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学术动态» [研讨]第五届“STEM+创新教育学术交流研讨会”在京召开

[研讨]第五届“STEM+创新教育学术交流研讨会”在京召开

12月13日,由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和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为期两天的第五届“STEM+创新教育学术交流研讨会”在北京怀柔落幕。本次会议采用线下参会与线上直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吴娟副教授主持开幕式,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学部郑永和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副院长傅骞副教授致辞。


 1607997912964066819.jpg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吴娟副教授主持


 1607997922984010563.jpg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副院长傅骞副教授致辞

 

会议分为专家报告与特邀代表报告两部分,郑永和教授、马宁副教授、魏锐教授和黄建辉博士分别作了专家报告,十四位特邀代表分别作了主题报告。


郑永和教授从新时代科学教育发展这一角度入手,首先明确了科学教育在科技强国建设中的重大责任与使命——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培养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现代社会公民。他指出,我国科学教育面临很多发展机遇与挑战,我们需要加强理论引领、夯实科学思想基础,以新课程为载体,以新技术为工具迎接这些机遇与挑战。郑教授对我国科学教育现状做出了非常深入的现实思考,在正视我国科学教育存在问题的同时,也给出了有建设性的发展建议,例如建立“科技专家+科技教师”的双师模式,积极推动前沿科学成果向教育实践转化,加强推进科普与国家科技计划、大科学工程以及科学基金项目的对接机制研究,加强家庭科学教育等。


 1607997934930093074.jpg

郑永和教授发言


马宁副教授介绍了国内外STEM领域的发展情况,接下来重点介绍了证据导向的STEM教学模式。证据导向的STEM教学模式注重STEM课堂上问题或项目中所包含的学科知识内在联系,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认知活动,强调对学习过程中一切证据的收集和利用,重视教学活动中发展性、诊断性评估的开展,以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水平,发展其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然后,马老师介绍了几个常用的科学论证模型如图尔敏论证模型、CRE论证模型。最后,她介绍了基于设计的学习模式,为开展证据导向的STEM教学提供了方向指导。


 1607997943216068332.jpg

马宁副教授发言


 魏锐教授就“项目式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反思”这一主题作了报告,围绕化学学科,将对项目式课程开发的探索总结为以下几点:从“基于经验和智慧的课程开发”到“基于标准规则的课程开发”、从“领域思路方法”到“一般思路方法”、从“真实产品”到“多元产品”再到“学生发展产品”、从“自主研发”到“开放参与”再到“基于互联网+标准规则的研究社群”。该报告虽然是围绕化学这一具体学科展开的,但希望能将对化学学科中项目式课程的有效探索在未来推广到更多的学科领域中。


 1607997951286045073.jpg

魏锐教授发言


中科院计算所专项技术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黄建辉博士从自己的专业背景出发,作了“面向科普的人工智能教育活动设计”主题报告。他指出人工智能对于提高学生的未来素养至关重要。颠覆性的技术变革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人工智能进入教育领域,也很大概率会为教育带来新的活力与契机。人工智能可以给人类带来四大助力:内省、突破、矫正、延伸。其中“内省”的意思是强智能的实现仍然有赖于对人脑研究的突破,倒逼人类探究大脑的内部机制,而后面三个助力则是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人脑限制、帮助人类矫正和延伸大脑的能力。小学阶段是建立人工智能母语思维的最好阶段,因此人工智能科普至关重要。


