老师的这个称号。他曾多次郑重声明:“我这辈子教书是主业,别的都是副业。”


作为一个以教师为终身职业的书画大家,他的教育理想、教育情感和教育感悟,多借书画来抒发。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来品赏先生有关的书画作品,共同来怀念这位幽默谦和、温润可亲的教育大家。



庆祝教师节的书画作品


在改革开放的酝酿过程中,科技、教育战线起步较早。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紧随其后,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邓小平同志在两个会议上都做了重要讲话,强调“教育事业,决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各级党委要认真地作为大事来抓。”“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积极落实党和国家对于尊师重教的部署和要求,作为师范教育排头兵的北京师范大学也在其中发挥了带头作用。1984年,以时任校长王梓坤教授为发起人和牵头人,呼吁在每年的八九月份开展“尊师重教”月活动,并建议“该月的一日定为全国教师节”。当年的12月15日,北京师范大学还专门召开座谈会并邀请各大媒体与会。会上,王梓坤和陶大镛、朱智贤、黄济、赵擎寰等几位先生联名发出《关于在全国开展“尊师重教月”的建议》,同时呼吁各新闻单位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多造舆论、广为宣传,启功先生具名了这一倡议并参加了座谈会。几位先生在学界和教育界都有着相当的影响力和的号召力,他们的行动,为全国教师节的设立和推广制造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为庆祝首届教师节,启功先生专门创作了书画作品。


教师节的设立是在多方的呼吁和推动下促成的。为庆祝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事件,启功先生决定以一幅画作“奉为第一届教师节纪念”。1985年,他用了整整一个暑假的时间,构图泼墨,点画勾连,绘制了左侧的“山涧竹石图”,以抒发他对教师节操的敬仰和对中国文教事业的祝愿。该作品丈二尺幅,是先生一生中用时最长、用力最勤的绘画,也是先生存世的最大画作。画中巨石岿然,瀑布倾泻,新竹拔节。在结构布局上,明艳朱竹、伟岸巨石、磅礴激流浑然一体并皆直出画外,画有尽而意无穷,以此寓意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和人民教师高洁的奉献精神,同时也刻画了气象蔚然、生机绵延的改革时代风貌,是时至今日以教师节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中的重要代表作。画作经荣宝斋装裱,在首届教师节庆祝大会上向全校师生和来宾展出,博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山涧竹石图.png

《山涧竹石图》


此外,启功先生还专为首届教师节手书书法作品两幅,内容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前者语出《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后者出自《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与教反向成就,特别对于老师来说,更相辅相成,任何一面的缺失和偏颇,就会导致好为人师的贻笑大方或者是学识浅薄的误人子弟。


   


启功先生始终秉持敏而好学的谦恭态度,在教育的园地中,付出了勤耕不辍的心力。君子三乐,一乐是对于家庭生活状态,二乐表达的是人格上的追求和完善,三乐面向的是后继有人的事业,是未达事业和希望事业的继往开来和永续发展,这无疑是真正的人生大乐,是教育者的职业理想。“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可以说是先生职业状态的终身进行时,而“君子三乐”表现在先生身上,一乐天不悯恤;二乐以先生的谦逊,是不自乐道的;至于三乐,既是先生的教育生活,也颇可用来自喻。这两则题语,虽然是寄语教师同行的,但也称得上是夫子自道,是先生一生执教事业的真实写照。


礼赞和寄语教师的书画作品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启功先生的艺术创作进入旺盛时期,他比以前更忙了,社会活动应接不暇,登门向他求字求画的络绎不绝。但先生对教师高尚节操的礼赞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寄望仍珍视有加,对于教育事业,他是不吝笔墨的。


苍松新箨图.png

《苍松新箨图》


首届教师节过后不久,启功先生接受了中央电视台关于尊师重教的一次专题采访。这次专访促使他再次作画,《苍松新箨图》在1986年春节间推出。画作左侧的题款说明了作画缘由,“献给为培养新一代而辛勤劳动的教师职工和未来从事教育工作的青年们”。右下方空白处题诗:“从来造化本无私,喜见松苍竹茂时。抱雪凌阳嘉荫远,好培修箨长新枝。”画中以苍松覆庇新竹象征教师对学生的呵护,传递出对教师辛勤育才、无私付出的由衷敬意。苍松之旁,绿竹含箨,新梢才出,兰草相伴,一片葱郁,表达了对于未来教师茁壮成长的期许。整幅画面,红松翠竹,色彩饱满,有款有诗,密不掩疏,寓示教师队伍新老共生、薪火赓续,祖国教育事业兴旺发达。


