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综合新闻» “发现乡村教师,助力乡村教育 ”研讨会暨《乡村教师口述史系列》丛书新书发布会在北师大举办

“发现乡村教师,助力乡村教育 ”研讨会暨《乡村教师口述史系列》丛书新书发布会在北师大举办

1月15日,“‘发现乡村教师,助力乡村教育’研讨会暨《乡村教师口述史系列》丛书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发布会由北师大中国民族教育与多元文化研究中心、教育学部教师口述史研究中心、广西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北师大副校长周作宇、国家出版基金规划办公室主任陈亚明、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滕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与培训中心主任黄荣怀、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定宜庄、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施伟文等领导、专家出席发布会并致辞。


20190116154760780775008737.jpg


新中国成立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变化巨大,成绩有目共睹,在记录和反映这段伟大历史的学术探索中,对乡村教师的口述史研究独树一帜,格外引人注目。《乡村教师口述史系列》丛书是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由广西教育出版社于2018年推出。丛书包括《开拓者的足迹——新中国第一代乡村教师口述史》《泥土上的脚印——新中国第二代乡村教师口述史》《大山里的开拓与守护——少数民族乡村教师口述史》《撑起教育的半边天——乡村教师口述史》《回归与希望——乡村青年教师口述史》5册,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乡村教师口述史研究团队深入基层,历经五年访谈、打磨而成。丛书通过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五代乡村教师群体的口述历史研究,呈现他们作为乡村教师所承载的国家使命、教育功能以及身份特征和个人命运,梳理乡村教师对中国教育的贡献,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乡村教育在乡村治理和建设中的作用,丰富教师研究的资料和素材,形成我国乡村教育和教师发展理论。


20190116154760159443501186.jpg


开幕式上,北师大副校长周作宇代表北师大对与会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周作宇指出,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教育、乡村教师和乡村儿童特别值得关注和研究。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的贡献,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中流砥柱。乡村教师是一群特殊人才,是小角落的大世界。而口述史是历史的另类摄像机,是教师教育研究的新方法。每一位老师的口述史就是他/她所在物理空间连同所在历史的史诗。


20190116154760797984407414.jpg

北师大副校长周作宇致辞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先生在致辞中指出,教育的发展要靠教师,乡村教师在我国教育发展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是普及义务教育的主要力量,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精准扶贫和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智力扶贫和知识扶贫是关键,乡村教师的故事,不只是教育的事情,而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未来。祝贺丛书的发表,记录了乡村教师的世界,也记录了70年中国教育走过的道路,也给教育科学留下来宝贵的财富和历史资源。


20190116154760809286906014.jpg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先生致辞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对丛书的出版表示祝贺,他说丛书出版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尤其是在当前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优质资源短缺,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明显,农村教育质量提升关系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北师大教师口述史研究团队的工作对于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对于研究农村教育中的真实问题,给予研究人员和政府部门决策建议有积极的意义。


20190116154760819035403722.jpg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发言


国家出版基金委陈亚明主任在致辞中肯定了《乡村教师口述史丛书》的出版价值、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一年,这套丛书的意义格外重大,对于国家制定乡村教育发展战略和对与教师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北师大教育学部副部长李芒教授指出,教育学部教师历来关注农村教育和乡村教师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也表示将继续在教育口述历史领域、教育的公平努力。


 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施伟文指出,广西出版传媒集团一直以打造精品、传播先进文化为己任,希望广西教育社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凝聚更多的教育专家和优秀作者,继续深挖教育领域的好作品,讲好中国教育的故事。 


广西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石立民表示,关注教育领域是教育出版社的天职,服务中国教育事业和推出高质量的图书精品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与北师大教师口述史研究团队的深度合作下,具有国家大政方针和宏大历史,又有教师群体的个人历史。


北师大中国民族教育与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郑新蓉教授介绍了丛书发起的渊源和过程。郑新蓉指出,在快速现代化、城镇化的过程中,乡村和乡村教育的脉络和历史被快速更替和遗忘,需要被挖掘和记录。教育公共性的探索、教育现代化的路径,需要被书写和研究。作为乡村教育坚实的脊梁和基石,千千万万个普通基层教师的声音和故事值得被书写和记录。郑新蓉教授感谢所有的受访乡村教师和家庭,也呼吁更多的教育研究者和同行一起来做抢救、发现和记录乡村教师的历史和乡村教育的历史。


