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十九大精神 |  工作动态 |  通知公告 |  专家解读
王秀丽:我希望走进学生的心灵
日期: 2016-04-01  信息来源: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我这个人不聪明,但是我喜欢朝着一个方向努力。”这句话很准确地描述出了王秀丽的特点。她语气温和而坚定,当她娓娓叙说自己做辅导员的经历时,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她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执著。
 
       王秀丽2007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从事辅导员工作。她热爱自己的事业,在辅导员这个平凡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同学们都亲切地称她“秀丽姐”。她说,“开学第一天我能记得自己班里每个学生的名字。”她就是这样,以实际行动赢得同学们的尊重。她全身心地投入辅导员工作,在奉献中诠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秋,万物萧索。一缕暖阳透进心灵之窗。

       2010年10月,一个秋风瑟瑟的夜晚,王秀丽收到2009级本科生朱某发来的一条短信,写着“再见了,感谢你们”。
 
       原来,患有重度抑郁的朱某在当晚选择吃超量安眠药自杀。一直很关注朱某的王秀丽敏感地意识到,“这条短信是告别,也是在提醒,提醒收到短信的人赶紧赶到,把他送医”。
 
       王秀丽立刻与朱某舍友取得联系,一起将朱某送往医院,幸亏抢救及时,朱某脱离了生命危险。
 
       对于从事辅导员工作已经六年的王秀丽来说,免不了会遇到有心理问题和疾病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尤其是患有抑郁症之类疾病的学生,一方面需要积极的医院治疗,另一方面,心理教育也非常重要。“这样的孩子,很难走进他的心里去”。谈及心理教育,她说更愿意用“心灵教育”这个词,“心灵教育”就是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帮助他们重建自信。
 
       王秀丽对朱某一直很关心。朱某来自贵州,操着一口带有浓重方言味的普通话,英语和计算机基础也比较薄弱,这些都导致他难以适应 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家庭、学业、情感各方面的压力和挫折,像多米诺骨牌似地接连压向朱某,让他几乎透不过气来。
 
       王秀丽意识到,仅仅依靠谈心是很难走进这样的孩子心里去的,还要在行动上给予更多的帮助与支持。
 
       在朱某住院期间,王秀丽的身影不时出现在他的病房内。病友们发现,王秀丽会关切地俯下身,为朱某掖好被子,为正在打着点滴的他喂水喂饭,拿着扫帚和簸箕清理地上的呕吐污垢。实际上,所有的悉心照料只为换得学生的振作。
 
冬,寒风凛冽。温情传递,不畏风雪。

        “大学四年,让我们一起成长”,王秀丽一直努力践行着开学初对学生们的承诺。
 
       大年三十的风雪天,王秀丽来到安定医院排号等药。室外的风雪似乎与她无关,她的眼神始终聚焦在医药窗口上。此时朱某已经回老家过年,而抗抑郁症药物已用完,得知此事,王秀丽一心想的是万一朱某回家后病情加重了怎么办。她买好药并及时寄给了学生。
 
       每当同学遇到困难,急需帮助的时候,王秀丽总是竭尽所能,赶到他们的身边,为他们排忧解难。
 
       一年的腊月廿九,正是王秀丽怀胎十月,离预产期只剩三天的日子,她得知2006级班上有位来自西藏的同学住院,急需手术费用7000元。当时已经下午5点多了,时间紧迫,王秀丽决定给学生先垫付这笔费用。她拿着银行卡跑了两个地方,中间坚持不住时,就坐在花圃边或石凳上喘口气。终于在晚上7点左右把7000元交到了学生手中。
 
       春,春寒料峭。希望翩翩而至。

       在工作中,王秀丽将学生们的问题分门别类,目的是能更系统、更有效地来帮助他们。在她的视野中,历经家庭重大变故的学生、经济困难的学生同样是她关注的焦点。
 
       在小小的办公室内,王秀丽与2010级的廖某对坐着,耐心聆听廖某的诉说。原来,在两年内妈妈、爷爷、奶奶三位亲人相继离他而去,同时家里欠下10万余元的债务,他无力偿还。
 