      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校区海淀校园内曦园的一角,有翠竹成片,竹丛前立有奇石,石上有先生的题字“奇峰高节”,题款为“师生学行同此竹石”,这是先生以竹石寄语北师大师生的又一作品。其中,“奇峰”描述奇石的耸立向上之势,“高节” 则拟语翠竹的高洁虚心,两者都指向人的风骨和节操,游步其侧,赏景品书,能够感受一种精神上的劝勉、鼓舞和激励。


奇峰高节.png


      1994年第十个教师节之际,启功先生书写 “教学相长” 字幅以志纪念。该语出自《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学相长.png


启功先生十分注重这一教学原则。多次书写有关内容。1987年的学校85周年校庆、1985年的第一届教师节都曾书写相应的内容敬献。前者引用了来源文献的主体部分,首届教师节书写了自己对这一原则的感悟。他的体会用语是,“我做教师时常想,自己学透了吗?把人教会了吗?我做学生时常想,知识来得容易吗?受到的启发珍贵吗?” 并题款 “曾经想过的几句话,敬献给第一个教师节。”


 


从《礼记》原文来看,“教学相长”原则原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谈学对于教的前提性和必要性,以及教对于学的反思性和促进性,通过二者的相互引发,来激发和砥砺教师的专业发展。启功先生在原意的基础上,又从学生角度赋予这一原则以新的含义,从1985年的题词内容来看,他还希望做学生的不仅要通过学习成效来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还要善于通过从师的收获来品味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方法,以此来促进学业上的不断进步。他所题写的“教学相长”,不仅赠给北京师范大学的教师,也用作对北京师范大学学生的寄语,在教师节这个值得纪念的特别日子里,称得上语少情深、句短意长,策励师生的学业进步和专业成长。


校庆献礼的书法作品


启功先生幼承庭训,在成长的道路上转益多师,最终在老校长陈垣的引荐、栽培下优游于学术和艺术的殿堂,这种经历使得他对老师以至于教师职业始终抱持一种由衷的感恩和敬佩,对师范教育事业葆有至真无上的热忱。这种情感甚至于信仰,也表现在对于师大校庆活动的参与与付出上。校庆活动中教师表彰是重要内容,启功先生校庆献礼也多以教师礼赞、母校贺岁和对于祖国教育事业的美好祝愿为主题。下文以90周年和100周年的校庆作品为代表来分述。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85年以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尊师重教政策措施的落实,北京师范大学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充分迸发,北师大师生校友不断以骄人业绩向母校报喜。1992年是北师大建校90周年,在校友返校共同庆祝母校华诞的日子里,启功先生欣然提笔作诗,“校庆今周九十年,纷纷校友着先鞭。邦家事业凭栋梁,代代前贤勉后贤。”全诗用词明白晓畅,格调积极向上,喻示北师大师生校友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勇立潮头,一代一代的北师大人,在国家教育文化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中薪火传续,不断作出了新的贡献。


校庆九十周年纪念书法作品.jpg


进入新世纪,北京师范大学很快迎来建校100周年。为庆贺这一具有重大校史纪念意义的年份,年届九旬的启功先生格外忙碌起来,继2001年出版《启功书画集》后,2002年又举办了“启功书画展”。他还专门为京师广场上新建的北京师范大学建校纪念碑“木铎金声一百年”题名赋诗,在这首七言律诗中,用“新松千尺益青葱”喻指北师大经过百年发展的高大气象和旺盛活力,“旧校仍留木铎声”用于说明北师大矢志于国家文教事业的优良传统和办学初心。历史上,北师大的发展历经坎坷,曾遭遇过整建制的调整甚至于被停办的多次危机,全面抗日战争时期,西迁陕甘办学,但这些艰难岁月,都更加考验和磨砺了广大师生对师范教育阵地、育人兴邦责任的守护,群贤呕心,教泽峥嵘。“励耘遗著今传诵,乐育高堂久得名“一句中的“励耘”,是陈垣先生的书屋名,在此指代以陈垣为代表的名师先贤,他们潜心于著书立说、教书育人事业,躬耕不辍,育人为乐,成就斐然,为母校赢得了崇高的声誉。今天,“励耘”和“乐育”分别作为师大人的人格写照和精神特质,已深深嵌入北师大的文化品格中,北师大北京校区和珠海校区的校园中有专门的楼宇、教学机构等以它们命名。


       


启功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训的提出者,更是这一八字箴言的模范践行者,他的教育事迹和人格风范,是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一个生动诠释和真实写照。在第四十个教师节之际,品赏先生的书画,感悟先生尊师乐教的思想和情怀、爱生爱校的心迹和寄语,有助于我们回顾国家尊师重教事业的发展历程,相信也会对理解教师和教师教育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以启示。


木铎建筑图.pn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