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综合新闻» 认识中国——《中国》校园行·北京师范大学站活动举行

认识中国——《中国》校园行·北京师范大学站活动举行

 12月8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认识中国——《中国》校园行”活动在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剧场举行。本次活动由湖南卫视、芒果TV、伯璟文化主办,中教华影全国校园电影院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联合主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北京师范大学美育中心承办。


1607583158954055908.jpg


 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路春艳,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主任杨乘虎,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同道,哲学学院教授刘成纪,历史学院教授邓瑞全,文学院教授于雪棠,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纪录片《中国》总导演李东珅,纪录片《河西走廊》《中国》总撰稿邓建永,中教华影全国校园电影院线相关代表和佳能中国相关代表参加本次活动。活动由杨乘虎主持。


路春艳教授表示,纪录片《中国》是一部追溯中国历史源头的作品,四位重量级专家将会与大家一同读解作品背后的故事,非常期待影片的放映及映后的学术思想盛宴。


1607583209544010487.jpg

 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路春艳致辞


1607583301029032874.jpg

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主任杨乘虎主持


活动中,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共同观看了《春秋》《一统》两集,并与映后开展主创分享和以“纪录片与中国文明”为主题的专家对谈,讲述纪录片《中国》的创作历程,从专业角度解读纪录片《中国》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映后分享及专家对谈在bilibili“京师美育大讲堂”官方账号同步直播。


 在主创分享环节,纪录片《中国》总导演李东珅和纪录片《河西走廊》《中国》总撰稿邓建永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初衷,李东珅表示,很感谢一路以来各方的支持和肯定,给了他坚定的信心和坚持的勇气。在创作过程中,他想做一些不一样的尝试,希望纪录片本身有一个不同的美学体系,在拍摄时融入很多非纪录元素。邓建永表示选择呈现形式的原因很大程度在于受众群,故事要讲给电视机前的观众,让观众能够“看明白、听明白”是为一部电视纪录片作品撰稿时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


1607583463474073734.jpg

纪录片《中国》总导演李东珅


1607583548376036155.jpg

纪录片《河西走廊》《中国》总撰稿邓建永


1607583480563008908.jpg

同学与主创交流


在专家对谈中,杨乘虎分别邀请四位专家学者从各自擅长的领域对作品进行了读解。历史学院教授邓瑞全表示,以纪录片的形式展现中华文明并不是第一次,但是导演用全新形式展示中华文明的创新精神令人敬佩。纪录片《中国》从内在本质到场景制作都极其精良,透过影像可以感受到一种血液流淌的真实情怀。


1607583902789093164.jpg

 历史学院教授邓瑞全发言


文学院教授于雪棠说:“这是一部很有魅力的作品,以表演的方式向观众展现出历史的真实面目。透过解说词可以感受到这个团队对文献解读的用心,通过一条主线故事将每个片段串联在一起,吸引观众跟随影像一同思考。”


1607583961320057758.jpg

文学院教授于雪棠发言


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同道谈到,《中国》是一部既有视听效果又有历史庄严的作品,随着观看的深入可以一点点感受到文明的变化与发展。在他看来,纪录片制作越来越精良,但是思想越来越苍白,如果作品不能够对文化负责便很难承担起传播文化的重要作用。他非常期待后续的作品中能将中华文化更为激昂的部分表现出来,向世界展示我们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1607584010163077163.jpg

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同道发言


哲学学院教授刘成纪认为,过去的很多历史类纪录片只是单纯的纪录,缺乏人物线索,但在这部作品中感受到了文化价值再挖掘的过程。同时纪录片《中国》第一集《春秋》中孔子的形象带有鲜明理想主义色彩,展现出社会发展从野蛮向文明的过渡,与其他文明相呼应。


1607584070777091335.jpg

哲学学院教授刘成纪发言


杨乘虎在总结中希望以此为开端能有更多优秀的纪录片创作涌现,变成年轻人喜爱的视听产品,也期待有更多优秀的纪录片能够走进校园,让高校学子获得艺术上和美的熏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