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专题新闻» “双一流”建设大家谈» 胡智锋:高等教育要为中国在世界的腾飞助力

胡智锋:高等教育要为中国在世界的腾飞助力

胡智锋,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影视美学、影视文化、传媒艺术、电视传播艺术、公共文化服务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多次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4)、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08)、“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0)、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12年)、“新中国60年影响中国广播电视进程的60位人物”(2009)、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曾担任“五个一工程大奖”、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等国家级奖项的评委。参与数百个电视频道、栏目、大型节目的策划和主创工作。曾赴亚、非、欧、美、澳多个国家及地区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


20180831153570143799203303.jpg


立足战略制高点,高校“双一流”建设需高歌猛进


记者:胡院长,请问您怎样理解高校“双一流”建设?


胡智锋:“双一流”政策是国家的一个战略性布局,与 “985”“211”“协同创新”一脉相承。我国发展的主客观条件证明了高校建设“双一流”政策的出台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一,中国特色的国情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符合国家建设以及国家战略布局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主要是国家主办的,需要由国家去投资并在人财物方面进行配置,这与欧美体制不一样,也就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进行阶段性布局。第二,国家对高校建设提供的资金分配需要“好钢用在刀刃上”。国家专办高等教育的现状需要花纳税人的钱,所以我们国家需要将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重点投放在最有效益的优质高校。“双一流”的出台恰恰符合这种人才培养的趋势。第三,我国的经济发展已居世界前列,但在文化影响力方面还比较弱,因此,提升文化软实力刻不容缓。面对世界的质疑,高等教育担负着重任,包括为国家提供人才支撑、科技支撑、学术支撑和文化支撑等。高等教育要为中国在世界的腾飞助力,这要求我们必须赶超世界一流大学,在社会文化、人才培养方面有质的飞跃。近几年,我国大学的世界排名稳步提升,这证明我国创建“双一流”是卓有成效的,提升国家软实力指日可待。



“双一流”的北师大要经得起“阶段性监控”


记者请问胡院长,您怎样看待北师大“双一流”建设?


胡智锋:北师大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相当多的学科已被列入“双一流”建设重点学科,处于“一流”状态。但是我们仍然不可掉以轻心,要经得起“阶段性监控”。“双一流”高校和学科需要通过网络平台的公示,经公共区域进行监控,实现国家事务和舆情的互动。因此,任何的高校和学科都不能因为暂时被列为“双一流”而高枕无忧,“这是一个阶段性和动态性兼具的建设过程”。国家会通过3-4年阶段性的检查来监控高校的各项指标。所以,高校的地位可上可下。可想而知,高校“压力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醒,保证自己的高水准,争取拿到更多的资源,引进更多的人才,才能不断实现自我突破,获得蒸蒸日上的发展。”



群英荟萃抓龙头,精益求精创一流


记者:您对于艺术与传媒学院在“双一流”建设中的设想有哪些?


胡智锋:我们经过讨论,计划将龙头专业——戏剧与影视学科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北师大的戏剧与影视学科排名全国第二(目前中国传媒大学居第一),在下一轮建设中,到2020年力争在全国达到至少并列第一;到2030年做到“国际知名,有世界影响”;到21世纪中叶让北师大戏剧与影视学科跻身世界前沿。我们力争做到这个程度,一步一步分阶段实现目标。


记者:在学院学科“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您认为哪些方面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去改进呢?


胡智锋:对于我们来说,戏剧与影视学科能够进入“双一流”是一个特殊的机遇,但我们也清楚自己的不足。第一,我们的学科历史积淀时间很短,从1992年创立到现在,仅有25年的发展历史。第二,基础稍显单薄、系统覆盖优势先天不足。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专业院校有很长的建校历史,学科发展基础较为厚重,并且有代代相传的系统连贯性,自成体系。这些有着50-60年历史积淀的院校在各自的领域又有着极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于是形成了在电影行业工作的多是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生、在广播电视领域工作的多是传媒大学毕业的学生这样一种大趋势。相对来看,我们起步较晚,对于这些行业的辐射力相对有限。第三,师资队伍短缺。我校戏剧与影视专业老师不足20人,年轻老师较少,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仍需加强。相比其它专业院校庞大的师资队伍,我们稍显薄弱。另外,我们在硬件条件及空间方面也有不足,所以能否在下一轮评比中继续保持“一流”,我们倍感压力。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20多个老师奠定的基础还是不错的。我们总量有限,但是高端。这体现在几个代表性人物上,比如黄会林老师、于丹老师、周星老师等,这些人都在学科领域享有较大的声誉。80多岁的黄老师提出了“民族化”问题,比较有特色;于丹老师做的“文化传播”讲座,带来的社会影响力很大;周星老师是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科的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多重学科前沿身份在这里汇集,对学科的发展前景是比较重要的。这些老师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使得我们的学科优势和竞争力也是无可比拟的。


美育璀璨传媒路,人才培养面面观


记者:您如何看待2016年底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


胡智锋:我比较关注的是会议中提到的核心观点——美育,因为在艺术与传媒学院,从戏剧与影视到数字媒体专业,全部都与美育相关。这次会议将美育提升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证明了新时期我们对于这个问题认识的深化。“加强美育,通过美育来推动高校思政工作”体现了非常重要的动向。我们可以通过强化美育来培育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一条创新性的思路,更深层次地凸显了艺术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如何通过美育渗透专业教育,传播健康的主流价值观,以及培育正能量的专业人士,是我们未来应该考虑的问题。


记者您认为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来适应国家的需求?


胡智锋:对于我们戏剧与影视学科来说,我们需要培养四种类型的人才。第一类,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人才。需要在全球化交流剧增的形势下,具备在戏剧与影视方面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化交流的能力。第二类,复合型人才。懂创作的同时通学术、会艺术、懂技术,能生产又能传播,还要懂得管理运营。随着戏剧与影视文学的市场化,它会成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复合项目,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人不仅仅只有一种能力,而是全方位开花,多方面精通。特别是需要培养高端组织管理运行的人才。第三类,高端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力求培养每个方面最优秀的专业人士,比如在某个领域顶级的导演、编剧、摄影、表演人员等。第四类,师范性人才。我们要培养面向中小学、高校的戏剧与影视课程师资,使其可以教授艺术综合以及戏剧与影视课程等。这主要是考虑到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多在电影戏剧行业机构任职,去中小学执教的较少。


师者之道: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的完整的人


记者:能否请您谈谈对“四有”好老师的体会呢?


胡智锋:我来北师大工作的时间不长,就结合在高校工作三十多年的教育经历来分享一下自己对“四有”好老师的体会吧。老师对于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更多的是人格方面的教育。因为人才是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所有的知识都只是一个切口,除了专业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人格。所以,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的完整的人对于我们教育者来说非常重要。在我的教育生涯中,首先关注的就是“尊重”,包括表面的礼仪和背后的言论。这就需要师生的相互尊重,不得为了利益的摩擦妄自非议,学会尊重是解决矛盾的有效途径。第二是团结。不能因为不同团体利益矛盾影响团结,不得搬弄是非,时刻谨记我们是一个相互团结的大团体。因为在我们学院,一个专业方向可能会有很多导师,我们需要的是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沟通和配合是团结的重要体现。第三是“三实”。真实做人,不弄虚作假,知错改错。踏实做事,不虎头蛇尾。扎实做学问,勤于思考。同时,这也是我对学生的期望,“尊重、团结、真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做学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