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至13日,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劳动力市场”为主题的第五届劳动经济学会年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举办。本届年会由劳动经济学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商务与管理研究中心(珠海)协办,年会还受到《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中国人口科学》《劳动经济研究》《教育经济评论》《公共行政评论》《China & World Economy》《中国经济问题》《中国劳动》等期刊的支持。来自全国80余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200余名专家、学者以及研究生参加了年会。会议议程由开幕式、大会主题报告、13个专题会场组成的平行论坛以及各分支机构工作会议组成,7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分别报告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年会开幕式上,劳动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守军先后致辞,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孙志军主持。
张车伟简要介绍了劳动经济学会近几年的发展历程,指出劳动经济学会作为国家一级学会,今后将为我国劳动经济学科的发展、为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劳动领域的改革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王守军在致辞中肯定了本届年会主题的时代意义。他向参会代表介绍了北师大珠海校区的基本情况,在学校“一体两翼”的一体化办学格局下,珠海校区正按照“高标准、新机制、国际化”的原则,打造与北京校区同一水平的南方校区。他希望我校劳动经济学科今后能够继续得到各位兄弟单位和专家学者的支持,为北师大经管学科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一单元的大会主题报告由劳动经济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章政教授主持。
张车伟教授做了题为《十四五时期提升我国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思考——我国人力资本积累的现状、挑战及对策》的报告。他认为“十四五”时期加快人力资本积累具有重大意义,包括加快人力资本积累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基础保障,是“加快发展现代经济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关键举措,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手段。然后从教育型、技能型、健康型和创新型四个人力资本维度阐述了我国人力资本积累的现状,以及我国人力资本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最后提出“十四五”时期加快我国人力资本积累的对策,包括积极实施人力资本跃升计划、加快提高教育型人力资本、强化培育技能型人力资本、积极增强健康型人力资本、激发提升创新型人力资本。
劳动经济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资深教授李实报告了《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工资差距变动》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中试图回答中国经济转型特点与渐进式改革在工资分配差距的变化上是否有所体现、中国劳动力市场是否已经发育成熟、工资决定机制是否实现市场化等重大问题。研究结论认为,1988年到2018年间我国城镇职工的实际工资呈现比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工资差距在扩大;教育对收入增长的作用不断加强,对工资差距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地区间工资差距趋于缩小的趋势;反事实分析结果显示工资差距主要来自于工资决定机制的变化,而不是劳动力特征结构的变化;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机制在工资决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得到了更好的体现,工资决定的市场机制已趋于形成。
劳动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刘向兵教授做了《劳动经济学视野下的劳动教育价值探究与发展展望》的报告。他首先强调劳动教育事关治国理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事关强国富民,是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大军的迫切需要;事关立德树人,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设者和接班人的必有之路;事关劳动科学的发展与繁荣,是提升劳动科学相关学科学术研究水平和学科建设实效的重要路径。然后从经济学视野中的劳动教育溯源、劳动经济学视野下的劳动教育价值探析、推动劳动教育学与劳动经济学的协同发展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劳动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赖德胜教授做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好地促进就业》的报告。他结合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阐述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意义。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会对就业数量、结构和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带来许多机遇。为此需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包括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保持STEM学科毕业生比重基本稳定等。
第二单元的大会主题报告由劳动经济学会秘书长、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钱伟主持。
劳动经济学会副会长、首都经贸大学党委副书记徐芳教授做了《城市创新驱动与人才活力的激发与评价》的报告。她认为,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创新做出了重要的论述,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科技创新必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此,需要关注人才活力的研究,人才活力是人才活跃程度的反映,具体体现为人才的成长力、学习力、流动力、创新力和创业力,影响区域人才活力有诸多的因素,需要开发指标体系的开发进行评价。她着重阐述了影响人才个体层面创新力的因素,以及如何构建人才创新生态系统。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刘凯副教授报告了他们关于《数字经济下社会保障制度的危机和转机》的研究成果。认为数字技术成为新的劳动控制手段,雇佣关系不再是企业的唯一选择;去雇佣现象的出现,零碎的工作交易逐步取代固定的雇佣关系,使得社会保障资格准入面临挑战;需要基于工作交易的社会保障制度设计。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岳昌君教授做了题为《市场变化对毕业生能力需求的影响》的报告。他阐述了在世界变化、技术进步和知识更新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如何为未来工作做好准备,未来正规就业的机会变得呈现减少趋势,高校毕业生非标准就业呈上升状态。大学生如何提升未来职场胜任力,取决于当下的学习力。
最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封进教授做了题为《中国劳动力人口高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的报告。她认为,劳动力人口高龄化现象对城市层面的三次产业平均劳动生产率始终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尤其对第二产业影响最大;其影响渠道之一是促使企业在生产中采用更多的自动化机器设备,提高了城市层面的机器人安装密度。劳动力人口高龄化现象使得就业人口中第一产业就业份额上升,第二、三产业就业份额下降。从不同职业就业份额的变化来看,劳动力人口高龄化显著降低了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和商业、服务业人员和两个职业群体的就业份额,非农就业岗位减少。
会议期间,由北师大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资助的“2020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发布会举办。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蔡宏波副院长主持了发布会,报告负责人赖德胜教授致辞,张车伟、李实、刘向兵、徐芳、章政、孙志军、王大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岳昌君、封进、周天芸(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教授)等专家学者与会点评。
在平行论坛上,劳动经济学会保险与福利分会、人力资源分会、劳动力市场分会、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分别组织了专场论坛。其他与会代表围绕着劳动供给、人力资本、健康、收入、贫困、保险、流动、劳动力市场体制、就业质量与创业教育等主题分为9个专题会场进行了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