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条源源不断、生生不已的鲜活的溪流。
知到了头就是行,行到了头就是知,知而不能行则不是“知”,行而不能知则不是“行”。
课堂不应该成为老师的“独舞”,而应该是师生互动的空间。
——李芒
在李芒的办公室里有一张照片,照片上李芒坐在教室中的椅子上亮出V字手势,面前的课桌上是一个水果蛋糕,他的周围是十多位欢笑的大学生。所有人都笑得那么灿烂,就像三月春光那样温暖。
这是2014年他为本科生上最后一次课的时候,学生突然拿出一个蛋糕,说要为老师庆祝生日,并通过视频的方式,每人说了一句“谢谢李芒老师!”李芒说,“我也搞不清他们是怎么知道那天是我的生日。那个时候我已无法保持庄重,尽情地流出了幸福的泪水。教师所获得的最高褒奖,莫过于学生对你的喜爱。”李芒在回忆时,嘴角始终带着微笑,神情就像一个得到糖果的孩子一般喜悦。
师生关系是世间最神圣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世间最神圣的关系。”这是李芒在回忆多年从教时光后的总结。李芒进一步指出,大学教学活动的本质可以使用“关系”来指称,任何教学活动的外在形态,都是师生关系的具体表征,任何方面的教学效果,都是在师生关系之中实现的。李芒对时下一些研究生把自己的导师称为“老板”的行为表示十分痛心。“在日本,只有从事两种职业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先生,一是教师,二是医生,可见这两种职业的特殊性。所以,将师生关系表述为简单的金钱关系的行为,我并不赞同。而当听到学生在私下里喊我‘芒哥’的时候,我会心花怒放。”
李芒认为现代大学教学应实现三个中心目标:一是既要追求知识量,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习得简单的客观知识并不是教育的目的,而独创地运用知识和发现新知识才能改变命运。真正使学生终生受益的是观念、意识、能力和习惯。二是既要关注学生目前习得了什么,更要关注学生今后能做什么。“知到了头就是行,行到了头就是知,知而不能行则不是‘知’,行而不能知则不是‘行’。”三是既要培养学生能用已有的公式解决已有的问题,更要培养学生能够解决没有答案的问题。“大学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课堂不应该成为老师的‘独舞’,而应该是师生互动的空间。”
李芒希望自己能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讲者。在一次意外中李芒折断了手腕,由于心中挂念着学生的课没人上,他咬着牙,吊着绷带走上讲台,坚持一如既往地为学生上课。有人问李芒为何不等伤好了以后再去上课,他笑着说相信上课就是最好的“去痛药”。学生们在事后回忆说,“看着吊着绷带的老师,深深感受到了老师对于上课的激情,真正体会到了教师工作的神圣,能遇到这样的好老师,是我们的幸运。”
完美的课堂=师生追求快乐的过程
教师的魅力也许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教师深厚的知识底蕴,另一方面应该来自其人格力量。而这两个方面的特征都可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
在教学方面,李芒倡导“学苦论”的教学理念,坚信教师的使命在于帮助学生“去苦”。他提出,人类的学习活动并非具有长久快乐的属性,正式的、具有明确目的性的学习活动一定是需要付出努力的,因此,艰苦性是学习活动的“常态”。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帮助,主要体现在“去苦”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体悟到隐藏在学习过程中的快乐与满足。课堂教学就是师生共同追求快乐体验的过程。
李芒说,学习是人的一种自我更新的生存活动,是人积极的、活生生的“绽放”状态。学习是一个自我超越过程。即便是学习所谓客观的物理现象,也是通过学生主观思维而获得的,通过学生的自我加工而实现的。所以在课堂上,李芒鼓励同学们独立思考,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形成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使用理性”思考问题的学术态度,激发向权威挑战的学术勇气。他希望学生能提出更多不同于教师的新颖的观点,形成独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力求营造民主、独立的课堂氛围,“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打断我的讲授,提出问题。我将这种情况作为难得的教学机会来处理。”他认为,教师只有学问是不够的,还应该利用自己的学问“超度”学生,使学生的大脑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热思维”,帮助学生把学习时间集中用于关键概念上,设计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进行能动学习。
李芒在讲课时有一个习惯,就是不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现在很多教师离开了PPT就不能讲课,这就颠倒了教学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他认为大学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多元的,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应该被PPT等多媒体工具所束缚,PPT不是教师的讲稿,只是精髓与要点,教学内容应该从教师的大脑中“款款而出”。李芒将板书比作中国文化的图腾,课堂上必须使用板书。“当教师摆脱了PPT的控制,才能产生教学灵感,才能旁征博引、左右逢源,讲出自己独特的思想,这些内容正是教师自己正在思考、酝酿的研究问题。这是‘一边讲课,一边研究’的生成性教学,也是教学与科研完美结合的过程。”
成为鲜活的溪流
“给学生上课,就是给自己上课”,这是李芒在教学中最大的体会。他认为认真积极的态度是最重要的。大学课程的内容选题应该在学科领域内具有拓展性和学术深度。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年复一年地上同一门课程,在表面上看像是一种重复性劳动,但实际上并非简单地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永无止境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程范畴内对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教育界流传着一句脍炙人口的话: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需有一桶水。而实际上,桶是有限的,舀了几次就会干涸。而且静止的死水,时间久了就会过期失鲜。准确地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条源源不断、生生不已的鲜活的溪流。”
《学与教基本理论》课程,李芒一讲就是二十多年,但他每次上课前都要精心设计,不断尝试新方法,终于形成了“指向提升能力的大学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互动式讲授、教育叙事、模拟教学、读书汇报、视频拍摄与展示等教学环节。这种教学模式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深受学生的欢迎。
同时,李芒也根据当下热点和学生一起探讨新兴的教学方式。比如说道“MOOCs”(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国内不少高校都推出了各自的“MOOCs”课程。李芒认为对于这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应该保持冷静的态度。“MOOCs”只是可供选择的教学模式之一,应该从需求出发,从目标出发,“需要认真研究使用‘MOOCs’到底要干什么”。对于翻转课堂的风潮,李芒认为,“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于翻转,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于翻转,不是所有的学段都适合于翻转,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必须翻转,不是所有的翻转课堂都使用视频。”
教学与科研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他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信息化学习方式》《远程教育教学设计》《学与教的理论》《技术与学习》《教师十大素养—技术素养》等30余部著作。编著的《教育技术学导论》入选第一批“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被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正因为他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才使得他的教学不囿成见,具有创新性,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做厚道人,教明白书,钻精深术”。李芒就是这样,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当做自己最大的事业,无私地将自己的德、才、情传递给学生。
教育是生命的绽放,这句话不仅是李芒的座右铭,也是他在教学过程中的生动写照。
(李芒,教育学部教授)
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记者:和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