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专题新闻» 深切缅怀刘若庄院士» 我国物理化学界的排头兵——记刘若庄院士

我国物理化学界的排头兵——记刘若庄院士

20201010160232212726000457.jpg


刘若庄(1925年5月25日)出生于北京市。物理化学家。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


刘若庄在中学就不得不在读书之余从事家教以缓解家庭生活的拮据,而且为了不在日本人管理的学校中学习,他不得不多次转学。即使这样,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全班第一。1943年高中毕业,考入辅仁大学化学系。大学期间,刘若庄依靠每年获得的高额奖学金维持学习,顺利完成了学业。1947年秋,刘若庄于辅仁大学化学系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攻读化学专业研究生。读研期间,他先师从袁翰青教授进行有机化学研究,以实验方法研究氢键体系,这是他日后与氢键乃至整个有机化学有不解之缘的渊源所在。后转入孙承谔教授名下开始物理化学的科学研究。1949年,他在《中国化学会会志》上用英文发表了第一篇研究论文“修正特鲁顿规则( ModifiedTrouton'sRule)”,锋芒初露。


1950年3月,还未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刘若庄因勤奋好学、成绩优秀提前留在北京大学任教。在带《有机化学》和《定量分析》实验的同时,他开始翻译英文版的《定性分析理论基础》,于195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作为大学丛书之一,成为50年代重要的教材和参考书。1950年6月刘若庄以“用机械求积法计算比热”顺利通过研究生答辩,其研究论文发表于同年的《中国化学会会志》。在从事物理化学助教工作的同时,他在唐敖庆教授指导下,开始涉足量子化学研究。关于“六价键函数”的研究获中国科学院三等奖。不同领域中名师的严格指导加之刘若庄本人的勤奋努力,使他不仅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也由此进入了理论化学的研究殿堂,为其后作出具有特色的优秀研究成果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1951年9月,兼任辅仁大学化学系主任的邢其毅先生聘请刘若庄为辅仁大学化学系讲师,他同时荣任北京大学化学系讲师。当时,刘若庄在辅仁大学主讲的《化学数学》和在北京大学讲授的《普通化学》课程都倍受学生的欢迎,由此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讲课风格。1952年的院系调整使得刘若庄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的一员,并一直工作至今。在北师大化学系,他主讲《物理化学》、(物质结构)等多门课程,精彩生动的讲课不仅得益于他对学习思维的揣摩,更得益于他追踪科学前沿并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1956年在“水分子间氢键键能”的研究论文中,刘若庄利用量子化学方法并考虑到电子云之间的多极矩作用研究氢键的静电相互作用,优于当时国际上流行的点电荷的模型,被《十年来中国的科学(化学卷)》所引用在讲课和科研之余,刘若庄和其他同志合作翻译了俄文版的《高压下的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化学热力学例题与习题》及德文版的《化学计算》这些译著在当时都是极为抢手的教学参考书。1956年9月,刘若庄因成绩突出晋升为副教授,同时开始讲授专门化课程如《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等。1961年刘若庄被评为北京市文教先进工作者。1963年,他开始招收研究生。


1963年9月,刘若庄成为教育部委托唐敖庆教授主持下的吉林大学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成员。在为期两年的研讨中,讨论班集体在唐敖庆教授指导下对配位场理论方法进行研究,对这门学科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其研究成果荣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等奖。


在“文化大革命”那样极端复杂和艰苦的环境中,刘若庄仍不忘从事科学研究,在唐山大地震对北京地区强烈波及的状况下,刘若庄完成了国内第一篇运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研究实际体系的论文,较好地解释了砷化镓在氧离子注入后的半导体特性。


70年代后期,刘若庄虽已过天命之年,仍勤奋工作,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1977年被评为北京市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1978年创建了为教育部正式批准的北京师范大学量子化学研究室,该研究室是我国运用量子化学手段研究实际化学体系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国理论化学对外联系的重要窗口。


1979年7月刘若庄晋升为教授。1981年成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博士生导师。在随后的十多年间,他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化学反应微观机理和沿反应途径的动态学,有机导体和半导体,氢键和分子间相作用力,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能以及配位场理论方法等。


刘若庄教授主要从事计算量子化学研究。他具有代表性的、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工作是创造性地将量子化学理论和计算方法应用于研究化学反应途径和沿反应途径的动态学问题,形成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具有特色的系统研究成果。


刘若庄在从事科研的同时,还指导研究生和教研室的教师进行《结构化学》的教学和量子化学的应用研究工作,而且亲自给研究生讲授多门课程。刘若庄的讲授以追本索源,条理分明,前后呼应,富有启发,引人人胜,注重基础,强调运用著称,极富特色。几十年教学生涯中所养成的常教常新,常教常精的作风始终伴随他,他的这种作风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影响到下一代。1983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刘若庄主编的《量子化学基础》,这本教材是该领域重要的教学参考书。在教学科研之余,刘若庄还特别注意在《化学通报》、《百科知识》等杂志撰写综述介绍原子和分子结构、量子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发展状况,这些通俗易懂的文章不仅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而且也吸引了学生对量子化学的兴趣并参与到这个行列进行科学研究。与此同时,刘若庄撰文介绍交叉学科如量子生物化学、非平衡系统的发展简况并阐述自己的看法,推动了这些领域的发展。


刘若庄教授现在不但亲自指导博士研究生,而且还在多个研究领域继续进行深入研究。


刘若庄于198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国家科委化学学科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物理化学评审组评委、国家教委理科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化学会理事长、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感光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世界理论有机化学件联合会会员、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客座教授、《分子科学学报》副主编、《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6种期刊编委等。


刘若庄因量子药物化学的研究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因提出赝势价轨道能量分解法用以研究重原子体系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及氢键本质荣获198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随后因对中间体、过渡态及反应势能剖面的理论研究取得重大成果荣获198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