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学术动态» [成果]白寿彝先生与多卷本《中国通史》的编纂 ——纪念白寿彝先生主编《中国通史》(第一版)出版二十周年

[成果]白寿彝先生与多卷本《中国通史》的编纂 ——纪念白寿彝先生主编《中国通史》(第一版)出版二十周年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长期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史学界人才辈出、成果丰硕,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北师大历史学科在百余年的历史发展中,一批享誉海内外的学者如李大钊、钱玄同、张星烺、杨秀峰、楚图南、陈垣、侯外庐、白寿彝、赵光贤等先生在此辛勤耕耘过,推出一大批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就是其中一位杰出代表。他一生著述颇丰,学术研究涉及中国交通史、中国伊斯兰教史、中国民族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中国通史和史学理论等诸多领域,尤其重视中国通史和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由白寿彝先生担任主编的多卷本大型通史——《中国通史》被海内外学术界誉为20世纪中国史学的压轴之作,为推动中国通史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9年,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第一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全部出版,距今已经过去整整二十年。《中国通史》全书共12卷22册,约1400万字,有22位分卷主编、近500人参与撰写,是迄今参与编纂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中国通史。


1571626022875070573.png

 

《中国通史》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记述了自远古时代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是20世纪几代史学家在通史编撰方面总结性和创造性相结合的巨著。该书具有鲜明的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理论认识,显示出了对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全书内容丰富,脉络清晰,既勾勒了中国1949年前每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又反映了各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它第一次真正把少数民族史纳入了中国通史的框架之中,充分肯定多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历史业绩。在编纂体例上,借鉴吸收了中国古代多种史书体裁的形式,以章节体的形式而融入纪传体等传统史书体裁的风格,开创了通史编撰的新体例——新综合体。除第一卷《导论》、第二卷《远古时代》外,各卷都分为“序说”“综述”“典志”“传记”四部分,涉及文献资料、研究现状、典章制度、重大事件、历史人物等,容纳了极为丰富的历史内容,活泼了历史编纂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使人们对中国历史有了一个全局的、立体的、动态的认识。在内容上,重视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重视贯通古今的发展规律,力图全面、立体、系统地展现中国从原始时期到近代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全貌,真正做到了“通古今”。《中国通史》的出版圆了几代历史学家的大通史梦。白寿彝先生曾说:“我们终于写出了自己的通史,终于可以宣布,我们有了新中国的历史书了。”


《中国通史》出版后,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同时也得到了史学界专家学者、广大读者的充分肯定。江泽民同志在给白寿彝先生的贺信中说:“《中国通史》的出版,是我国史学界的一大喜事,您在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勤于研究,可谓老骥伏枥,壮心未已。对您和您的同事们在史学研究上取得的重要成就,我表示衷心的祝贺!”戴逸先生认为:“这是一部空前的巨著,是20世纪中国历史学界的压轴之作。这是白老心血所萃,是对学术界的重大贡献,是他献给本世纪的珍贵礼物。”北师大资深教授瞿林东先生则认为《中国通史》充分反映了20世纪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是“最全面、最详尽、最系统,是真正的通史”,代表了当代中国史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和集体智慧。


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白寿彝先生对于中国通史编纂事业的追求和贡献,昭示了历史学者勇于创新、不懈追求的通史精神,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树立了典范,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华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深刻的阐释力,是当代学者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


TOP