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学术动态» [观点]冯刚、梁超锋: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和重点

[观点]冯刚、梁超锋: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和重点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点内容与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晴雨表和指向标。所谓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就是指为了使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中能够得到认可和认同,高校通过内容的构成、平台的搭建、环境的优化等方法、手段和措施使意识形态安全不受威胁保持稳定状态。因此,就需要从整体性、协同性、系统性方面着手进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构建。


一、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构建的极端重要性


高校作为推动青年成长发展的主阵地、应对矛盾风险的最前沿,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战场,关系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系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系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因此,在新时代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有着极端重要性。


1.关系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教育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大学必须有明确的社会主义属性,这是中国大学的鲜明底色和最大特色,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根基和优势。能否办好大学,方向是第一位的。我国高等教育之所以取得历史性的成就,根本经验之一就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不走形、不变样。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上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而要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要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党领导的坚强阵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构建在基本制度上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思想引领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价值取向上坚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高校是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一旦在办学方向上迷失了、走错了,就会在培养人的问题上走偏,办好我们的高校,最重要的就是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守住底线、站稳立场,坚守政治定力。


2.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也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凝聚了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毛泽东高度重视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他指出:"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是两个对立物的统一,一定要批判不问政治的倾向。"[1]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根据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及人才培养需求的基础上,对红与专进行了创新性发展,出了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江泽民对青年人提出了"五个成为"的希望,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学校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这是"立德树人"首次出现在的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之中。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标准。立德树人以"育人"中心,形成了一体两翼的格局。立何德,就是要引导高校青年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树何人,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和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现实需要,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前进的急切需要。从三育人到七育人再到十育人,育人体系的不断完善,构建起了"大育人观",为立德树人注入了新鲜血液和精神活力,育人体系的完善也需要和不同的教育环节相结合,因此要将立德树人融入贯穿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帮助高校青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为他们照亮理想的灯、点亮前行的路。


3.关系到体系构建治理水平


当今社会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多变化的局面。高校作为思想文化交流的聚集地、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据地,是意识形态塑造的未来希望,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践行者。能不能争得青年、赢得青年是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出发点。就高校本身而言,意识形态安全观念相对薄弱。高校意识形态在宣传内容方面,大部分宣传报道的都是高校的活动,会议、领导讲话等表面文章,忽视了大学生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中的主体性地位,对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认识不到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仍然存在,导致宣传教育陷入事倍功半的困境。此外,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网络等新媒体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助长了大学生的逐利性、功利化心态,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度和认同感受到冲击,遭遇挑战。因此,目前急需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构建,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化工程,是完善意识形态制度的过程,同时也是治理现代化的表现。在进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掌握好几组关系,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中心工作的关系、阵地和路径的关系、内容和方法的关系、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中国特色和国际经验的关系、指导思想一元化和思想观念多样化的关系,从多个方向和角度出发,注重"点、线、面"的构建,寻找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治标和治本相结合,注意操作性和实用性,体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构建的科学化水平,真正构建起一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不断深化,党和国家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增强了构建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离开意识形态工作,高校的中心工作就会偏离轨道,失去正确的方向。


二、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建构的重要遵循和方向保证。正是由于基本原则的指引,才能更好地把握和认清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新特点和新挑战,便于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和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1.坚持党性原则,强化政治责任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其一切的。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就必须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建构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之办好教育的关键和根本所在。坚持党性原则,强化政治责任,就是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提升政治素养,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政治立场。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构建中,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自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高校切实打造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主阵地、主战场。党的领导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建设指引前进方向,谋划制度设计和政策落实,同时也提供人、财、物的支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压紧压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在意识形态安全的宣传方面,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2]同时,明确指出"各级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思考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不断提高领导宣传思想工作能力和水平。"[3]2014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坚持党委领导的重要性,高校党委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神经中枢,党的领导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起着压舱石和方向盘的作用,因此要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


