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综合新闻» 主体教育40年反思与建构学术研讨会暨主体教育研究成果英文版新书发布会召开

主体教育40年反思与建构学术研讨会暨主体教育研究成果英文版新书发布会召开

5月6日,主体教育40年反思与建构学术研讨会暨主体教育研究成果英文版新书发布会在京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科学出版社主办,聚集了来自全国24所高等院校、13所科研机构、5个区域行政机构、16个出版社和杂志社的200余名专家、领导和学生,并通过ClassIn在线同步直播。会议共设置14场主旨演讲,2场平行论坛,围绕主体教育的发展历程、理论反思、实践路径、未来走向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是一场主体教育的分享盛宴。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对裴娣娜教授带领的主体教育研究团队创生的“三位一体运行模式”表示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危机与新思考。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首先向裴娣娜教授主导的主体教育研究及其团队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裴娣娜教授拓展了主体教育的思想,揭示了学生、个体、群体多元发展机制,建构了中国特色的主体教育实践模式和主体教育创新体系。王定华教授强调,主体教育是中国教育研究的一场星火传承,见证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沧桑巨变与伟大成就,希望主体教育研究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基础教育品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专业本领、健全身心的年轻一代。朱旭东教授指出,主体教育探索了一种推进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范式,他期盼本次论坛通过诸位“三方合议,共同创造”,基于变革性实践的跨领域和跨校际研究,为重构教育科学发展新格局提供重要启示。开幕式由河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刘志军教授主持。



在新书发布会上,裴娣娜教授,教育科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郑豪杰先生,施普林格·自然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王艳春一起向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教育学部赠送《变革性实践与中国基础教育的未来发展》一书的英文版《Constructing a Future Development Model for China’s Basic Education》,由图书馆副馆长于静、教育学部党委副书记刘立接受赠书。



本次会议共邀请14位专家学者进行主旨演讲,另外设置理论组与实践组两场平行论坛,同时每场论坛均设置与谈环节。


裴娣娜教授发表题为《中国主体教育的理论反思与现实构建》的演讲。她表示,主体教育系列研究是“四十年磨一剑”的成果,也是基于群体的史无前例的研究团队的合力成果,实现了主体教育反思与构建的三个关键:一是通过“十年迈一步”的阶段性发展,逐步完成了教育主体实践范式的整体构建;二是形成基于变革性实践的中国主体教育的三种存在形态,包括教育主体的结构性存在、文化性存在和实践性存在,并构建了以“区域教育主体功能区决策力”“学校群体主体的领导力”和“学生个体主体的学习力”为特征的中国教育主体“三力模型”;三是主体教育推进中国基础教育实践范式构建,包含构建区域教育发展的实践模型、探索创新视野下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举措以及研究方法论的创新。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贵华教授指出,要做到自主,应该推进主体教育的中国化、时代化,回归主体教育的本真性,夯实主体教育的实践性,彰显主体教育的生态性。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教授认为,目前教育学界对主体性的认识深受哲学界的影响,重视主体性在教育应用场景中的功能特征,期待未来可以从多学科视角来审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权利及主体性形成机制问题。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周林研究员认为我们应关注主体教育中关于“对象性”的几个理论要点,包括人的主体性、对象性关系以及学习活动中的对象性要素。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构了学习活动的“对象性结构模型”。



北京市朝阳区教委肖汶主任发表题为《主体教育区域性发展的实践探索》的演讲。自2011年以来,朝阳区将整体构建与持续优化区域学校结构布局,区域整体推进学校教育质量提升,构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专业支持体系作为主体教育区域性发展实践探索的重要战略。海亮教育集团总校长叶翠微总结了22年来在裴娣娜教授主体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学会的四件事:读懂学生、读懂老师、读懂学校、读懂教育。他以湘湖未来学校为例,向大家生动地展示了主体教育理念下的校本实践。北京小学原校长吴国通认为开发人主体的生存智慧、关注人主体性的存在状态,是马克思人学思想教育实践研究的必然。站在中国教育深化改革的新格局的发展征程上,唯有坚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自觉能动与创造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教育质量发展新格局的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的战略目标。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文喆研究员认为,主体教育改革实验是一个兼具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的教育项目,其难点在于如何在教育理想与社会制约中平衡,这要求我们进一步思考究竟什么样的内容是需要“教”的。文喆研究员进一步指出,主体并非能仅通过“身体我”进行简单诠释,还需要考虑“精神我”“思想我”与“情感我”,其本质在于思考自我是否存在他者性,以及主体如何成为主体。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和学新教授认为主体教育研究提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核心概念与命题,深化了教育学基本概念与范畴的研究,建构了主体教育的思想理论体系,探索了中国自主教育学知识体系构建的研究方式。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郝京华教授指出主体教育引领下的科学课程设计要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技素养,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科学创新素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书记秦玉友教授认为,主体教育是教育人才培养的载体,是学术共同体成长的平台,是引领教育实践创新的引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院院长项贤明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对“人类主体”的发现根本超越了“我思”的主体观,揭示了人的本质,凸显了交往价值。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以《自觉是主体性的核心内涵》为主题,从学生作为学习者和学习主体的角度,用三个小故事阐释了自身追随并参与裴娣娜教授领导的主体教育的个人感受。在演讲中进一步厘清了主体性的来源问题,主体的地位问题以及主体的特征问题。中关村第三小学原校长刘可钦表示,教育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发展,教育改革要源自于教师内心的认同,主体教育实验的生命力在于持续的改进精神,是广大教育同仁值得一辈子付出心血的志业。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刘沪回顾了北师大附中跟随裴娣娜教授开展主体教育实验20多年的历程,她认为主体教育思想对学校工作起到全面推进作用,使学校教师的教学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研讨会于5月6日下午落下帷幕,会议以“中国主体教育的理论反思与现实建构”为主题,充分展现了我国教育工作者对实现中国教育创新发展所作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为推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重构教育科学发展新格局提供了启示性意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