       于是,王秀丽同廖某的班主任商量,决定给予资金上的帮助,这也获得了学校的支持。王秀丽还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2000元交到他手中,让他寒假回家安心照顾已经癌症晚期的父亲。
 
       春节后,廖某的父亲去世了,为了能办好葬礼,廖某留在了老家。学校这边,王秀丽多次往返有关部门,全力帮助他申请学校的困难补助。她觉得,只要能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自己累点没关系。
 
       夏,热力四射。公益之光照耀胸膛。

       2012年,夏,漫漫寂静的夜里,一支学生队伍从数千里外的地方来到官代河岩口村,车门敞开,周围渐渐地聚起一束束橘色的手电光,附近的村民不约而同地出门来,将他们的行李扛到山腰处的岩口小学。
 
       他们就是北京师范大学贵州岩口爱心支教队,从此刻开始,为期20天的爱心支教活动正式开始了。
 
       这只支教队的指导老师就是王秀丽。她坚持“公益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支持支教队的运营,她多方筹款。选择贵州省        毕节市大河乡官代河村的岩口小学作为支教基地,也是希望向当地的孩子们传递爱的信息。
 
       支教队的队员们把官代河村叫做“远方的另一个家”,村里的乡亲们则把他们称为“高山上飞来的金凤凰”。
 
       在30平方米石砌的平房教室里,只有梁正雄一个老师,他一个人教三个年级的课程。支教队的到来,帮助他弥补了学生平时学习课程的不足,根据学生的年纪特点,王秀丽指导支教队安排了自然科学、手工美术、英语、音乐等课程,还对当地贫困学生进行了一对一支援。
 
        在支教期间,王秀丽为当地的乡镇领导讲解国家教育政策,经过不断地沟通交流,岩口村第一所公办小学———“官代河小学”终于建成,接着还要修球场和食堂。
 
       四年支教历程,北师大贵州岩口爱心支教队一步步建立起完善的运行制度,从新队员的选拔到队长的审核,无一不规范,再加上定期的例会,让支教活动能够一直进行,并将爱心不断延续。
 
“我的爱心,要在这个工作岗位播撒,我的责任要在这个岗位上凝重。”——王秀丽
 
       王秀丽担任过免费师范生的班主任,针对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她提出了一个“大师范”的理念。这是指她对师范生的三项要求,用通俗易懂的话来概括,就是:能说,能写,能张罗。
 
       “对于师范生来说,将来要从事教育行业,所以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王秀丽说。于是她就和学生们一起成立了志愿讲解队。志愿讲解是向陌生人讲解历史知识或景观,因此口头表达能力很容易提升。王秀丽为了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锻炼的平台,就和校史馆、恭王府联系,专门设立讲解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王秀丽还要求她的学生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尤其是快速写作的能力。《春秋人文报》在王秀丽的大力支持下,迅速地发展壮大。这份报纸深受学生喜爱,并加入了首都高校传媒联盟,成为一支活跃在校园里的学生媒体。
 
       此外,王秀丽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未来教育家”社团,“形式与政策”小组等都是在她的帮助下成立的,王秀丽希望学生们通过参加这些社团活动,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有一个参加“未来教育家”社团的学生就坚信:“从‘未来教育家’社团里,一定能走出中国未来的教育家。”
 
       王秀丽清楚地记得,有一个2007级的孩子,叫张延峰,在辅导员的影响下转成师范生,又在她的关怀下,普通话水平、学业成绩和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张延峰大学毕业后进入青岛二中工作。“那是一所全国重点高中,五年之前都是研究生才能进去的学校”。
王秀丽如所有辅导员一样,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情,但她又不一样,她总勉励自己:“我的爱心,要在这个工作岗位播撒,我的责任要在这个岗位上凝重。”
 
       “你用你的生命教育我,你用你的言行感染我。”一位学生在给王秀丽的信中写到。
 
(王秀丽,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
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记者 林思媛 牛春燕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Email: xcb@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