2.坚持育人为本,体现德育为先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做人做事的第一位就是崇德修身。《大学》开宗明义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教育历来重视对培养人的德行。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风口浪尖,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实际效果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素质,影响国家未来的发展和走向。200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发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和人才培养理念,把德育工作放在高校工作的首位,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邓小平在看到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消极负面影响时,严肃指出:"不要以为有一点精神污染不算什么,值不得大惊小怪。有的现象可能短期内看不出多大坏处。但是如果我们不及时注意和采取坚定的措施加以制止,而任其自由泛滥,就会影响更多的人走上邪路,后果就可能非常严重。"[4]做好青年人的意识形态工作是一个长期任务,邓小平指出:"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吗,那绝对不行。"[4]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多次强调育人的重要性,他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5]要在加强青年学生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坚持德育为先的同时,促进青年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健康成长",[6]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守大德、明公德、严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让更多青年建功新时代、展现新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7]


3.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工作实效


传统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构建的基础,创新使对优良传统的进一步发展,体现了"时、事、势"的鲜明特点。改革创新是做好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构建的强大动力和活力。坚持改革创新,最重要的是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强化问题导向,在破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短板上取得实质性进展。首先,创新工作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摒弃以"任务"为中心来开展工作的传统观念,使得学生由传统管理模式的"屈服"转变为现代"民主"模式,自觉确立以学生为中心来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工作的现代观念。其次,创新工作方式。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同时不断开拓创新探索新的方法,充分运用民主讨论、平等交流、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方法,使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工作做到有理有据、有虚有实、有滋有味。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同社会实际、热点结合起来,用事实说话,增强说服力和亲和力,培养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增加青年学生的认同度,使高校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再次,创新话语方式。"任何一个理论要被人所信服,既要能够回答时代课题、指导推动实践,又要有独具特色的理论品质和富有感召力的思想力量。"[8]意识形态话语要新颖,采用大家听得懂、愿意听的语言,将抽象的理论、高深的问题转化为平实质朴的语言,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同时结合网络化、时尚化、个性化的时代语言,提升传播效果,增强亲和感和感召力。创新使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社会进步的源泉,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构建必须善于创新、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生机和活力,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4.坚持齐抓共管,努力形成合力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建设和管理,涉及到国内和国际、个人和集体、局部和整体等多种要素,牵涉到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力量,关系到高校内部党、政、团、学等各个组织部门,涉及到教学、科研、服务等各个环节。从主体构成来看,毛泽东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9]这就说明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是合力工程。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10]因此,要在四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联系的渠道。从队伍配置看,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11]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课程建设方面看,要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互配合的问题,"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坚持"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相结合。


三、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构建的重点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不仅关系到高校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党的建设,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构建具有高度紧迫性,安全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谋划、综合发力、精心组织,需要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整体推进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更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科学防范和应对高校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和危机,注重实际效果,解决实质问题。


1.以理论创新为引领


"世界上只有两种强大的力量,即刀枪和思想;从长远来看,刀枪总是被思想战胜的。"拿破仑的这句话生动的表明了思想力量的强大性和持久力。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治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12]早在革命时期,毛泽东也强调思想理论在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中的重要性,他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13]加强理论创新就是为了巩固思想根基,筑牢思想堡垒,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增强免疫力。因此,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中,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全体党员干部、全体师生的头脑,坚持思想引领,提升广大师生员工的政治素养。首先,加强理论研究。把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入耳入脑入心,引导全体师生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回答师生员工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对错误思想、观点,及时澄清模糊认识、划清是非界限,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共识。其次,处理好"主旋律"和"多声音"的统一,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和价值观多样性的统一。尊重意识形态发展规律,正确看待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的挑战,合理解决和多种社会思潮的交融、交流和交锋,把握其中的关联性。尊重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规律,按照知情信意行的思想特点和内在需求进行教育。尊重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把普遍指导和因材施教统一起来,把统一要求和个性需要结合起来,把一元主导和多元引领结合起来。再次,实施思想引领工程。坚持理念信念的教育,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引导师生把中国梦和个人梦结合起来,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发挥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的作用。