 教师代表、来自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天柱山乡紫源村赵家坞邓源小学的王小红,从赤脚老师到代课老师、公办老师,直到退休,独自一人坚守在山顶上的小学校,执教48年。曾经自愿拿出2万块钱建了40平米的砖木教室,用红纸剪五角星贴在墙上,每个星期一坚持升国旗唱国歌,除了教授知识,也培养学生对科学和国防梦想的意识,通过不同的活动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走出大山,学成之后建设家乡。


 教师代表、云南腾冲县水城完小烧灰坝教学点教师余正昆与大家分享了乡村学校近几年的变化和发展,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软件条件,政策支持、教师待遇、家长观念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表达了作为乡村青年教师的感谢和希望。


 与会专家对丛书进行了点评,认为这套丛书系统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教师群体的全貌,折射出不同历史阶段乡村教育的演进,为当下我国教师教育研究带来了一股新的动力、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窗。这套丛书让读者看到乡村教师在乡村教育现代化和乡村社会现代化历程中所承担的教育功能、国家使命,看到乡村教师群体的身份特征和个人命运,真实呈现乡村教师对中国教育的贡献。以上内容丰富了我国教育历史资料,对于拓展和加深教师研究、教育史研究、教育社会学研究等具有重要的价值。这套丛书也帮助我们将乡村教育的历史和当下紧密联系在一起,带我们深入乡村教育的方方面面,更加清晰和明确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相信这套丛书的问世对于贯彻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国家教育战略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与会专家代表、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肯定了这套丛书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对新中国教育史的抢救和记录。口述历史的独特价值,具有历史的质感和温度,也极具有研究性。杨东平特别指出,新中国教育史对于未来教育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如20世纪50、60年代的全面动员多元化办学方式,80、90年代的“三教统筹”等都是非常好的中国经验,对反思当前应试教育怪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何打破学校和教育的分离,促进教学和生产和融合,现代化浪潮冲击下,不能简单把农村教育纳入城市化轨道和西方教育的模式。

 

国际教师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央民族大学滕星教授评价这套丛书是国内第一次大规模的系统的乡村教师群体研究,而且在研究方法上做了积极的深具意义的范式转变,不是从书斋到书斋、从文献到文献的研究模式,而是真正用脚做学问,有人类学的扎实基础,重视他者,带有情境性、可信性、史料性,必将影响到国内师范大学的教育教学研究。滕星教授也结合自己30多年的研究经历和经验,对民族地区和偏远乡村地区教师研究的重要性表达了期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与培训中心主任黄荣怀教授亲切称呼两位乡村教师代表并高度评价了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口述史团队的研究价值,认为应该上升到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角度来看待乡村教育研究和乡村教师发展。黄荣怀教授也向与会嘉宾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与培训中心肩负着向世界分享和推广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经验的重要任务,比如中国的扫盲教育经验。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面临重大的挑战,而且是全球性的共同问题,比如如何在区县层面建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需要理性地总结中国经验,乡村教授口述史研究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


在接下来的专家讨论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定宜庄从乡村教师的定义和自己的经历出发,表达了激动的心情和对于乡村教育的敬意。提议在现有研究框架的基础上要加强深入研究,乡村教师的故事要结合学校概况、周围条件和时代背景,口述故事要结合田野研究。


农村教育专家、北师大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袁桂林教授表示弱势群体的声音应该被重视,历史和社会的全貌需要被描绘,教育研究需要思想史、制度史,也需要实践史,乡村教师口述史就是很好的例子。成人教育、农民技术教育如何与乡村普通教育结合,这些活历史存在于具体的教师身上。农村教育的价值和三农的关系如何处理,农村教育公益性的外溢边界何在,都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


北师大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郭法奇教授在点评中提到跨学科的结合——教育学与史学、人类学的结合——催生了教师口述史研究的条件和支持,是非常难得的研究经历。新史学的范式转变,从大人物大历史到小人物小历史,从纵向研究到横向问题研究,可以聚焦专题研究,乡村教学、乡村儿童、乡村教育历史发展关节点都可以成为很好的选题。


北师大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于述胜教授也进行了近10年的口述史研究,深知其中的艰难和曲折,口述者、访谈者和整理者如何一起努力探讨历史的真相,将个人和群体、学校和社会如何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值得继续努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施克灿教授肯定了这套丛书是对共和国教育历史反思的有益尝试。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市社科院研究员韩嘉玲从民众史的角度出发,也高度称赞了这套丛书的价值。

 

发布会由北师大教师教育学部副部长李芒教授、教师口述史研究中心主任胡艳教授主持。会后,主办单位向来宾及乡村教师代表赠书。


20190116154760833673509167.jp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