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专题新闻» “双一流”建设大家谈» 宋长青:把握时代脉搏,建设一流地理学科

宋长青:把握时代脉搏,建设一流地理学科

宋长青,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执行部长,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主任,《地理学报》《干旱区地理》《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中国地理科学)》副主编。多年来致力于地理学研究范式、地理学区域综合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发表学术及学术管理论文100余篇,出版《土壤科学30年:从经典到前沿》《土壤若干前沿领域研究进展》等专著。2000年至今,在全国各地理学相关科研机构、高校做过“地理学的区域集成研究”、“地理数据-问题与研究范式”、“地理问题与地理尺度”、“地理数据与地理思维”、“中国地缘政治的全球战略”、“地缘研究的主要问题及方法路径”等专题或学术报告近百场。


20180828153544221766503836.jpg


持续推进学科改革,切实将理念转变为行动


记者:国务院印发了“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您对学校“双一流”建设有什么看法?


宋长青:“双一流”大学的建设是全国教育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从整体发展来看,建成“双一流”大学,首先要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引领作用,同时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优秀学科,通过优秀学科的建设实现一流大学的建设。


从这个意义上讲,“双一流”大学一是要有一批高水平的学科,二是要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和教学特色,彼此互动、整体协调,能够在学生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取得突出成就的学科优势组合,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当今各个大学竞争十分激烈的时候,一个学科体系的构建,是相当重要的。学科构建合理,学科之间能相互促动;构建不好,多个学科竞争有限的资源,彼此的发展都可能受到限制。


在我们地理学的学科构建上,同样贯彻着这种思想。强调有所为,使那些能够相互促动的学科方向共同发展,强调这些学科方向能够为社会服务,这是我们学科建设的主体。归根到底, 一流大学是由一流学科构成的,是以一流学科为基础的总体表现。


记者:您认为世界一流学科应该怎样建设,就“世界一流”地理学科的发展来看,应有怎样的规划?


宋长青:要建设一个一流学科并不是容易的事。从学校层面来看,一流学科应该具有人才培养功能、科学研究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


第一,人才培养要体现师范特色的教师教育。要根据国家需求和学校定位明确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定位。


第二,科学研究强调教学相长。科学研究不能脱离教学,学科要通过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动,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第三,研究方向要贴近社会,旨在服务社会。今日的科学研究不只是满足科学探索的好奇心,科学研究的成果要实实在在地为社会服务。在科学研究方向的选择上,应该更加贴近社会,更为直接地为社会服务。在地理学科的建设中,我们择重选择了生态环境、灾害风险研究,选择了国家重大战略问题的咨询研究,选择了诸如地缘关系、精准扶贫等关系到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研究。只有把这些研究方向选择好、建设好,才能为国家扎扎实实地服务。与此同时,一流学科需要依靠社会评价,如何应对国内外的评价体系是一流学科建设的一大问题,如何在坚持我们本质内核的同时,做到内外兼修,从而实现专家、雇主、家长、学生等多个方面的满意是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所应思考的重要问题。


第四,一流学科建设应注重中华文化特质塑造的人才培养。学校是培养各类人才的基地,精神素质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在培养过程中学科应强调培养具有中华文化特质的知识结构,以满足国家两个一百年建设的需求。


以上四方面是我们对地理科学学部人才培养的定位,也是我们认为的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


记者: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色,能否介绍一下在“双一流”建设中,地理学科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宋长青:地理学科建设具体包括三方面内容:清晰的目标、可行的路径以及严谨的态度。


清晰明确的目标。北师大地理学科在2017年全国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学科,全国只有北大和北师大的地理学科进入这个行列,在学科未来的建设中,保证国内的领先优势,同时不断扩大国际的影响,使我们地理学不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有较好的国际地位,是我们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给予学科的定位。具体目标有四个:第一,打造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主体的地理高等教育的模式;第二,通过多年的努力,在国际上建立中国的地理科学学派;第三,全面系统地建立地理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系;第四,使北京师范大学成为知名的地理学研究中心。


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有了目标之后,就需要有效的实践路径。在教育教学方面,我们持续推进课程体系和学科教材改革。2017年是启动阶段,2018年是论证阶段,2019年课程体系将会正式实施。这次课程体系改革充分体现了时代的特点。我们将地理大数据分析、复杂系统分析、人工智能等都纳入了本科学习的必修课。集中精力建设我们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希望能够在课程和教材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的地理学教育。在科学研究方面,我们极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科研平台。不断加强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七个省部级平台的建设,不断发展野外观测能力。同时在我校“一体两翼”战略规划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珠海校区的资源,加强地理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整体建设。在社会服务方面,我们对一些特别的研究方向,如风险灾害、土壤侵蚀、生态建设、地缘关系、精准扶贫等都将给予更多的关注。


严谨认真的态度。一流学科建设不是唱高调,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存在的困难以及在将来与同类学科竞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实事求是、严谨认真地去解决。目前我们认为北师大地理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人才建设是关键之关键。


记者:您刚刚提到一流地理学科建设需要持续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您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地理学科的课程体系改革?


