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教学重点是从“量”的普及转变为学术思维能力的训练,如果把普及基础知识作为课堂上的主体来讲授,那么学生对于课堂的兴趣就会减弱。学校与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学习习惯的引导者、思辨思维的训练者。——张洪忠
写意生活:简单但不平淡
作为新闻传播学院的教授,张洪忠的日常生活可以概括为 “简单”二字,他已经习惯了每天奔波在教学、科研和家三点一线的行程上。“每天八点到学校,中午在食堂吃饭,下午六点回家,晚上七点再回工作室,十点回家休息,周末和家人散步,节假日和家人骑行……”
“简单”还体现在他的工作地点上。在南院京师科技大厦的西北角上,坐落着一排不起眼的平房,张洪忠的工作室就在自己从北师大科技园租来这排“北平房”中。办公室面积不大,狭小的空间里十分紧凑地堆了许多东西:打印机、小黑板、投影仪等教学办公设备,还有一摞摞文献资料,墙上钉着的小黑板上,张贴着课表、校历。看得出,近期满满当当的工作安排,占据了他绝大部分时间。
面对这样“枯燥”的生活,张洪忠却显得十分满意,“这样的生活很规律,但不平淡,因为每天都有学术和知识的挑战,工作皆是我所爱,道路是自己所走。”
正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摒弃了大千世界的物欲纷扰,一色一音一味的平淡给了张洪忠安定与幸福。“我很少有应酬,所以一般都和家人吃晚饭,吃完晚饭陪陪家人再去工作室,和业界朋友的沟通一般会放在中午的时候。”评价自己为“学术追求,写意生活”的张洪忠,把精力全部放在了研究和教学上面。
授课风格:享受被学生“挑战”
当记者进入办公室时,张洪忠正在辅导自己的硕士生。他的口气果断严肃,从文字到图表,不停地勾勾画画,完全没有因为记者的到来而有任何中断。然后,张洪忠突然话锋一转,问起了学生毕业后的打算。在学业上要求严格,在生活中平易近人,这就是张洪忠与学生交流的风格。
“严格”已成为张洪忠带学生的一个标签。在向记者介绍工作情况时,他特意介绍了办公桌上的两沓表格:一沓记录着学生们的课堂表现,共分为从“A+”到“B-”六个不同的等级;另一厚沓则是他开设课程的教学安排,上面详细说明了每节课的学习要求,甚至标明了课堂引用文献的出处和三篇以上扩展阅读。而“严谨”则是张洪忠课堂风格的一个缩影。“我上研究方法课,有些研究生可能会‘胆战心惊’。”曾经有学生因为没有提前阅读文献或者迟交作业,上课时很紧张。“科学研究必须严谨,学术研究方法的训练应该是很严格的。”在张洪忠的严格要求和精心设计下,他课堂上的学生总是聚精会神,精神抖擞。即使是他给本科生开设的“公共关系”“媒介经营与管理”课程上,也没有人敢迟到,更没有人敢无故请假或者旷课。
这样理直气壮的“严格”背后,是张洪忠深厚的学术功底与为学生所称道的课堂氛围。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张洪忠精心设计课程环节,反复钻研授课内容,力求课程有内容、有深度、有乐趣。
这位口头禅为“要不断追问”“研究问题要深入”的老师,对学生的期许是“专业要求,合作分享”。“我常提醒一些学生有一段时间没有‘挑战’我了”,张洪忠很享受课堂上激烈的争论、思维的碰撞,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没有初飞的雏鹰会怪罪雄鹰的严格,学生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因此对于张洪忠的严格要求,其实学生“还蛮喜欢的”。
学生们对于张洪忠的爱,不仅是因为他严谨的学术态度,还有他在课堂之外对学生的关心照顾。在教书生涯中,张洪忠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张洪忠老师上课很严肃,但课下特别平易近人,为学生着想,让我们选择感兴趣的领域去学习和锻炼。”一位研究生这样评价自己的导师。“他让学生们感觉到,大学是这样一个地方:载着梦想进来,再怀着更大的梦想走出去。”
教育反思:“大数据时代一切都不一样了!”
翻看张洪忠的微博和博客,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社交网络的活跃用户。微博基本每日更新,他喜欢在微博上分享时事热评,也愿意分享所见所感,“直播”各类讲座培训现场,真正把学术与生活结合起来。
作为研究网络舆情和传播效果的学者,在网络时代下,他对教育有着自己的思考:“有些人总是抱怨现在的学生变了,学生真的变了吗?”很明显,他对这种观点持反对意见。他的经典语录是:“大数据时代一切都不一样了!”他认为在当下,必须要改革课堂教学理念。“要学生尊重课堂,首先老师就要真的有东西教给学生。不是学生变得不尊重课堂、不尊重老师了,而是教师应该反省自己所教的东西在互联网时代还是不是知识。”在张洪忠看来,互联网上知识在“量”上的丰富远甚于学校,所以互联网时代的课堂教育必须在“质”上下工夫。他坚持认为,互联网时代的教学重点是从“量”的普及转变为学术思维能力的训练,如果把普及基础知识作为课堂上的主体来讲授,那么学生对于课堂的兴趣就会减弱。学校与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学习习惯的引导者、思辨思维的训练者。
(张洪忠,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记者:杨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