 1607997959445046411.jpg

黄建辉博士发言


12日下午,八位特邀代表进行了主题分享。中国科学技术馆展览教育中心实验活动部副主任李志忠就“基于科技馆资源的STEM教育探索与实践”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介绍了科技馆中的四种教育空间、三种教育活动以及开发的科普课程。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创新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咏梅就“区域特色STEM课程开发探索”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围绕“月球基地/空间站能源系统设计”这一项目具体展开,为科学课程知识的分解优化与设计提供了借鉴。怀柔区学生活动管理中心科技主管杨海舰就“依托STEM的人工智能教育区域实践”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具体介绍了怀柔区的“万千百英才计划”。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陈鹏就“设计思维在STEM课程设计中的应用”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具体介绍了基于设计思维的STEM课程教学过程框架。天津英华国际学校信息技术教师高杨采用线上视频介绍的形式就“儿童创客探究项目:扫地机器人”这一主题进行了案例分享,讲述了避障机器人的教学实施过程。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制作发明项目教师殷国程就“‘捆支架’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反思”这一主题进行了案例分享,重点介绍了捆支架课程体系,并现场演示了八面体、投石机等作品。北京市八一学校高中生物教研组组长原牡丹就“项目式学习案例开发过程中核心内容的迭代与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讲述了每次课程迭代中对学科课程与工程设计相结合的思考感悟。北京第八十中学睿实分校校长王彤就“基于STEM理念与学校特色的本土化课程建设实践”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提出在学校开展STEM教育,其核心在于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1607997969282032341.jpg

中国科学技术馆展览教育中心实验活动部副主任李志忠进行主题分享


1607998006277024684.jpg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创新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咏梅进行主题分享


 1607998014108055548.jpg

怀柔区学生活动管理中心科技主管杨海舰进行主题分享


1607998024969078233.jpg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陈鹏进行主题分享


 1607998033850057658.png

天津英华国际学校信息技术教师高杨进行主题分享


1607998041442077559.jpg 

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制作发明项目教师殷国程进行主题分享


1607998047051028435.jpg 

北京市八一学校高中生物教研组组长原牡丹进行主题分享


1607998052879045914.jpg 

北京第八十中学睿实分校校长王彤进行主题分享


13日上午,六位特邀代表进行了主题分享。中国儿童中心科技创客中心主任孙怡然就“从一棵树窥探一片森林——木工创客探索”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具体从课程体系分析与综合评价体系建立两方面展开。北京科学中心交流合作部副部长吴倩雯就“基于‘小球大世界’展项资源的教育活动开发与实践”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整体介绍了北京科学中心的主展及相关课程活动,并对 “小球大世界”主题展教区进行了详细介绍。北京市怀柔区第三小学副校长赵艳芳就“基于STEM理念的实际问题解决——智慧排队系统”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该项目的实施结果显示,让学生参与设计智慧排队系统锻炼了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系统规划能力、编程能力以及其他非认知能力。北京市陈经纶中学高级教师杨秋静就“让地铁更聪明——高中技术课程中的STEM教育实践”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项目的最终成果是完成一个可以检测地铁各车厢乘客分布的作品原型。北京四中通用技术老师黄振就“投篮机——融入STEM理念的通用技术控制与设计”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该项目需要单片机编程、造型原型设计、瓦楞纸拼接等技术支持,而且涉及到对系统的整体认识。北京师范大学米思齐团队的刘鹏飞就“面向普适创客教育的‘六创’课程开发”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重点介绍了普适性“六创”课程体系,具体包括创意搭建、创意电子、创意机器、创意编程、创意设计、创意思维六门课程。


 1607998060527058993.jpg

中国儿童中心科技创客中心主任孙怡然进行主题分享


 1607998067573044487.jpg

北京科学中心交流合作部副部长吴倩雯进行主题分享


 1607998074343013851.jpg

北京市怀柔区第三小学副校长赵艳芳进行主题分享


 1607998083092034792.jpg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高级教师杨秋静进行主题分享


 1607998090599099394.jpg

北京四中通用技术老师黄振进行主题分享


 1607998102777036866.jpg

北京师范大学米思齐团队刘鹏飞进行主题分享

 

STEM+创新教育学术交流研讨会举办至今,教育专家与各界同仁一起积累和分享了大量的STEM+教育创新成果。在未来的路上,大会将继续走在STEM+教育道路的前沿,引领示范新时代中国科学教育的蓬勃发展,不断为STEM+教育做出贡献。


 1607998112038059691.jpg

颁发证书


 1607998123291061726.png

会议合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