宋长青:计算机和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地理学面临着全新的形势,传统的课程已不适应当今的时代,课程体系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现代的发展。


人类的技术进步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个是蒸汽机时代,一是电气化时代,今天的我们进入到计算机和网络时代。蒸汽机和电气化时代解决了我们基本动力的问题,而网络化时代,不单单是解决基本动力问题,而且实现了大量信息的传输和应用,大量人工智能替代人的思维。今天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第一要能适应这个时代,第二要能驾驭这个时代。过去我们把地理学的要素:水、土、生物和人分门别类进行研究,但是现在我们发现人和自然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水、土、生物也是紧密地相互作用。我们传统的还原论的思维在解译地理系统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所以我们要建立系统的思维,把人和地看成一个和谐的系统,把水土气生作为一个系统开展研究,因此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论体系、研究技术体系等必然都面临着更新。课程体系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符合自然规律整体认识需求。要培养出更能够满足社会各领域需求,助推社会进步的人才。当今的学科不仅仅是地理学,许多学科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将理念化为行动,这是“双一流”建设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点。


关于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内容,我们要说的第一个是系统的方法论体系的建设。地理学的系统思维大家早就意识到了,但是系统的方法论体系建设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所以在系统观念指导下的系统化的研究实施,存在着巨大的障碍。如果从理论到实践能够顺利的实现,会对地理学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第二个是用系统思维把系统进行科学地拆解。复杂系统的提出,对系统研究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系统有相对简单的系统,有相对复杂的系统。复杂系统用传统的动力学方法、传统的牛顿力学方法是无法解译出满意的结果,所以就给我们今天的科学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立足学校定位和学科特色,培养一流人才


记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根本在于培养一流人才。您多次提到学科建设要注重塑造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精神素质,请您具体谈一下高校需要培养怎样的人才?


宋长青: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元的,立足于北京师范大学的学校定位和地理学的学科特性,我们在地理学科人才培养中强调三方面的定位。第一,要培养优秀教师;第二,要培养地理科学研究方面的优秀人才;第三,要培养具有特殊技能、满足社会广泛需求、服务于各个领域的适用型人才。因此,我们的人才培养也侧重三个方面:针对教师,强调教师教育的培养;针对学术人才,强调科学素质的培养;针对适用型人才,强调基本技能的培养。


记者:人才培养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中之重,而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您认为大学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宋长青:这是一个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明确的问题,但是在现实环境中,又是很难回答的问题。


首先,大学教师要教书育人并重。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教书育人的政策,尤其强调人才培养中的立德问题,强调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这是老师在育人过程中要充分给予考虑的。


其次,教师要能够传授给学生时代最先进的知识和技能。我们不能一成不变地传授着几十年老套的课本,这不符合科学发展和未来社会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课程体系改革和教材建设在今天的大学教育中势在必行。教师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理科学学部教师关心并引领这方面的工作。


再者,大学中教学科研并重,教师要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学校的定位是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强调综合性,综合性指的是学科综合,教学科研综合。在科学研究上,一定要体现出学校的特点和优势。要时刻把握国家的发展需求,握学校发展对地理学科的要求,能够满足以上教学和科研需求的老师才是真正合格的老师。


另外,我认为北师大的教师要体现中华文化的优秀品质,理科教师要有儒雅之气,文科教师要成为文化典范。


同心同向汇智聚力,谱写学科发展新篇章


记者:新时代谱写“双一流”建设的新篇章,您对学校未来发展有什么建议?对师生有什么期望?


宋长青:从学科上讲,前瞻布局是最迫切的任务。以往研究讲战略研究总被认为很虚,但实际上战略研究是直接影响行为结果的。学校应该加强学科战略研究,明确学科布局, 规划梯次重点,科学有序发展。


从资源利用上讲,院系还存在空间分隔的问题。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存量,发挥整合优势,提高空间使用、资源使用和人员沟通的效率。


从先进平台打造上来看,当今的科学研究实际上是靠技术支撑的,而技术是固化在仪器之上的。要重视引进和购买一些先进的仪器来支持我们的平台,大幅提升科学研究的水平。


作为一名高校的教师,要把握时代的脉搏,设定高远的目标,通过艰辛的努力,做出自己的成绩。我们的老师需要激发更大的热情,更加广泛与国内外同行和相关部门交流合作,从而获得更多的新知识、新资源、新成果。


我们将竭尽全力为学生提供成长所需要的更好营养,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精神环境。让学生通过自己四年的学习和努力,通过北京师范大学这个平台获得更多成长。青年学子们要认识时代并适应时代,认识自我而不局限自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目标和方向,为自己走向社会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有三个方面极为重要:一是个人目标的设定,二是宽广的视野格局,三是个人努力。一个人做事情一方面是满足自我需求,一方面是满足社会需求。满足自我需求可以改变自我境遇,满足社会需求可以获得社会承认与认可。在个人的目标设定上,如果能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这个人将大有所为。目标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路径和行为方式,目标高远就不会计较眼前得失。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视野和格局,没有宽广的视野和格局,在目标设定和问题解决上都会受到很大的局限。目标高远,格局宽广,可能考虑自己就少一些。有了目标、格局,加上自己的努力就能取得成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