2.以队伍建设为关键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构建,关键在人。高校必须将组建一支信念坚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突出、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高素质意识形态工作队伍。首先,党政领导干部是直接力量。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把握学校重大方向,决定方向重要决策,对意识形态工作负有直接责任,要切实把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是根本力量。思政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承担着科学研究、教育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理应通过各种教育措施培养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革命信仰,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同时发挥智库作用,为国家、政府、社会提供信息咨询。再次,辅导员和班主任是重要力量。辅导员和班主任作为接触学生最多的人,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也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所在和骨干力量。但是目前,大多辅导员和班主任更多的是被日常繁琐的行政工作所累,并没有起到设置辅导员本身的意义,而且队伍流动性大、队伍发展不稳定。因此,辅导员和班主任必须从繁琐的事务中脱身出来,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使他们乐于、勇于、善于做青年学生的思想工作。最后,学生、家长和社会是相关力量。青年学生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教育对象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力量,具有双重性,起着无声的维护意识形态的作用,此外,需要与家庭、社会发挥合力作用,形成联系沟通、互动交流的机制,层层递进、步步落实,共同关心关注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共同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青年。


3.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制度具有导向、激励和约束功能,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有力保障。把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构建的各方面内容通过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有利于促进意识形态安全可持续发展。首先,建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责任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高度,对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其中就明确提出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要求。因此,要明确划分高校党委、二级学院党委、党支部、宣传部门以及教师队伍的职责划分,同时避免意识形态工作的"窄化"和"泛化",列清责任清单,使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清晰化、精细化,明确主体责任。其次,建立高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预警机制以达到防微杜渐和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对社会时事、热点和高校内部事件进行动态监测,及时预测不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并在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采取相关措施,向相关部门发布安全预警,避免或减轻危害的程度。再次,建立考察监督和问责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讲责任,不追究责任,再好的制度也会成为纸老虎、稻草人。"[14]制度重在落实,否则再好的制度也会变成"空架子",徒有其表。邓小平也曾讲过:"还是制度靠得住""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5]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制度"一词的出现多达70余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理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加强制度建设,提升现代化的治理水平,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科学化、系统化,能够真正发挥为党育人、为国育人的作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发展。


4.以质量评价为导向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研究制定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16]这实际上也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质量评价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操作指南。首先,进行多方评价,提升评价效果。既要通过国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社会机构、社会群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进行客观评价,又通过高校各职能部门、院(系)开展自我评价。实际上就是将自评、他评结、多方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多元,评价结果也更具客观性、真实性和信服力。其次,健全评价内容,提高评价质量。在评价内容方面应更加全面,比如"高校党委对意识形态责任落实情况"、"高校是否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成的效果如何"、"青年学生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满意程度"、"基层党建组织日常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等多个维度和方面,就具体而言可以评价青年学生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评价内容体现开放性、具有时代特征、符合时代要求,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补充评价内容,把各要素、各环节联系起来。再次,完善评价方法,加强评价标准。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在指标体系方面设置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坚持定性研究和定量相统一、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相统一、自评和他评相统一,做好效度和信度的评估,力求质量评价结果突出成绩、反映不足,从而进行自我更新和完善、自我净化和优化,以便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


5.以阵地建设基础


阵地是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依托和前线堡垒,我们不占领就会被别人占领。习近平明确强调,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要增强阵地意识,加强阵地管理……确保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网络、校园文化、理论社团、党组织、共青团等多个方面。首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二者要同向同行,形成联动效应。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守课堂教学的意识形态红线和底线,改进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满足学生获得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感染力。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辅导员和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发现思想变化,进行沟通交流,找出思想根源,进行疏通引导,必要时求助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其次,抓好互联网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搞不好会变成'心头之患'……能否顶得住、打的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高校青年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和主力军,深受网络社会的影响,因此就需要把客观分析互联网时代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文化模式和行为逻辑,把握互联网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抢占网络宣传阵地的制高点,创新改进网络宣传,大力发挥校园主题网站、红色网站等正面引领作用,同时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监管,定时出台网络舆情报告,分析发展趋势和青年学生的态度转变;要对师生造成不良影响的错误思潮进行辩驳、批判,敢于亮剑。最后,立足于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文化感染人、熏陶人,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把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熔铸于校园文化的内涵之中,结合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培养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培养大学精神。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1.

[2]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1).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6.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5,380.

[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6]冯刚.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4.

[7]冯刚.改革开放40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编年史(1978-2018)[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625.

[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7.

[9]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10]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3-11(1).

[1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1).

[1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1.

[1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4.

[14]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6:113.

[1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33.

[16]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1).


(作者:冯刚,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教授;梁超锋,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